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解决目前采用形变技术的图像适应方法难以处理多焦点图像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鱼眼变换技术的图像适应方法。这种方法既能够突出显示图像中需要关注的区域,又能够保留图像的背景信息,而且能够解决多焦点图像的适应问题。对于具有多焦点的图像,首先计算出各焦点之间的距离,通过设定合适的阈值,选择采用正交鱼眼变换或将图像分割后使用全域鱼眼变换,以解决可能出现的多焦点冲突问题。实现效果和用户主观评价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对于解决多焦点图像适应问题是一种可行的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 针对传统的基于多尺度变换的图像融合算法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W变换和2维经验模态分解(BEMD)的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算法。方法 首先,为了更有效地提取图像的高频信息,抑制BEMD中存在的模态混叠现象,提出了一种基于W变换和BEMD的新的多尺度分解算法(简称W-BEMD);然后,利用W-BEMD对源图像进行塔式分解,获得图像的高频分量WIMFs和残差分量WR;接着,对源图像对应的WIMFs分量和WR分量分别采用基于局部区域方差选择与加权和基于局部区域能量选择与加权的融合规则进行融合,得到融合图像的W-BEMD分解;最后,通过W-BEMD逆变换得到最终融合图像。W-BEMD分解算法的主要思想是通过W变换递归地将BEMD分解过程中每层所得低频分量中滞留的高频成分提取出来并叠加到相应的高频分量中,实现更有效的图像多尺度分解。结果 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得到的融合图像视觉效果更佳,既有突出的红外目标,又有清晰的可见光背景细节,而且在平均梯度(AG)、空间频率(SF)、互信息(MI)3个客观评价指标上也有显著优势。结论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算法,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较好的融合效果,在保留可见光图像中的细节信息和突出红外图像中的目标信息方面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3.
基于提升小波变换的医学图像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将不同模态的医学图像(如CT/MRI图像)进行科学融合,可以有效地丰富图像的信息,提高信息的利用效能,这对于医学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方法 基于提升小波变换的特性,对多模态医学图像的融合算法进行研究。首先,对已配准的源图像进行多尺度分解,得到低频子带和多层高频子带;进而,根据低频子带的特点和各层高频子带的噪声含量不同,提出了低频子带系数采用基于区域平均能量的加权融合规则;对噪声含量较低的低层高频子带采用基于计盒分维法获取分维数,而对噪声含量较高的高层高频子带提出了基于区域梯度能量加权融合规则。结果 分别对灰度图像和彩色图像进行了大量融合实验,并分别在主观视觉特性及客观评价指标下对不同融合算法产生的融合图像的质量进行了分析对比,表明本文算法具有较好的边缘保持度。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较现有算法产生的融合图像,应用本文融合算法得到的图像具有更丰富的信息,更能使图像灰度级分散,具有更良好的视觉特性和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4.
结合最佳缝合线和多分辨率融合的图像拼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针对图像拼接过程中,缝合线通过运动物体或配准不准确区域等情况导致融合图像出现鬼影、重影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差异图像加权的改进最佳缝合线算法,采用基于多分辨率和加权平均的分区图像融合算法解决了拼接线问题。方法 首先将两幅图像的重叠区域划分为缝合线区域和过渡区域;在缝合线区域内,使用差异图像加权的最佳缝合线搜索准则构建准则值图像,基于动态规划思想来搜索得到最佳缝合线;基于缝合线生成掩码图像,并对重叠区域图像进行扩展,采用多分辨率融合算法实现了非严格重叠区域的融合;在过渡区域采用加权平均算法来消除拼接线。结果 采用含有大量运动物体的图像序列对算法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差分图像加权的最佳缝合线有效避开了大部分运动物体,当缝合线难以绕开运动物体时,能够尽量少地穿过运动物体;通过多分辨率和加权平均融合算法消除了拼缝等问题。结论 提出的最佳缝合线算法能够有效地避免缝合线通过运动物体、配准不准确的区域,将多分辨率图像融合算法应用于非严格重叠图像融合,能够合成高质量的全景图像。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了解决交互式医学CT图像区域分割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证据推理规则的区域生长算法(ERRG)。方法 算法综合考虑了医学图像的灰度直方图,Gabor特征和灰度共生矩阵能量3个重要特征,采用Bhattacharyya系数度量相邻像素的相似程度,用效用函数将度量系数合并。针对算法计算效率较低问题,对算法进行并行化,采用GPU进行加速处理。结果 本文算法与基于Random-Walk图像分割算法针对医学CT胃部图像,进行对比实验,表明使用本文算法,真阳性目标像素数占目标区域所有正确像素数的比例(TPF)显著提高,背景像素错误地分割为目标像素的数目占背景正确像素数的比例(FPF)显著降低;通过GPU加速后,算法执行效率显著提高,加速比达到12。结论 本文算法减少了医学CT图像过分割现象,采用GPU加速后能够实现实时交互式医学CT图像分割。  相似文献   

6.
目的 采用无损数字水印算法对医学图像进行篡改检测和恢复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针对现有方法在区域划分和块特征值选取上的不足,提出一种新的基于四叉树分解和线性加权插值技术的无损水印算法。方法 首先对原始的医学图像进行四叉树分解,得到非固定尺寸且具有高同质性的图像块;然后利用线性加权插值方法计算每个图像块的特征值作为水印信息,最后采用基于混沌的简单可逆整数变换进行水印嵌入。结果 在提取端当水印图像没有受到篡改时,原始的图像能被无损恢复;当受到篡改时,算法能精确定位篡改区域并能高质量恢复,采用本文算法恢复的图像质量较现有方法高出20 dB左右。另外,在水印图像遭到较大程度篡改时,本文算法的正检率和负检率均优于现有方法。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算法相比现有方法具有更高的嵌入容量、篡改检测精确性、恢复图像质量。算法适用于医学图像的完整性认证和篡改检测中。  相似文献   

7.
自适应梯度重建分水岭分割算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针对灰度分水岭算法存在过分割且难以直接应用到彩色图像分割的问题,提出一种自适应梯度重建分水岭分割算法。方法 该方法首先利用PCA技术对彩色图像降维,然后计算降维后的梯度图像,并采用自适应重建算法修正梯度图像,最后对优化后的梯度图像应用分水岭变换实现对彩色图像的正确分割。结果 采用融合了颜色距离、均方差和区域信息的性能指标和分割区域数对分割效果进行评估,对不同类型的彩色图像进行分割实验,本文算法在正确分割图像的同时获得了较高的性能指标。与现有的分水岭分割算法相比,提出的方法能有效剔除图像中的伪极小值,减少图像中的极小值数目,从而解决了过分割问题,有效提升了分割效果。结论 本文算法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较高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近年来,随着数字摄影技术的飞速发展,图像增强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图像构图作为图像增强中影响美学的重要因素,一直都是研究的热点。为此,从立体图像布局调整出发,提出一种基于Delaunay网格形变的立体图像内容重组方法。方法 首先将待重组的一对立体图像记为源图像,将用于重组规则确定的一幅图像记为参考图像;然后对源图像需要调整的目标、特征线和其他区域进行取点操作,建立Delaunay网格。将源图像的左图与参考图像进行模板匹配操作,得到源图像与参考图像在结构布局上的对应关系;最后利用网格形变的特性,移动和缩放目标对象,并对立体图像的深度进行自适应调整。结果 针对目标对象的移动、缩放和特征线调整几方面进行优化。当只涉及目标对象的移动或特征线调整时,立体图像视差保持不变;当目标对象缩放时,立体图像中目标对象的视差按照缩放比例变化而背景视差保持不变。实验结果表明,重组后的立体图像构图与参考图像一致且深度能自适应调整。与最新方法比较,本文方法在目标对象分割精度和图像语义保持方面具有优势。结论 根据网格形变相关理论,构建图像质量、布局匹配和视差适应3种能量项,实现了立体图像的内容重组。与现有需要提取和粘贴目标对象的重组方法不同,本文方法对目标对象的分割精度要求不高,不需要图像修复和混合技术,重组后的立体图像没有伪影和语义错误出现。用户可以通过参考图像来引导立体图像的布局调整,达到期望的图像增强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可见光图像具有丰富的纹理信息,红外图像具有较强的目标指示信息,进行融合时只有合理地设计融合规则才能充分利用两者的互补信息,为此,提出一种基于效果评估的可见光与红外图像区域级反馈融合算法.方法 首先对待融合图像进行非下采样轮廓波变换(NSCT),将其分解为低频和高频部分.同时采用分形特征对红外图像进行人造目标增强,通过阈值分割得到目标区域与背景区域.在设计低频融合规则时,选取目标区域与背景区域的加权融合系数作为参数,根据图像融合效果评估的量化指标,运用遗传算法进行参数的优化求解.对高频部分采用基于区域的加权平均融合规则.最后,利用优化后的融合系数进行NSCT逆变换得到融合图像.结果 采用3组图像,结合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指标对4种融合算法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算法融合后图像更自然,目标更显著,客观评价结果总体上最优.结论 本文算法有效结合了红外图像的目标信息与可见光图像的背景信息,融合图像具有更强的对比度,有利于进行战场态势显示和目标识别任务.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算法大部分可以达到认知场景的目的,但是无法对场景中的细节特征进行更加细致的刻画。为进一步提高场景辨识度,提出一种基于tetrolet变换的多尺度几何变换图像融合算法。方法 首先,将红外与可见光图像映射到tetrolet变换域,并将二者分解为低频系数和高频系数。然后,对低频系数,将区域能量理论与传统的加权法相结合,利用区域能量的多变性和区域像素的相关性,自适应地选择加权系数进行融合;对高频系数,利用改进的多方向拉普拉斯算子方法计算拉普拉斯能量和,再引入区域平滑度为阈值设定高频系数融合规则。最后,将融合所得新的低频和高频系数进行图像重建得到融合结果。结果 在kaptein、street和road等3组红外与可见光图像上,与轮廓波变换(contourlet transformation,CL)、离散小波变换(discrete wavelet transformation,DWT)和非下采样轮廓波变换(nonsubsampled contourlet transformation,NSCT)等3种方法的融合结果进行比较,主观评判上,本文算法融合结果在背景、目标物以及细节体现方面均优于其他3种方法;客观指标上,本文算法相较于其他3种方法,运行时间较NSCT方法提升了0.37 s,平均梯度(average gradient,AvG)值和空间频率(spatial frequency,SF)值均有大幅提高,提高幅度最大为5.42和2.75,峰值信噪比(peak signal to noise ratio,PSNR)值、信息熵(information entropy,IE)值和结构相似性(structural similarity index,SSIM)值分别提高0.25、0.12和0.19。结论 本文提出的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算法改善了融合图像的细节刻画,使观察者对场景的理解能力有所提升。  相似文献   

11.
针对现有适用于小型显示设备的图像重定向算法焦点区域检测不精确、算法处理速度慢的问题,提出一种快速缝翘曲(FSW)图像重定向算法。建立一个与人类感知更加相关的自适应能量图,该能量图合并梯度幅度、深度图、显著性、面部、边缘和直线检测;提出一种利用行(列)像素之间最优匹配关系快速寻找最优高能量缝的方案实现快速、精确的焦点区域检测;通过给焦点和非焦点区域设置缩放因子以及使用线性插值方法,有效实现快速缝翘曲图像重定向。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可更好保留复杂图像的重要内容及结构信息,其处理速度相较于其它算法也有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12.
Image retargeting with multifocus fisheye transforma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mage retargeting is a technique to adapt an original image to diverse screen sizes and aspect ratios on computing devices. This paper focuses on adapting large images for a small display. Some existing methods, such as scaling, cropping, and fisheye warping, are often flawed because they may lose the necessary details of the image, scarify content entirety, or fail to address the content continuity of images with multiple focuses. To address this issue, 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 fisheye-based approach to retarget images with multiple focuses. With fisheye-based image transformation, this approach can emphasize the focused areas of the image without completely discarding unfocused contents. With a multifocus conflict solution scheme, this approach offers a continuous content transition among multiple focused areas. With image retargeting algorithms implemented with this approach, we conducted experiments to study user preferences of retargeted images under different algorithms. The 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s show that our approach is appropriate for image retargeting.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于微距摄影来说,由于微距镜头的景深有限,往往很难通过单幅照片获得拍摄对象全幅清晰的图像.因此要想获取全幅清晰的照片,就需要拍摄多幅具有不同焦点的微距照片,并对其进行融合.方法 传统的微距照片融合方法一般都假定需要融合的图像是已经配准好的,也并没有考虑微距图像的自动采集.因此提出了一种用于微距摄影的多聚焦图像采集和融合系统,该系统由3个部分组成.第1部分是一种微距图像拍摄装置,该硬件能够以高精度的方式拍摄物体在不同焦距下的微距照片.第2部分是一个基于不变特征的图像配准组件,它可以对在多个焦点下拍摄的微距图像进行自动配准和对齐.第3部分是一个基于图像金字塔的多聚焦图像融合组件,这个组件能够对已经对齐的微距照片进行融合,使得合成的图像具有更大的景深.该组件对基于图像金字塔的融合方法进行了扩展,提出了一种基于滤波的权重计算策略.通过将该权重计算与图像金字塔相结合,得到了一种基于多分辨率的多聚焦图像融合方法.结果 论文使用设计的拍摄装置采集了多组实验数据,用以验证系统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的正确性,并使用主观和客观的方法对提出的系统进行评价.从主观评价来看,系统合成的微距图像不仅具有足够的景深,而且在高分辨率下也能够清晰地呈现物体微小的细节.从客观评价来看,通过将系统合成的微距图像与其他方法合成的微距图像进行量化比较,在标准差、信息熵和平均梯度3种评价标准中都是最优的.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是灵活和高效的,不仅能够对多幅具有不同焦点的微距图像进行自动采集、配准和融合,并且在图像融合的质量方面也能和其他方法相媲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图像显著适配旨在自动调节图像尺寸,对图像内容进行非均匀缩放,以便在受限的展示空间内更好地保留显著物体。为了解决显示适配过程中显著物体部分扭曲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显著物体检测的图像显示适配方法。方法 本文方法采用显著物体分割结果来替代显著性图,以改进显示适配结果。首先,采用显著性融合和传播的方法生成显著性图;接着,结合输入图像和显著性图,采用自适应三阈值方法实现显著物体分割;然后,以此为基础,生成输入图像的曲边网格表示;最后,通过对不同网格的非均匀缩放,生成符合目标尺寸的适配结果。结果 在面向图像显示适配的公开数据集RetargetMe上,将本文方法与现有的10种代表性显示适配方法的结果进行了人工评估和比较。本文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显著物体出现部分扭曲的现象,能在48.8%的图像上取得无明显缺陷的适配效果,比现有最好的方法提高了5%。结论 基于显著物体检测的图像显示适配方法有助于提高显示适配过程中对显著物体处理的一致性,减少由于显著物体部分扭曲而引起的明显人工处理痕迹,从而达到提升显示适配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显示设备的多样化使得图像重定向的作用日益凸显。不同的重定向方法产生不同视觉感受的重定向图像,而如何评价重定向图像的质量,优化重定向算法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与难点,为此,提出一种结合双向相似性变换的重定向图像质量评价方法。方法 首先对原始图像和重定向图像进行像素点双向匹配,利用网格顶点坐标对计算前向变换矩阵和后向变换矩阵。然后由相似性变换矩阵与标准变换矩阵间的距离得到重定向图像的几何失真。由网格面积缺失得到重定向图像的信息损失。最后结合网格的显著性,融合前向匹配与后向匹配的几何失真和信息损失得到重定向图像的质量。结果 该方法在RetargetMe和CUHK数据库上的KRCC(Kendall rank correlation coefficient)和SROCC(Spearman rank-order correlation coefficient)性能分别达到了0.46和0.71,较现有方法有较大提升。在前向匹配与后向匹配测试中,双向匹配的测试结果优于单向匹配。结论 本文方法将图像的重定向处理看做相似性变换过程。实验结果表明,从相似性变换矩阵中提取的相关特征能够较精确度量重定向图像的几何失真,而由此引发的网格面积缺失也能准确反映出重定向图像的信息损失。另外,采用双向匹配机制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像素匹配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有效提升了重定向图像质量预测的准确性。该方法对重定向图像的质量评价效果好,适用于重定向图像的质量预测及算法优化。  相似文献   

16.
深度学习技术应用到多聚焦图像融合领域时,其大多通过监督学习的方式来训练网络,但由于缺乏专用于多聚焦图像融合的监督训练的标记数据集,且制作专用的大规模标记训练集代价过高,所以现有方法多通过在聚焦图像中随机添加高斯模糊进行监督学习,这导致网络训练难度大,很难实现理想的融合效果。为解决以上问题,提出了一种易实现且融合效果好的多聚焦图像融合方法。通过在易获取的无标记数据集上以无监督学习方式训练引入了注意力机制的encoder-decoder网络模型,获得输入源图像的深层特征。再通过形态聚焦检测对获取的特征进行活动水平测量生成初始决策图。运用一致性验证方法对初始决策图优化,得到最终的决策图。融合图像质量在主观视觉和客观指标两方面上进行评定,经实验结果表明,融合图像清晰度高,保有细节丰富且失真度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多聚焦图像融合技术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准确地判断待融合图像的清晰度。本文提出了基于归一化结构极值点数目的清晰度判断准则。方法:本文基于图像的局部极值点特性,定义了归一化结构极值点数目这个指标作为清晰度判断准则,同时还给出了利用该准则和融合决策矩阵快速估计技术的多聚焦图像快速融合方法。结果:利用本文提出的清晰度判断准则和融合方法,实验表明上述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结论: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图像清晰度判断准则,该准则判断准确率高,且对脉冲噪声有好的鲁棒性。通过与传统融合方法对两组实验图像融合结果的主客观比较表明,该方法的融合速度和效果比现有多聚焦图像融合方法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基于深度学习的多聚焦图像融合方法主要是利用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将像素分类为聚焦与散焦。监督学习过程常使用人造数据集,标签数据的精确度直接影响了分类精确度,从而影响后续手工设计融合规则的准确度与全聚焦图像的融合效果。为了使融合网络可以自适应地调整融合规则,提出了一种基于自学习融合规则的多聚焦图像融合算法。方法 采用自编码网络架构,提取特征,同时学习融合规则和重构规则,以实现无监督的端到端融合网络;将多聚焦图像的初始决策图作为先验输入,学习图像丰富的细节信息;在损失函数中加入局部策略,包含结构相似度(structural similarity index measure,SSIM)和均方误差(mean squared error,MSE),以确保更加准确地还原图像。结果 在Lytro等公开数据集上从主观和客观角度对本文模型进行评价,以验证融合算法设计的合理性。从主观评价来看,模型不仅可以较好地融合聚焦区域,有效避免融合图像中出现伪影,而且能够保留足够的细节信息,视觉效果自然清晰;从客观评价来看,通过将模型融合的图像与其他主流多聚焦图像融合算法的融合图像进行量化比较,在熵、Qw、相关系数和视觉信息保真度上的平均精度均为最优,分别为7.457 4,0.917 7,0.978 8和0.890 8。结论 提出了一种用于多聚焦图像的融合算法,不仅能够对融合规则进行自学习、调整,并且融合图像效果可与现有方法媲美,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基于深度学习的多聚焦图像融合机制。  相似文献   

19.
针对多聚焦图像融合中难以有效检测聚焦点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鲁棒主成分分析(RPCA)和区域检测的多聚焦图像融合方法。将RPCA理论运用到多聚焦图像融合中,把源图像分解为稀疏图像和低秩图像;对稀疏矩阵采用区域检测的方法得到源图像的聚焦判决图;对聚焦判决图进行三方向一致性和区域生长法处理得到最终决策图;根据最终决策图对源图像进行融合。实验结果表明,在主观评价方面,所提出的方法在对比度、纹理清晰度、亮度等几方面都有显著的提高;在客观评价方面,用标准差、平均梯度、空间频率和互信息四项评价指标说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