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词对齐研究是多文种信息处理工作的一项不容忽略的基础性研究内容。通过针对中文和蒙古文词对齐研究中存在的形态和词序不对称以及支撑词对齐研究的对齐语料缺乏问题,开展融合语言信息的中蒙混合词对齐模型构建方法研究。利用产生式词对齐结果以及中蒙两种语言的语言信息作为潜特征,建立高质量的融合语言信息的中蒙混合词对齐模型。实验结果证明,该文提出方法对于利用可比语料抽取对齐语料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汉语缩略语在现代汉语中被广泛使用,其研究对于中文信息处理有着重要地意义。该文提出了一种从英汉平行语料库中自动提取汉语缩略语的方法。首先对双语语料进行词对齐,再抽取出与词对齐信息一致的双语短语对,然后用SVM分类器提取出质量高的双语短语对,最后再从质量高的短语对集合中利用相同英文及少量汉语缩略—全称对应规则提取出汉语缩略语及全称语对。实验结果表明,利用平行语料的双语对译信息,自动提取出的缩略语具有较高地准确率,可以作为一种自动获取缩略语词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双语句子对齐能够为机器翻译、信息检索等跨语言领域任务提供高质量的平行语料,在低资源的老挝语自然语言处理研究中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汉老双语文本中存在非单调对齐(交叉对齐和空对齐)的情况,容易影响汉老句子对齐的效果。此外,人名、地名作为新闻要素,大多属于未登录词,也给汉老句子对齐研究增加了难度。该文提出了一种融合局部和全局语义信息的汉老双语句子对齐方法。首先,将汉老双语句长特征和人名地名特征融入Glove词向量,然后利用双向门控循环单元对特征词向量进行编码,以得到更细粒度的句子局部信息。其次,引入交互注意力机制,提取双语句子中的全局信息,保证对上下文语义特征的有效利用。最后,在多层感知机的基础上引入KM算法,该方法可以处理非单调对齐文本,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显著提高了汉老双语新闻语料的对齐性能。  相似文献   

4.
词对齐技术在机器翻译,特别是在统计机器翻译中起着重要作用.词形、语义、句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未登陆词及分词错误等不利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了词对齐的质量.多策略英汉词对齐方法,融合了基于词典、GIZA++以及基于知网的词对齐方法.通过对双语语料和多策略对齐结果的分析,利用集合形式的运算指导词对齐的消歧过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对齐结果上F值较IBM模型提高近10%,达到了85.07%,对齐错误率降低10%.该方法根据不同算法对齐结果的可靠性和相容性,实现了各种算法的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5.
词对齐是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基础性研究课题之一。文中提出基于链式条件随机场(CRF)判别式模型的蒙古文-英文词对齐方法。该方法根据蒙古文和英文之间的差异,选择词形、词汇、词性等信息作为特征,建立双层CRF词对齐模型:在第1层利用CRF模型实现子块的对齐;在第2层利用CRF模型得到块内词之间的对齐结果。通过人工构建的词对齐语料开展相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提高蒙英词对齐质量。  相似文献   

6.
针对传统跨语言词嵌入方法在汉越等差异较大的低资源语言上对齐效果不佳的问题,提出一种融合词簇对齐约束的汉越跨语言词嵌入方法。通过独立的单语语料训练获取汉越单语词嵌入,使用近义词、同类词和同主题词3种不同类型的关联关系,充分挖掘双语词典中的词簇对齐信息以融入到映射矩阵的训练过程中,使映射矩阵进一步学习到不同语言相近词间具有的一些共性特征及映射关系,根据跨语言映射将两种语言的单语词嵌入映射至同一共享空间中对齐,令具有相同含义的汉语与越南语词嵌入在空间中彼此接近,并利用余弦相似度为空间中每一个未经标注的汉语单词查找对应的越南语翻译构建汉越对齐词对,实现跨语言词嵌入。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有监督及无监督的跨语言词嵌入方法Multi_w2v、Orthogonal、VecMap、Muse相比,该方法能有效提升映射矩阵在非标注词上的泛化性,改善汉越低资源场景下模型对齐效果较差的问题,其在汉越双语词典归纳任务P@1和P@5上的对齐准确率相比最好基线模型提升了2.2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影响,社交网络文本上的多语言混合现象越来越普遍。许多中文文本中混杂着其他语言的情况已很常见。绝大多数现有的自然语言处理算法都是基于单一语言的,并不能很好地处理多语言混合的文本,因此在进行其他自然语言处理任务之前对文本进行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面对网络文本语义空间双语对齐语料的匮乏,提出一种基于话题翻译模型的方法,利用不同语义空间的语料计算网络文本语义空间的双语对齐概率,再结合神经网络语言模型将网络混合文本中的英文翻译成对应中文。实验在人工标注的测试语料上进行,实验结果表明,通过不同的对比试验证明文中的方法是有效的,能提升翻译正确率。  相似文献   

8.
韩汉双语语料库短语对齐对于基于实例的韩汉机器翻译系统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从韩国语名词短语结构特点出发,在基于统计和基于词典的词对齐方法进行试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词对齐位置信息的韩汉双语语料库名词短语对齐方法。该方法通过基于统计的方法获得词对齐位置信息,在此基础上利用基于词典方法的相似度计算进行词对齐校正;根据以上结果,该文通过韩国语名词短语左右边界规则抽取名词短语及其汉语译文,利用关联度度量方法进行过滤,实现名词短语对齐。实验结果表明,在较大规模语料库情况下,该方法取得了较好的短语对齐结果。  相似文献   

9.
汉语分词是搭建汉语到其他语言的统计机器翻译系统的一项重要工作。从单语语料中训练得到的传统分词模型并不一定完全适合机器翻译[1]。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单语和双语知识的适应于统计机器翻译系统的分词方法。首先利用对齐可信度的概念从双语字对齐语料中抽取可信对齐集合,然后根据可信对齐集合对双语语料中的中文部分重新分词;接着将重新分词的结果和单语分词工具的分词结果相融合,得到新的分词结果,并将其作为训练语料,利用条件随机场模型训练出一个融合了单双语知识的分词工具。该文用该工具对机器翻译所需的训练集、开发集和测试集进行分词,并在基于短语的统计机器翻译系统上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文所提的方法提高了系统性能。  相似文献   

10.
隐喻识别是自然语言处理的一个重要研究分支。目前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隐喻在思维及语言中所处的重要地位。本研究在前人工作的实验和考察基础上,发现基于分类器来识别隐喻的方法存在数据稀疏的问题,即当训练语料中缺少需要识别的源域词数据时,分类的结果将不会太好。应对数据稀疏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聚类与分类结合的隐喻短语获取方法。该方法将包含源域词S的短语进行聚类。将聚类的结果作为分类的一类特征。实验表明,使用聚类产生的特征训练出来的分类器,不仅能很好地识别训练语料中存在源域词数据的情况,也能很好地识别训练语料中缺少源域词数据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召回率。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汉蒙机器翻译方法的研究,给出了一种基于实例的汉蒙机器翻译方法,并加以了实现。本文给出了用于汉蒙EBMT机器翻译的实例搜索以及短语片段划分、匹配、组合的方法。本文给出的方法是基于词语对齐的,利用词语对齐进行词语的匹配,并根据匹配词数和长度计算相似度,选取最好的实例。通过对齐信息,确定片段组合的策略,生成翻译结果。通过对方法的实现和实验,完成了一个基于实例的汉蒙机器翻译系统。  相似文献   

12.
汉蒙统计机器翻译中的形态学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该文将形态学方法引入到汉蒙统计机器翻译的研究中,尝试解决译文词形选择及语序混乱问题。首先介绍语料库的准备对原始汉蒙平行语料库进行词法分析及标注,得到两组基础语料库,再由基础语料库生成两组用于形态学实验的派生语料库。其次阐述统计模型的训练,包括语言模型、翻译模型及生成模型。同时讨论了解码的扩展问题。最后重点分析两组形态学方法实验词素模型实验和factored方法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基线(baseline)实验,引入形态学方法后两组实验的BLEU评分均有所提高,译文词形选择及语序混乱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  相似文献   

13.
汉蒙统计机器翻译中的调序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基于短语的汉蒙统计机器翻译系统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存在着严重的语序错误。该文在对汉语和蒙古语句子语序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蒙古语语序的汉语句子调序方法; 同时介绍了调序规则和调序算法的设计;最后给出了具体实验。实验证明这种方法明显提高了现有汉蒙机器翻译系统的性能。  相似文献   

14.
词语对齐旨在计算平行文本中词语之间的对应关系,对机器翻译、双语词典构造等多项自然语言处理任务都具有重要的影响。虽然近年来词语对齐在建模和训练算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搜索算法往往都采用简单的贪心策略,面临着搜索错误较大的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对偶分解的词语对齐搜索算法,将复杂问题分解为两个相对简单的子问题,迭代求解直至收敛于最优解。由于对偶分解能够保证求解的收敛性和最优性,该文提出的搜索算法在2005年度863计划词语对齐评测数据集上显著超过GIZA++和判别式词语对齐系统,对齐错误率分别降低4.2%和1.1%。  相似文献   

15.
16.
We describe methods for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statistical machine translation (SMT) between four linguistically different languages, i.e., Chinese, English, Japanese, and Korean by using morphosyntactic knowledge. For the purpose of reducing the translation ambiguities and generating grammatically correct and fluent translation output, we address the use of shallow linguistic knowledge, that is: (1) enriching a word with its morphosyntactic features, (2) obtaining shallow linguistically-motivated phrase pairs, (3) iteratively refining word alignment using filtered phrase pairs, and (4) building a language model from morphosyntactically enriched words. Previous studies reported that the introduction of syntactic features into SMT models resulted in only a slight improvement in performance in spite of the heavy computational expense, however,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e effectiveness of morphosyntactic features, when reliable, discriminative features are used. Our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word representations that incorporate morphosyntactic features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translation model and language model. Moreover, we show that refining the word alignment using fine-grained phrase pairs is effective in improving system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17.
汉蒙语形态差异性及平行语料库规模小制约了汉蒙统计机器翻译性能的提升。该文将蒙古语形态信息引入汉蒙统计机器翻译中,通过将蒙古语切分成词素的形式,构造汉语词和蒙古语词素,以及蒙古语词素和蒙古语的映射关系,弥补汉蒙形态结构上的非对称性,并将词素作为中间语言,通过训练汉语—蒙古语词素以及蒙古语词素-蒙古语统计机器翻译系统,构建出新的短语翻译表和调序模型,并采用多路径解码及多特征的方式融入汉蒙统计机器翻译。实验结果表明,将基于词素媒介构建出的短语翻译表和调序模型引入现有统计机器翻译方法,使得译文在BLEU值上比基线系统有了明显提高,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数据稀疏和形态差异对汉蒙统计机器翻译的影响。该方法是一种通用的方法,通过词素和短语两个层面信息的结合,实现了两种语言在形态结构上的对称,不仅适用于汉蒙统计机器翻译,还适用于形态非对称且低资源的语言对。  相似文献   

18.
跨语言信息检索指以一种语言为检索词,检索出用另一种或几种语言描述的一种信息的检索技术,是信息检索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近年来,跨语言词向量为跨语言信息检索提供了良好的词向量表示,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该文首先利用跨语言词向量模型实现汉文查询词到蒙古文查询词的映射,其次提出串联式查询扩展、串联式查询扩展过滤、交叉验证筛选过滤三种查询扩展方法对候选蒙古文查询词进行筛选和排序,最后选取上下文相关的蒙古文查询词。实验结果表明: 在蒙汉跨语言信息检索任务中引入交叉验证筛选方法对信息检索结果有很大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We present a novel confidence- and margin-based discriminative training approach for model adaptation of a hidden Markov model (HMM)-based handwriting recognition system to handle different handwriting styles and their variations. Most current approaches are maximum-likelihood (ML) trained HMM systems and try to adapt their models to different writing styles using writer adaptive training, unsupervised clustering, or additional writer-specific data. Here, discriminative training based on the maximum mutual information (MMI) and minimum phone error (MPE) criteria are used to train writer-independent handwriting models. For model adaptation during decoding, an unsupervised confidence-based discriminative training on a word and frame level within a two-pass decoding process is proposed. The proposed methods are evaluated for closed-vocabulary isolated handwritten word recognition on the IFN/ENIT Arabic handwriting database, where the word error rate is decreased by 33% relative compared to a ML trained baseline system. On the large-vocabulary line recognition task of the IAM English handwriting database, the word error rate is decreased by 25% relativ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