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
在本文中,研究了1.2311钢成品规格尺寸、终轧温度、回火温度等主要工艺参数对轧后硬度、回火硬度及组织均匀性的影响。通过试验证明,控制终轧温度在850~950℃范围内,经风冷后,在同一回火温度下,回火硬度值比较均匀,能满足1.2311钢预硬化工艺要求。 相似文献
3.
通过实验室热轧机研究了热机械控制工艺(TMCP)对热轧TRIP钢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热轧变形过程中应变诱导铁素体相变,低温大变形量造成铁素体晶粒细化.随终轧温度的降低和终轧变形量的增加,残余奥氏体的稳定性增加,相变诱发塑性(TRIP)效果更好.在700 ℃终轧且终轧变形量为50%时,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总伸长率分别达到791 MPa,538 MPa和36%的最大值. 相似文献
4.
5.
本文研究了调质前不同预先热处理对4Cr5MoVSi钢的σb,σ-1,αk,KIC,显微组织及断口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常规热处理之间增加一次正火处理,可降低钢中未溶碳化物数量,细化奥氏体晶粒,消除碳化物不均匀分布,提高强度和韧性。钢的断口为准解理+韧窝,属于韧性断裂。 相似文献
6.
7.
8.
9.
10.
众所周知,热轧时钢带表面会形成一次氧化皮,继而形成二次氧化皮。高塑性IF钢生产过程中,终轧温度超过Ar3(890~930C),以及卷曲温度足够高(715~745℃)见存在从经过初次表面精整的金属的氧化皮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对氧化皮的组成、氧化皮的深度、沿钢带宽度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1.
45钢魏氏组织高温实时形成研究及工艺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高温实时金相,全面研究了45钢在不同的加热温度、冷却方式下,魏氏组织真实形成的温度区间。结合魏氏组织的形成规律及实际生产状况,优化了45钢现有的生产工艺,有效地控制了魏氏组织的含量。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通过分析热处理工艺对718钢的影响,制定出最佳的热处理制度,为我公司718钢预硬化状态交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4PH是一种马氏体时效硬化不锈钢,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用途方面,它的性能主要是通过马氏体形成与沉淀作用来获得的。关于其力学性能,热处理的作用,过饱和固溶体中富铜ε相的析出等方面已有大量研究结果。然而,关于包含过时效的热处理对性能和组织的作用还只有较少的研究。特别是碳化物对性能影响的研究还很缺乏。 相似文献
17.
针对连续式棒材轧机因轧制变形热导致轧件终轧温度偏高的问题,在轧机间实施穿水冷却工艺,降低轧件终轧温度,同时采取轧后控制冷却,以探索充分发挥材料本身固有力学性能的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18.
19.
介绍了高强度双相钢DP600热轧工艺的优化过程。通过热模拟测定了热轧DP600动态CCT曲线,制定了生产工艺参数并进行3.4 mm厚度DP600的工业试制。在分析首次试制的热轧DP600微观组织构成和力学性能基础上,对终轧温度和空冷时间进行优化,获得了合理配比的微观组织。试制结果表明:采用优化后的热轧工艺,DP600主要由铁素体+马氏体组成,马氏体的比例在15%左右,铁素体晶粒较细小,为11.5级,产品组织均匀;横向屈服强度387 MPa,抗拉强度642 MPa,延伸率(A_(80))27%,各项性能指标均优于首次试制,完全满足双相钢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20.
针对W18Cr4V钢钻头因碳化物偏析严重、常存在大颗粒碳化物而导致其冲击性能和热疲劳性能较差等问题,采用不同的退火温度和淬火工艺对含钇W18Cr4V钢钝化机钻头进行了热处理,并通过SEM、冲击试验和热疲劳试验进行显微组织、冲击性能和热疲劳性能的分析。结果表明:随退火温度提高,W18Cr4V钢钻头的冲击性能和热疲劳性能均先提高后下降;分级淬火更有利于提高钻头的冲击性能和热疲劳性能,含钇W18Cr4V钢钝化机钻头的退火温度优选为900℃、淬火工艺优选为1 450℃×10 min+1 250℃×20 min分级淬火。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