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从6年前“深港”的创立到现在的发展壮大,“深港”一直都在平静中与市场一次次握手。尤如一辆埋头前行的“坦克”,在不经意间,已悄然拿下一个又一个“制高点”。你或许可以对它掉以轻心,但也应该相信“笑到最后的人才是真正的胜者”这一格言。事实上,“没有比一个连肌肉都没有的人声称自己是体育冠军更可笑的事了”。说这话的人不是别人,就是坦言要做“坦克式”人物的浙江深港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建军  相似文献   

2.
任何一个关键意见员工(Key Opinion Employee,以下简称“KOE”)的成功,本质上都是“人、货、场”匹配一致后,达成的协同作用所致。有一句俗话说“人抬人”,在这里我们也可以引申到“场抬人”“货抬人”。关于“场抬人”,笔者在此前的专栏里已做过详尽的分析,在这篇文章里,我们重点来讲讲“货抬人”。  相似文献   

3.
准备!开火!伴随着76.2毫米坦克炮机械的吼叫,500米外一辆德国PzKpfwIV坦克冒起了一股滚滚的浓烟。“干得好,波洛霍夫!给德国人点颜色看看!”瓦西列夫中尉大声叫到。时间定格在了1943年7月12日,地点在普罗霍洛夫以西的广袤草原。突然坦克剧烈的颤动了几下,“中尉同志,坦克左侧的履带被击中,我们无法动弹了,现在怎么办?”“继续射击,直到我们把最后一发炮弹都喂到德国人嘴里。”中尉冷静地回答到。就在这时800米开外的一片灌木丛中,一个可怕的杀手出现了——“虎”式坦克,它如同一只匍匐着的猛虎正在死死盯着这头受伤挣扎中的“公牛”,等待…  相似文献   

4.
包光潜 《美食》2011,(5):56-56
古代中国人幸福指数最高的当数宋代人了。宋代人的生活情调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譬如文人之间的行酒令。而后再由行酒令发展到“小词”、“散曲”等。这是一种文人交往、酬酢的小雅文化。从这些“小词”、“散曲”中,我们可以窥见他们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5.
张权图 《新食品》2008,(18):102-102
俗话说:“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在传统文化中,凡事都讲求一个“和”字。“和”是一种道,是一种理念,更是一份福气。人当以“和”为贵,天地万物,无不以“和”为准则,然而具体到每一个个体的人来说.健康才是“和”的根本,才是“福”的源泉。朱鹮黑米酒就是这样一瓶健康的和谐酒.它择以和时.源自和地,饮于和人,以和为贵,以谐为美。  相似文献   

6.
奥运圣火的点燃将全世界的目光汇集到了北京的卵巢,而“翔飞人”刘翔无凝将是这座体育场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人。作为“翔飞人”传奇的见证者和参与者,NIKE自然为刘翔在祖国卫冕奥运冠军准备了最有力的支持——一双汇集了最新FLYWIRE科技的全新刘翔专署鞋款ZOOM AEROFLY LX。  相似文献   

7.
唐黎标 《餐饮世界》2008,(11):62-63
从罗马人到哥伦布,麦哲伦,欧洲人远航的贸易船上,一直弥漫着浓浓的香味。“香料是目标,季风是手段”。丹·麦肯齐在《芳香物与灵魂》中讲述了一个一针见血的见解:“东方,”一位苏格兰长者一次突然说道,“东方只不过是一股气味!”  相似文献   

8.
<正>“喝油啦,喝油啦——”一到立冬时节,太原市晋源区晋祠一带喝“油”的人便日渐多了起来。下午五点开始,在晋阳大道与天龙山路交叉口的长巷村古塘社区食堂内,喝“油”的人早已按耐不住,一波接着一波。晋祠的“油”尽显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美哉马铃薯     
众多别名 马铃薯是一种高产作物,当今世界各地都有种植。它的别名众多,最常用的有土豆、洋芋、阳芋、洋番薯、薯仔、地蛋、山药蛋等。马铃薯每到一个国家都能得到自己特殊的名称,西班牙人叫“巴巴”,芬兰人叫“达尔多”,意大利人叫“地豆”,法国人叫“地下苹果”,德国人叫“地梨”,比利时人叫“巴达诺”,美国人叫“爱尔兰薯”,俄国人叫“荷兰薯”等等。它是世界上五大粮食作物之一,水稻、小麦、玉米、燕麦、马铃薯。故一  相似文献   

10.
崔恒 《食品指南》2009,(7):26-27
“隐形饥饿”是一种世界病 社会发展到今天.吃不饱的人越来越少.但这种“饱”.只是热量上的“饱”,而不是营养上的“饱”。尤其是个人选择意识空前强化的今天.偏饮偏食的人越来越多.这也意味着在营养失衡的人越来越多.世界卫生组织将这种状况称为“隐形饥饿”。目前全世界处于“隐形饥饿”状态下的人,据称已达7成.由此而引起的各类慢性疾病令人忧虑。  相似文献   

11.
据说,从前有两位嗜酒如命的文人,有一次他们到“太白楼”饮酒,刚刚找了个雅座坐下,甲就出了一句上联“我辈此来须饮酒”,乙随即就应出下联曰:“先生在上莫题诗”。当他们两人都喝得醺醺欲醉时,甲又随口说了一上联:“诗甘称弟子”,乙也晕晕乎乎地应了一联:“酒不让先生”。继之又开始畅饮,不知不觉中就酩酊大醉。待酒醒后,两人方觉得喝得非常满意,甲再次抛出一上联:“刘伶借问谁家好?”乙抬头看了看“太白楼”三字,指着牌匾对曰:“李白还言此处佳”。随后两人摇三倒四地离开了“太白楼”。明朝有三位朝庭命官,一日微服出游,见村野林中  相似文献   

12.
初到川黔的人,往往被当地一种绿中透紫的野菜吸引.待一尝之后,褒贬不一,有些人还要吐出来——那味儿太怪了,“腥”得噎人!然而当地人却乐此不疲,还说:“硬是安逸噢!”  相似文献   

13.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构建“和美乡村”的目标,这一表述与以往的“乡村美化”“美丽乡村”有什么区别呢?其概念演变背后是乡村建设从“重物轻人”到“寻回主体”再到理顺“主体间性”的理念发展。根据以往的乡村建设经验,审美活动如果脱离乡村关系网络,就会造成不可持续的问题,通过“美学经济”和“审美治理”将美学要素“织补”进乡村旧有的经济和组织关系,能够在乡村美学场域中形塑村民向美而行的“惯习”;“乡村美学”具有塑造共同体意识的力量,其本质是塑造人对乡村的情感关系,与建设“和美乡村”的要求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14.
《生活用纸》2009,(15):42-42
“冏”字对网络达人来说,已经是再平凡不过的一个字了。但一包包印有“冏”字的手帕纸图片出现在论坛上,还是让不少网友觉得惊喜,近日,金佰利推出的一种“冏”字舒沽纸手帕就受到很多网友的追捧。该纸手帕的外包装上,前面印着一个“冏”字的卡通小人,“冏”人或是照镜子大呼“被自己雷到了”,  相似文献   

15.
优越勤俭家     
2009年之前,可能每个人都习惯了相对“优越”的生活,2009年年初的一场金融风暴让我们重新又体会到了什么是“艰辛”,以及“勤俭”的重要。其实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群人,生活无忧,精神富足,说他们的生活“优越”又“稳定”是毫不为过的。但只要你仔细观察会发现他们的生活得并不铺张,他们喜欢质朴、简单的生活道理,并且保有愉悦平和的心态,因此活得分外快乐。“优越”与“勤俭”这两个词看似矛盾,却让我们获得了一个全新的生活方向。  相似文献   

16.
奶油烩蘑菇     
《中外食品工业》2008,(5):24-25
还记得去年我教大家做的奶油蘑菇浓汤吧,听说很多人在自己会做了之后真的很少到外面去喝了,一是自己制作起来并不麻烦,二是当吃过正宗的奶油蘑菇浓汤后外面的所谓“浓汤”就根本吃不习惯了。就像我们有“土豆”和“牛肉”的联想一样,很多欧洲国家人一说起“淡奶油”来,都会想到“蘑菇”。如今市面上蘑菇的品相当丰富,什么平菇、白灵菇、香菇……真是应有尽有,那我就再露一手给大家看看,做一道欧洲人非常熟悉的奶油烩蘑菇,味道保管地道!  相似文献   

17.
九十年代初,实木复合地板技术刚刚传入中国不久,“金桥”实木复合地板便诞生了。九年的发展,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让“金桥”人尝尽了酸甜苦辣,也让“金桥”人着实品尝到了苦尽甘来。如今,“金桥”已经发展成了一个拥有  相似文献   

18.
闽菜中有一道集山珍海味之大全的名菜,叫“佛跳墙”。百余年来,我国烹饪界把它列为福建菜的“首席代表”。 “佛跳墙”原名“福寿全”。相传清代同治末年(1874年),福建布政司周莲有一次到福州杨桥巷的官钱庄一位官员家里赴宴,主人的夫人是绍兴人,她做了一  相似文献   

19.
早就听说广西左江地区盛产一种“猴酒”。何谓“猴酒”?是何滋味?自诩“遍游神州,酒醉华夏”的我,登上了西行的列车。 车到了田阳县,傍晚时分,便到了“猴酒”的产地──龙家寨。这里壮族人的居室都是清一色用青砖树皮建造,掩映在林荫深处,那一缕缕炊烟,一声声鸟鸣,一阵阵猿啼,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我们投宿村长家,他从内屋捧出一缸“猴酒”来,给我们各自满满斟了一盅。这时我不禁暗暗发怵,眼前这杯中之物谁知道是猴子身上哪个部位酿制的?再三盘根究底地问,他却一个劲地笑着喝着,秘而不宣。饮罢,他说:“明日上山看猴…  相似文献   

20.
吃的思索     
有一个幽默故事: 牧师问教徒:“你死后准备上天堂还是下地狱?” 教徒不加思索地说:“咳,到时看吧,哪边玉米面不涨价就到哪边去吧。” 乍听起来,似乎是一个笑话,但却道出了“吃”的重要。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到风烛残年的老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