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明确闷黄对黄茶香气品质的影响,通过感官审评、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多元统计分析对3个茶树品种所制黄茶(有闷黄)和对照样(无闷黄)的香气特征和挥发性化合物组成开展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样相比,黄茶具有甜香风味。同时,黄茶中挥发性组分总含量是对照样的1.09~1.44倍,且醇类和烃类占比达到65.88%~76.93%。对挥发性化合物的主成分分析和层次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化合物组成体现了香气特征差异,进而可筛选出35种特征香气化合物(P<0.01)。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进一步明确了闷黄影响的关键香气化合物14种(VIP≥1),其中具有花香、果香和甜香的α-松油醇、芳樟醇、γ-松油烯、柠檬烯、松油烯、苯乙酸甲酯、2,2,6-三甲基环己酮、4-氧代异佛尔酮和邻-异丙基苯在闷黄所制黄茶中含量明显高于对照样,这些化合物对黄茶呈现甜香的香气特征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
该研究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对梅占(Camellia sinensis var.Meizhan)品种茶树鲜叶加工而成的六大茶类中挥发性化合物进行了检测,通过统计分析筛选每种茶的特有成分及关键变量,通过计算化合物气味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 OAV)和香气特征影响值(aroma character impact value, ACI)评价各挥发性化合物对成茶香气的贡献度,以此来探究六大茶类香气形成的差异。结果表明,除每种茶类的特有成分外,共筛选出罗勒烯、(E)-橙花叔醇、β-石竹烯等10种化合物,其含量变化对茶类香气的差异化形成起重要作用。绿茶和白茶中呈现清花香属性的化合物在其香气构成中的比例较高,黄茶中青香、花香、果香化合物的比例较均衡,乌龙茶中呈现花香的化合物比例较高,红茶中花果香化合物占主要优势,黑茶中果香化合物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茶类。不同的加工方式通过影响挥发性化合物的组成和含量来调控六大茶类香气的形成,对茶叶香气有主要贡献的化合物多为六大茶类共有成分,各茶类香型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比较不同年份不同质量等级李渡白酒的香气成分差异。方法 通过感官评价、直接进样、顶空萃取和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以及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仪分析了17个李渡酒中的香气成分,通过计算香气活性值(OAV)确定重要香气活性化合物,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分析得到差异香气物质。结果 共鉴定出李渡酒中的92种挥发性化合物,26种香气活性化合物;浓度最高的化合物是乳酸乙酯(2538.18 mg/L);己酸乙酯(OAV: 876~220920)等8种化合物香气贡献较大,酯类化合物的贡献最大,一级、二级、优级的李渡酒三年、五年的重要香气化合物香气强度更强,含量更高;且己酸乙酯等6种化合物、苯乙醇等18种化合物分别是导致不同年份、不同质量等级酒样产生差异的重要物质。结论 本研究分析鉴定了17个李渡酒样的香气物质,找到了导致不同年份不同质量等级酒样之间香气差异的化合物,为李渡酒的风味调控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4.
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结合关键香气成分的气味活度值,对信阳红茶的香气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表明:从信阳红茶中共检测到88种主要香气成分,其中共有香气成分57种,香气化合物总量的平均值为739.12μg/L。醇类、醛类和酯类是主要的芳香物质,含量较高的成分为香叶醇(108.61~199.28μg/L)、芳樟醇(38.02~64.42μg/L)、苯乙醇(20.05~29.43μg/L)、苯乙醛(39.10~63.29μg/L)、苯甲醛(23.44~32.09μg/L)、水杨酸甲酯(80.60~234.64μg/L)、β-紫罗酮(10.44~26.17μg/L)等。气味活度值大于10的香气成分为β-大马烯酮、β-紫罗酮、香叶醇、癸醛、苯乙醛、反-氧化芳樟醇和壬醛,它们对信阳红茶香气贡献较大。含量高和气味活度值大的的香气成分共同作用形成了信阳红茶花果香的香气特征。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顶空(Headspace,HS)-固相微萃取(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SPME)和水蒸气蒸馏法结合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检测技术分析梅州新鲜蜜柚的柚花、花瓣、雄蕊和雌蕊4部分的香气成分和精油组成差异。结果表明,柚花不同部位香气成分和精油组成主要成分包括萜类、醇类、酯类、烷烃类、醚类、醛类6类物质,不同部位的化合物种类及相对含量均有明显差异,其中金合欢醇、反式橙花叔醇、芳樟醇检出为柚花各部位的主要成分,总含量占60%以上。柚花精油成分中鉴定出27种化合物,香气成分鉴定出25种化合物,柚花中雄蕊精油的得率最高为0.65%。柚花中富含多种食品、香精香料与日化等行业所需独特香味的化合物,应用前景广泛,是一种具有开发和利用潜力的天然资源。  相似文献   

6.
为了确定面茶中的关键香气成分,采用液液连续萃取结合溶剂辅助风味成分蒸发的方法提取了面茶中的挥发性成分,使用气相色谱-质谱-嗅觉检测器联用仪对所得提取物进行了分析,通过与标准品的香气特征、质谱、保留指数进行比对,鉴定出了31个香气活性成分,其中包括醛类10种、吡嗪类9种、酮类5种、含硫化合物2种、醇类2种、酚类1种、其他化合物2种,并且测定了它们的检测频次。以2-辛醇和6-十一酮为内标,对22个香气活性成分进行了定量分析;根据定量结果和它们的阈值,计算了它们的香气活性值;19种香气活性值大于等于1的化合物被确定为面茶的关键香气成分,包括2-乙基-3,5-二甲基吡嗪、(E,E)-2,4-癸二烯醛、反-2-辛烯醛、香兰素、糠醇、4-乙烯基愈创木酚、庚醛、糠醛、2,3,5-三甲基吡嗪、2,5-二甲基吡嗪、乙硫醇、5-甲基糠醛、苯甲醛、2-乙基-5(6)-甲基吡嗪、2,6-二甲基吡嗪、2-甲基吡嗪、2,3-二甲基吡嗪、3-甲基-1,2-环戊二酮和麦芽酚;通过香气重组实验进一步验证了它们是面茶的关键香气成分。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卷烟烟气中彰显香气风格的关键中性香气成分,采用烟用香料作用阈值感官评价方法,评定了32种重要中性香气成分(中性成分)的作用阈值,同时以GC-MS技术测定了其在卷烟烟气中的释放量,获得活性阈值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1)32种中性成分的作用阈值介于7.04×10~(-14)和6.76×10~(-7)μg/支之间,戊酸乙酯和β-二氢大马酮的作用阈值最小,糠酸甲酯等6种中性成分的作用阈值较大,作用阈值最高相差约7个数量级。(2)主流烟气中32种中性成分的总质量分数为11.320μg/支;其中,5-甲基糠醛的质量分数最高(5.881μg/支),占总量的52.0%;β-大马酮和苯乙醇的质量分数较高,其值之和占总量的14.5%。(3)32种中性成分的活性阈值范围为2.45×10~4~2.77×10~(12),总活性阈值为6.38×10~(12);戊酸乙酯等7种中性成分活性阈值之和占总活性阈值的96.5%,表明在彰显卷烟香气风格时此7种成分作为关键香气成分起着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3个不同品种西梅进行气相色谱-质谱、气相色谱-硫磷检测器测定,分别鉴定出38、35、32种非含硫香气成分和4种含硫化合物,主要香气成分为己醇(453.14~6 836.14μg/kg)、(E)-2-己烯醛(926.67~4 153.65μg/kg)、己醛(438.72~3 567.04μg/kg)、叶醇(194.26~608.03μg/kg)、苯乙醛(18.46~446.06μg/kg)。而通过气相色谱-嗅闻和香气活性值实验,显示乙位突厥烯酮、己醇、己醛、2-甲基丁醛、(E)-2-己烯醛、3-甲硫基丙醛等具有较高的数值,说明这些成分是西梅主要特征性香气成分。进一步对西梅样品和特征香气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不同西梅与特性香气之间的相关性不一致,表明不同品种西梅之间的香气成分有明显差异。最后,选择己醛、乙位突厥烯酮、3-甲硫基丙醛、反-2-戊烯醛4个香气成分,应用S型曲线法验证西梅特征香气鉴定准确性。结果表明,对西梅香气贡献程度大的香气成分对重组液阈值的降低效果最显著,即这些成分可以明显地提高重组液香气强度。对不同品种西梅的特征香气成分的研究,并找出西梅香气的差异,为西梅的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9.
朱荫  邵晨阳  张悦  林智  吕海鹏 《食品工业科技》2018,39(23):241-246,254
龙井茶是我国传统的历史名茶之一,也是我国典型的地理标志茶类产品。为了查明不同茶树品种龙井茶香气成分的差异,采用HS-SPME/GC-MS技术分析了6个茶树良种(龙井长叶、龙井群体种、龙井43、乌牛早、迎霜以及鸠坑群体种)制成的龙井茶的香气成分组成情况。结果表明,分别从龙井长叶、龙井群体种、龙井43、乌牛早、迎霜以及鸠坑群体种龙井茶中鉴定出了57、36、41、37、39和50种主要香气成分;尽管不同茶树品种龙井茶的香气成分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相对含量较高的香气成分基本都以芳樟醇、(Z)-己酸-3-己烯酯、柠檬烯、茉莉酮、α-柏木烯、β-紫罗兰酮等为主。不同茶树品种龙井茶香气化合物种类的组成特点也存在较大的差异,龙井群体种中有比较丰富的酯类香气成分,而龙井43中有较高的醛类香气成分;此外,迎霜中有比较丰富的杂环化合物类香气成分,龙井长叶中有比较丰富的酸类香气成分,而鸠坑群体种中具有比较丰富的醇类香气成分等。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的酱油都是通过微生物酿造而成,具有天然的鲜味与特殊的香气,深受消费者的欢迎.其中酱香气的强弱是评定质量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寻找酱油中的主要香气成分,进而人工合成酱香型化合物以提高酱油质量,历来是酿造科技工作者的任务之一. 日本的研究人员早在六十年代,用色谱-质谱仪从酱油中分析出百余种有关酱油香气的组分,共分为15~20种醇、15~20种醛或酮、10~15种酯、10余种呋喃与酚类、15~20种有机酸以及其他的化合物.在这纷繁的物质中,以4—羟基—α(5)—乙基—5(α)甲基—呋喃酮(简称(HEMF)和4—乙基愈创木酚(简称4EG)两种成分是构成酱油特殊香  相似文献   

11.
采用电子鼻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graphy,GC-MS)技术,对在230℃下烘烤的庆元锥栗香气进行检测。电子鼻结果显示,在230℃烘烤过程中锥栗香气轮廓随时间变化显著;0~10 min是烘烤锥栗香气形成的关键期,香气轮廓变化较大;10~20 min,锥栗烘烤香气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20 min后锥栗烘烤香气继续发生较大变化。通过GC-MS从烘烤锥栗中共检测到八大类30种化合物,随着烘烤时间的延长,挥发性酸类、醇类、醛类物质逐渐减少,酮类和杂环类物质逐渐累积,酯类和芳香族物质则先增加后减少。通过对各组分的动态变化分析,再结合各香气成分的阈值、香气特征,推断呋喃酮类物质是烘烤锥栗香气中的主要成分,2,3-二氢-3,5-二羟基-6-甲基-4(H)吡喃-4-酮、4-羟基-2,5-二甲基-3(2H)-呋喃酮和麦芽酚为烘烤锥栗的特征香气物质。  相似文献   

12.
采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一批代表性六堡茶样品中香气成分的组成及其相对含量。结果表明,此批六堡茶样品中共鉴定出307种共有香气成分,根据化学结构的差异可分为烯醇类(7种)、烯类(23种)、胺类(5种)、烷烃类(20种)、醛类(14种)、烯醛类(14种)、醚类(22种)、醇类(7种)、酯类(10种)、内酯类(7种)、烯酯类(5种)、烯酮类(30种)、酮类(49种)、酚类(5种)、有机酸类(11种)、含硫化合物(5种)、氮杂环化合物(20种)、氧杂环化合物(7种)、芳香烃化合物(40种)、炔类(3种)以及酸酐类(3种),共21类化合物;研究发现,六堡茶的香气成分以有机酸类、芳香烃化合物、醚类以及醛类为主,相对含量可分别达到16.55%、13.50%、10.92%以及10.04%。有54种香气成分的相对含量不小于0.5%,其中,棕榈酸(14.95%)、苯甲醛(3.03%)、芳樟醇(2.19%)以及(E,E)-2,4-庚二烯醛(2.04%)等是六堡茶中相对含量较丰富的香气成分。特征性香气成分分析表明,有机酸类(棕榈酸等)、芳香烃类(乙苯等)、醚类(1,2,3-三甲氧基苯、2-萘甲醚等)、醛类(苯甲醛、3-甲基丁醛等)以及烯酮类(α-紫罗兰酮等)等香气成分可能对六堡茶的香气品质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云南红茶加工过程中香气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云南红茶品质和指导实际生产,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提取香气物质并用GC-MS检测香气成分,研究加工过程中云南工夫红茶主要香气成分组成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云南工夫红茶在发酵结束后挥发油含量达到最高,经过干燥过程后挥发油含量则大幅降低;不同阶段过程样的香气成分组成和含量上有明显差异;红茶在加工过程中,挥发性香气成分中的萜类化合物中的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α-松油醇的相对含量大幅减少,而醛类化合物中的苯甲醛、苯乙醛,芳香族醇类化合物中的苯甲醇、苯乙醇的相对含量则大幅增加。萎凋、发酵、干燥工序是影响红茶香气形成的关键工序,对云南红茶香气的形成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斯里兰卡红茶香气物质并确定其特征性香气成分,以国内的祁门红茶和英红九号红茶为对照,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质联用技术(GC-MS)对斯里兰卡的康提(Kandy)、汀布拉(Dimbula)、乌瓦(Uva)、努沃勒埃利耶(Nuwara Eliya)、卢哈那(Ruhuna)红茶香气组成进行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在斯里兰卡红茶中共鉴定出58种香气化合物,主要种类包含酯类、醇类、醛类、酮类、烯类和烷烃类等,其中酯类和醇类是主要的种类,分别占香气物质的49.8%和26.2%以上。斯里兰卡红茶香气化合物中水杨酸甲酯、β-芳樟醇、香叶醇、β-紫罗酮、苯甲醛、苯乙醛是6种最主要的成分,占香气物质总量的74.2%~86.1%,共同构成斯里兰卡红茶的主导香气成分。其中,水杨酸甲酯是斯里兰卡红茶的特征性和指示性香气成分,体现出冬青香气特征,是与国内红茶的重要区别。感官审评的结果与香气物质的分析结果一致。斯里兰卡红茶香气高锐,香精油特征明显,花蜜香不足。  相似文献   

15.
采用基于直接强度法的气相色谱嗅闻(GC-O)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4个醋龄镇江香醋香气活性成分。结果表明:在4个醋龄镇江香醋中共检测到50种香气活性成分,主要是酸、醇、酯、醛、酮和杂环化合物以及部分未能鉴定的香气活性成分。不同醋龄镇江香醋香气轮廓差异非常明显,新醋和经陈酿的镇江香醋风味轮廓差异显著,而经过较长时间陈酿的镇江香醋香气轮廓非常相似。大多数杂环化合物随镇江香醋醋龄的增加,香气强度显著增加。杂环化合物的差异是不同醋龄镇江香醋风味特征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除食醋的主要呈味物质乙酸外,3-甲基丁酸、3-甲基丁醛、2,3-丁二酮、三甲基吡嗪以及一种未能鉴定的组分是不同醋龄镇江香醋香气最基本的组成成分。  相似文献   

16.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分别提取脐橙发酵后经过滤得到的果酒和蒸馏后得到的白酒的香气成分,结合香气成分稀释分析(Aroma extract dilution analysis,AEDA),经气相色谱-嗅闻-质谱(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mass spectrometry,GC-OMS)对脐橙果酒和白酒中的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脐橙果酒和白酒中共含有33种香气化合物;AEDA结果显示,果酒中有10种主要香气活性成分,脐橙白酒中有4种主要香气活性成分,其中对脐橙果酒和白酒的香气影响最大的化合物均为具有坚果香味的己硫醇。本研究结果可为脐橙酿酒工艺的进一步改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了深入了解荔枝的香气特征,扩大荔枝的开发利用途径,采用热脱附方法对新鲜荔枝果肉和新鲜荔枝果汁的香气成分进行提取,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进行成分的定性分析鉴定,得到主要呈香的挥发性物质。结合调香经验,调香师用感官品评方式对新鲜荔枝果实进行反复嗅闻对其香气成分进行剖析,得出香气成分主要有醇类化合物、酯类化合物、醛类化合物、酸类化合物、烯烃类化合物、酮类化合物、醚类化合物,由这些挥发性成分构成了荔枝的独特香气风味。选择GB2760中允许使用的香料进行调配,得出和谐自然的荔枝香精。  相似文献   

18.
本实验采用溶剂萃取法提取并浓缩蜂蜜桑椹酒的香气成分,利用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法(GC-MS)对不同品种桑椹(混种家桑、无核大十桑椹、红果2 号桑椹和红果1 号桑椹)的蜂蜜发酵酒的香气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四个品种桑椹的蜂蜜发酵酒中共鉴定出的香气成分种数为混种家桑酒59 种、大十桑椹酒56 种、红果2 号桑椹酒50 种、红果1 号桑椹酒50 种;四种酒中共有的香气成分为45 种,含量排在前10 位的成分有5 种相同,为四种醇3- 甲基-1- 丁醇、2- 甲基-1- 丙醇、苯乙醇、4- 羟基苯乙醇和一种待定物质,但其相对含量差异较大;四种蜂蜜桑椹酒中各自还含有一些独有的香气成分;这些香气成分共同构成了不同品种桑椹的蜂蜜发酵酒相似和独特的香气与风格。  相似文献   

19.
糯米糍荔枝香气成分的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以晚熟荔枝品种糯米糍为试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对其香气化合物进行分析、鉴定和定量,并将同其它品种的香气成分进行比较.从糯米糍中共鉴定出36种香气成分,相对总含量为96.97%.其中烯类(73.58%),酯类(9.24%),芳香族化合物(5.69%),醇类5种(3.6%),杂环化合物(2.09%),含氮化合物(1.30%),烷烃类2种(0.44%).主要香气物质是a-月桂烯(19.41%),DL-柠烯(19.09%),1-甲基-4-(1.甲基亚乙基)环己烯(18.28%),1-甲氧基-3,7二甲基-2,6-辛二烯(4.98%),3-甲基-1-丁醇醋酸酯(4.5%),3-甲基-2-丁烯-1-醇乙酸酯(4.02%),(1à,4aà,8aà)-1,2,3,4,4a,5,6,8a-八氢-7-甲基-4-亚甲基-1-(1甲基乙基)-萘(3.10%),à-榄香烯(2.49%).与其它荔枝品种香气成分比较发现,烯类、醇类、酯类和烃类是荔枝香气成分的重要组成成分,但各品种之间香气成分的组成及相对含量则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20.
用液液萃取法分别提取桑葚米酒、红花米酒风味物质,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分析,探讨其风味物质的组成。结果表明,在桑葚米酒中共检出11种芳香化合物,其中醇类化合物有3种,含量最高,占总成分的46.811%,其中异戊醇为33.676%,构成了该酒的主要呈香成分;红花米酒中共检出10种芳香化合物,其中醇类化合物有4种,含量占总成分的51.189%,其中3-甲基-1-丁醇含量为21.72%。两种米酒的香气物质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