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 毫秒
1.
聂敏  周华龙 《北京皮革》2006,(10):80-87
(续上期) 4甲醛-油脂结合鞣中油脂鞣性的考察 上面已经详细讨论过,在本实验工艺条件下,皮经过不饱和油脂鞣制后收缩温度没有明显提高,始终介于酸皮与生皮之间,这样的革无法满足最基本的要求,如耐湿热稳定性。因此,人们往往在油鞣前先进行醛鞣或者铝鞣,以提高皮的收缩温度。采用这两种鞣制方法预鞣的原因在于其成革显白色,在不影响油鞣革外观的前提下,能够提高油鞣革的质量。众所周知,经过甲醛鞣制的革的收缩温度能够达到80℃左右,之后再加入油脂进行“油鞣”.如果收缩温度没有很明显的提高,从提高收缩温度的角度上讲.油鞣并不具备鞣制作用.但是加油能够提高革的抗张强度和伸长率等物理性能,油鞣又具备一定的鞣制效应。本文先用甲醛进行醛鞣,之后再进行加油,测定这两步操作后革的收缩温度变化,揭示油脂在这种结合鞣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聂敏  周华龙 《中国皮革》2006,35(7):25-28
在传统制革法中,油鞣是一种特殊鞣革的方式,非常强调天然不饱和油脂的作用。利用半干性油-豆油(具有较高的碘值125~135gI2/100g)进行油鞣,考察了pH、温度、时间、豆油用量和过氧化值(PV)对油鞣革收缩温度(Ts)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豆油没有体现出鞣性;收缩温度与过氧化值的高低没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3.
为了节约宝贵的金属资源,从结合鞣方法与鞣制效果出发,介绍了铬、铝、铁、稀土、锆及多金属配合物鞣剂与有机鞣剂在皮革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并阐述了目前结合鞣制机理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4.
主要研究了不饱和天然油脂及衍生物脂肪酸、脂肪酸单脂的深度氧化及某些物性变化 ,着重考查了在深度氧化过程中氧化油脂及衍生物的氢过氧化值 PV的变化。试验证明 :除碘值外 ,脂肪链结构对油脂的深度氧化影响是多方面的 ;并从大量的试验和仪器表征结果中得到了一些不同于传统观点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化学成键键能和实验两个方面.着重论述了不饱和油脂氧化过程的关键反应是OOH基的分解,和氧化反应属于游离基反应的特征-游离基的传递性,经深度氧化后.脂肪链的链结构发生了变化,新的活性基团-OOH引入,使油脂原有的氧化油脂的反应活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氧化油脂的活性与磺化反应的关系.磺化油脂的两亲性能与传统观点的差别。  相似文献   

6.
主要研究了不饱和天然油脂及衍生物脂肪酸、脂肪酸单脂的深度氧化及某些物性变化 ,着重考查了在深度氧化过程中氧化油脂及衍生物的氢过氧化值PV的变化。试验证明 :除碘值外 ,脂肪链结构对油脂的深度氧化影响是多方面的 ;并从大量的试验和仪器表征结果中得到了一些不同于传统观点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7.
以三聚氯氰为原料,引入对氨基苯磺酸来接枝改性,在无水状态下,通过机械力活化作用来合成无铬鞣剂。对鞣剂接枝后的结构进行表征,分析了鞣剂的合成过程与产物结构。对合成鞣剂的鞣性进行检验,发现合成产物具有鞣性,与儿茶素配合使用成革既柔软丰满,又具有良好的强度。因此,该鞣剂可望作为一种生产白湿革的无铬鞣剂。  相似文献   

8.
本论文着重考察了脂肪酸甲酯在强制氧化下.影响其他过氧化值(PV)变化的因素,包括温度、气量催化剂用量,发现随着温度的升高,催化剂用量的加大以及气量的增多,PV值都会变大,在PV极大值之前与PV值呈同向性的增加.但PV达到极值后,继续氧化.PV值反而会降低,经过实验发现采用新的氧化机理指导非高碘值油脂氧化.其氢过氧化值是完全超过鱼油的过氧化值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从讨论产生不饱和油脂旨结构的特殊性的原因入手.通过大量的实验对比,对传统的氧化机理和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尤其是对高碘值油脂氧化论,用实验数据予以了反驳.阐述了不饱和油脂与氧气,在常压、100℃下发生反应的最可能的结构点-α-CH2氧化的理论。实验结果证明:油脂氧化不仅与碘值有关,还与双键的结构类型、构型有关。  相似文献   

10.
制革近百年来,研究者一直在为探索多鞣剂鞣法机理而不懈努力,传统理论用键能高低以及配位场理论解释皮革的高湿热稳定性,认为皮胶原的湿热稳定性取决于鞣剂和皮胶原形成的横向交联键的强度和数量。但结合鞣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反应过程,随着对鞣制理论的深入研究,关于多鞣剂结合鞣赋予皮革高湿热稳定性,出现了不能用传统理论圆满解释的现象。有研究表明,一些没有鞣性的或鞣性很弱的物质与单宁结合鞣时可以产生较高的湿热稳定性;鞣剂与胶原纤维间的交联度不是决定成革收缩温度的唯一因素。如果多种鞣剂之间能够形成某种稳定结构的化合物填充于胶原纤维间,支撑纤维构象,在皮胶原受热时,只要这些配合物结构不被破坏,则对胶原纤维的支撑就不会改变,胶原纤维的构象转变就会受阻,宏观上就表现为成革收缩温度的提高。我们将这种多鞣剂之间形成的稳定化合物定义为配合物(Matrix)。本文化文验证了Matrix的存在及其结构特征,并对此研究了传统结合鞣与对应组分Matrix鞣革的收缩温度及耐热稳定性。 本论文从生产实践的角度出发,主要对比研究了栲胶及降解产物-金属配合物Matrix及栲胶-金属盐分步鞣革的鞣革性能。选择未改性的荆树皮栲胶、落叶松栲胶、橡槐栲胶以及荆树皮栲胶氧化降解产物Wat-1、Wat-2(Wat-2的降解程序大于Wat-1,平均分子量小于Watr-1)作为有机配体;选择金属盐硫酸铬、硫酸铝作为金属离子中心配体。鞣革方法为传统的先植后铬、先植后铝分步结合鞣以及Matrix溶液鞣革。即栲胶及降解产物与金属盐在一定条件下混合并充分反应,形成Marix溶液,用此溶液来鞣革。 结果表明,栲胶及降解产物-金属络合反应溶液中有沉淀产生。栲胶及降解产物与硫酸铬反应较为温和,未见有大量沉淀  相似文献   

11.
4高吸收有机助鞣剂应用工艺研究 有机助鞣剂与皮胶原的结合及其帮助铬的吸收的能力已经得到了证明。将其应用于具体的铬鞣工艺中,采用一系列对比实验,通过对蓝皮收缩温度、废液铬含量、面积得革率、皮革内铬的分布以及蓝皮物理机械性能等数据的测定,来说明助鞣剂预处理不浸酸铬鞣工艺与常规浸酸铬鞣工艺相比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
从常规铬鞣工艺存在的问题来看,如何再利用制革废弃物,合理使用非可再生的铬资源,减少制革废水中铬和中性盐的污染,便成为制革工作者的重要工作;改善常规铬鞣工艺中的污染问题与浪费问题势在必行。高吸收铬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不二选择,其中又以不浸酸高吸收铬鞣方法在清洁铬鞣方面前景更好。要提高皮胶原对铬的吸收效率,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对皮胶原分子进行改性,以增加皮胶原分子侧链羧基的数量,从化学的角度而言是利用化学材料预先与皮胶原反应,对皮胶原分子进行改性或修饰,增加皮胶原分子与铬盐的结合点,提高结合能力。高吸收有机助鞣剂制备的基本出发点是:用除带有羧基外,还带有其它能与皮胶原分子发生作用的活性基的双(多)官能基的化学材料先与皮胶原作用,把羧基引入皮胶原分子,使得皮胶原所带羧基数量增加,为铬盐提供更多的结合点,增加皮胶原对铬的吸收率和结合率。常规铬鞣工艺中铬鞣剂的吸收率仅为60%~80%,且鞣前必须浸酸,铬鞣后期需提碱,以帮助铬的结合;因此除废液中含有大量Cr2O3外,还存在中性盐的污染问题。基于制革废革屑水解物改性制备的含多种活性基团的高吸收有机助鞣剂,实现了不浸酸、不提碱的清洁铬鞣技术。其突出特点表现在:软化后的裸皮无须浸酸,直接经助鞣剂进行预处理;铬鞣剂用量较常规工艺节省1/3;不需提碱,浴液终点pH约为4.0~4.2;铬鞣废液中Cr2O3含量低至200mg/L以下。成革质量,包括粒面平细度、收缩温度和面积得革率与常规浸酸铬鞣工艺相比无差异。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也是实施资源有效利用和循环经济的范例。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非铬鞣法的意义和对非铬鞣体系的要求.从配位化学和鞣革化学的角度阐述了常用的几种金属盐鞣性差异的原因,提出了钛(Ⅳ)盐的鞣性应该高于锆(Ⅳ)、铝(Ⅲ)、铁(Ⅲ)等盐而仅次于铬(Ⅲ)盐的观点;从常用几种金属盐鞣革的综合性能差异和它们的资源、毒性等方面综合考虑,认为钛(Ⅳ)盐是理想的铬盐替代品,钛鞣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采用高碘酸钠氧化低聚异麦芽糖(IMO)使邻二羟基成为双醛基,得到双醛低聚异麦芽糖(IMODA),通过电位滴定法测定不同反应条件下的醛基含量,优化得到最佳氧化条件,并对其进行了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测试。IMODA与锆-铝-钛配合鞣剂结合鞣制,考察了鞣剂加入顺序和用量对鞣制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氧化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物摩尔比1∶1,温度4℃,反应时间48h,醛基含量为69%。鞣制结果表明,最佳鞣制方案为先加IMODA 2%预鞣,再加无铬多金属鞣剂(ZT01)20%(液剂)。鞣制得到的白湿革收缩温度达到91.9℃,耐水洗性良好,综合质量评价优秀。  相似文献   

15.
讨论了水溶液中钛(Ⅳ)的水解、配聚行为和影响因素,阐述了Ti(Ⅳ)在水溶液中的状态与其反应性能和鞣性的关系,探讨了常用钛(Ⅳ)盐鞣性低于理论值的原因,提出了提高钛(Ⅳ)盐鞣性需解决的问题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选取椰子油、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菜籽油5种植物油脂为研究对象,在180℃加热氧化的过程中,测定不同油脂中脂肪酸比例变化规律,与共轭二烯值(CDV)、p-茴香胺值(p-AV)和己醛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加热相同时间油脂的氧化程度与脂肪酸组成有显著性差异,含多不饱和脂肪酸油脂的氧化敏感性较高;对CDV、p-AV和己醛含量与脂肪酸比例之间相关性分析可知椰子油的SFA/UFA比例与CDV、p-AV和己醛含量相关性R值在0.9以上;大豆油、玉米油C18∶0/C18∶1,C18∶1/C18∶2脂肪酸比例与CDV、p-AV和己醛含量之间相关性R值在0.8以上,葵花籽油的C16∶0/C18∶2,C18∶0/C18∶2与CDV、p-AV和己醛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在0.85以上,而菜籽油的脂肪酸比例C16∶0/C18∶1,C18∶0/C18∶1,C18∶1/C18∶2,SFA/UFA与CDV、p-AV和己醛含量之间的相关性R≥0.8。油脂中脂肪酸比例与油脂氧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利用不同特征脂肪酸比例参数可以表征不同植物油脂的氧化程度,为油脂氧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对比分析不同熟化方式(漂烫熟化、微波熟化)和不同冷冻方式(常规冷冻、超低温冷冻)的结合预处理对煎炸薯条油脂吸附的影响。发现与传统的漂烫熟化结合常规冷冻预处理相比,将漂烫熟化改为微波熟化,煎炸薯条的总油含量下降15.86%;将常规冷冻改为超低温冷冻,总油含量下降6.09%;而微波熟化结合超低温冷冻预处理使总油含量降低20.46%。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扫描电镜(SEM)结果证实:微波结合超低温冷冻预处理使煎炸薯条外壳层产生了较多VII型淀粉脂质复合物,外壳表面结构致密光滑、附着的油脂较少,内部结构破损较小。结合感官评价结果,表明微波熟化结合超低温冷冻预处理可以在改善薯条品质的同时降低油脂吸附。  相似文献   

18.
本文比较研究了在60℃下植酸与其它几种抗氧化剂(VE、BHA、BHT、PG、TBHQ)对不同种类油脂(猪油、精炼豆油和花生油)的抗氧化性能比较。  相似文献   

19.
江洪  马续红 《食品科技》2008,33(1):120-122
植酸水解得到1,2,6-三磷酸肌醇(PP56),PP56与三乙胺反应生成相应的铵盐.以二氯甲烷为溶剂,脂酶Novozyme 435催化,该铵盐与乙酸反应生成1,2,6-三磷酸-3,4,5-三乙酸肌醇酯.以过氧化值(POV)为指标研究不同剂量的1,2,6-三磷酸-3,4,5-三乙酸肌醇酯对菜籽油的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1,2,6-三磷酸-3,4,5-三乙酸肌醇酯对菜籽油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且存在剂量效应关系,在浓度为0.06%时其抗氧化能力和0.02%BHT相当.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制革生产过程.同时会产生固体和液体的废弃物。对于废液,工厂已有各种处理的方法,如在排放管道的终端处理.也是其中的方法之一。虽然对固体也有几种可供选择的处理方法.但由于铬的存在.在很多应用时.要引起各种顾虑。在生皮加工过程中,铬革屑约占固体废渣的10%。在本研究中.生产BCS时.铬革屑可被用作还原剂,以有利于形成封闭循环。两种BCS产品.一种只用铬革屑来还原的产品A(完全不用糖蜜),一种部分替代糖蜜的产品B。两种产品A及B都用来鞣制山羊皮。试验表明,蓝湿革的质量与用商品BCSs鞣的质量相同.革的收缩温度也相当。Cr2O3用量为1.25%时.收缩温度可超过100℃.铬的吸收率为75%~80%.废液的铬含量为1318~1490ppm。用产品A鞣制的革其丰满度最好,这可能是在配制BCS时,形成了蛋白质中间体.电子扫描显微分析也证明了这一点。干革坯,虽然是少用了20%的合成丹宁.其性能与一般方法鞣制的革相当,这就提供了从废渣中回收资源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