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活动平板运动试验(TET)对冠心病(CHD)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0例拟诊为冠心病患者先后行平板运动试验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CAG)。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成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并对运动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00例患者中确诊为冠心病者149例,其中平板运动试验阳性127例(85.23%),阴性22例(14.77%);非冠心病者51例,平板运动试验阳性14例(27.45%),阴性37例(72.55%)。运动试验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85.23%,特异性为72.55%,阳性预测值为90.08%,阴性预测值为62.71%。平板运动试验对冠心病患者多支血管病变及左主干病变检出率明显高于单支血管病变(P<0.01)。结论平板运动试验诊断冠心病敏感度和特异度较高,尤其对多支血管和左主干病变患者,是一种较理想的无创性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平板运动试验(TET)、动态心电图(AECG)2项无创性检查进行串联试验后对疑诊冠心病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120例患者均行TET和AECG检查,将结果与其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对比分析。结果2项检查串联试验后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较单项检查明显提高。结论TET和AECG各有优势和不足,而两者联合使用对诊断冠心病的准确性更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老年人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临床意义,并探讨老年人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40例老年人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包括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程度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并将入选对象分为有传统危险因素的脑梗死组(A组)、有危险因素非脑梗死组(B组)和无危险因素无脑梗死组(C组)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A组颈动脉IMT增厚、斑块积分、复合斑、舒张末期峰值流速与B组和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MT厚度的增加.斑块的检出率及形态学特征、舒张末期血流速度的降低等是颈动脉病变与脑梗死发生的有意义的检测指标,在脑梗死的防治中是参考意义较大的超声学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冠心病患者血清尿酸(LA)水平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 97例行冠状动脉造影(CAG)诊断为冠心病患者分别于29倒CAG检查未见异常者对照,全部研究对象用尿酸酶比色法检测UA及冠心病易患因素,并统计其相关性.结果 冠心病组患者血清UA水平明显高于非冠心病对照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UA水平并非冠心病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uA血症可能与冠心病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495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特点。方法 常规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选择迂曲、扩张和排空缓慢者与冠状动脉正常的对照组进行临床症状、检查情况比较分析。结果 495例冠状动脉造影中49例呈迂曲、扩张、排空缓慢,37例正常,观察组中临床符合冠心病诊断的39例(79.6),而对照组中,心绞痛、平板试验、核素扫描项目,均与观察组有显著差别(P<0.005)。结论 冠状动脉迂曲、扩张和排空缓慢可引起冠心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高频超声评价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经临床确诊的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55例,对照组58例。利用高频超声探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情况。结果老年血管性痴呆组的IMT、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老年血管性痴呆组中软斑检出率高于硬斑及混合斑(P<0.05)。结论血管性痴呆组患者的IMT及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血管性痴呆组检出斑块中软斑占优势。高频超声是检测血管性痴呆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简便而有效的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应用冠脉造影与双源螺旋CT冠脉成像的诊断对比。方法回顾分析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以每支冠状动脉进行分析,共分析了205支冠状动脉,其中92支CAG诊断为明显狭窄,DSCT发现了其中的82支,有10支冠状动脉被CAG确诊为明显狭窄,而DSCT未能检出,有10支DSCT发现有明显狭窄的冠状动脉经CAG证实无明显狭窄。DSCT和CAG对每支冠脉狭窄的检出差异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DSCT作为一种无创的筛查手段,必将有着更为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放射线方法在诊断冠心病中的价值。方法对129例临床怀疑冠心病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以常规冠状动脉造影为标准,64排螺旋CT冠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敏感率为95.8%,特异性为94.3%。结论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脉狭窄、钙化病变显影有较高的准确率,可作为冠心病患者无创检查和冠脉支架术后随访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运动平板试验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比研究中的作用。方法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标准,对比分析166例疑诊冠心病患者的64层螺旋CT和运动平板试验的结果,并总结护理干预在检查过程中的作用。结果166例患者中163例完成全部三项检查,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积极科学的护理干预是三项检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的临床表现、心电图特点、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 和长期预后情况.方法 对53例经超声心动图确诊的AHCM患者,进行病史回顾、体格检查、心电图和CAG检查,并通过电话和门诊随访,了解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AHCM患者病史不典型,但心电图有特征性变化,表现为胸前导联巨大例置T波,尤其以V4导联显著,伴有ST段下移,常被误诊为冠心病.30例行CAG者中28例示左冠状动脉明显增粗;3例发现器质性狭窄,并成功置入支架;7例发现心肌桥,均位于左前降支.经0.4~7.5年的随访,仅1例死于癌症.结论 AHCM有比较典型的心电图表现,左冠状动脉内径增粗,常并发肌桥和冠心病,远期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心理应激因素与冠状动脉痉挛关系。方法使用心理测量工具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生活事件量表(CE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51例有心绞痛史的病例组及50例对照进行心理测查,并对病例组中28例患者的冠状动脉内缓慢注射乙酰胆碱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再注射硝酸甘油缓解其痉挛。然后对乙酰胆碱诱发试验阳性组与阴性组各心理测查维度及指标进行回归分析。结果乙酰胆碱诱发试验阳性组心理应激因素显著高于阴性组(P=0.004),其余各项指标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强迫引入法logistic回归分析对乙酰胆碱诱发试验的拟合符合率为7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运动平板心电图阳性与乙酰胆碱诱发试验结果无显著相关性,心理应激因素是冠状动脉痉挛的独立危险因素,使冠状动脉痉挛的优势比(OR)增加4.2倍(95%可信区间为2.9~5.3)。结论心理应激因素是冠状动脉痉挛的危险因素,可能与负性生活事件、缺乏社会支持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彩超在检测老年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价值。方法 通过彩超检查6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直径,检测有无斑块,并测量颈动脉内径及内-中膜厚度(IMT),与60例老年健康对照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糖尿病组60例患者中,50例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2例出现中度及以上血管狭窄,对照组60例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0例,仅1例出现中度血管狭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分析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0月所收治的160例脑梗死患者,予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查有无颈动脉粥样斑块,并确定斑块范围、大小、形态以及内部回声特点,并随机选择同期门诊体检者160例,予颈动脉超声检查作为对照。2组间检查结果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分析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发生的关联性。结果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为84.38%,对照组病例检出率为16.25%。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关联。颈动脉超声检查对于脑梗死患者而言具有重要临床治疗与预防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讨论通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左室造影等检查诊断HCM的可行性及采用B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及起搏治疗介入治疗等疗效观察。方法对25例HCM病例的病史、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左室造影。结果及治疗进行分析。结果HCM25例均有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异常。1例起搏治疗及1例介入治疗,取得了显著血流动力学和临床症状改善。结论HCM较易误诊为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主动脉瓣狭窄、室间隔缺损,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左室造影对于HCM的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起搏治疗介入治疗,可显著使血流动力学和临床症状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脉压(PP)、收缩压(SBP)与冠状功脉病变程度相关性.方法 选择心内科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241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状动脉狭窄组(n=135)与非冠状动脉狭窄组(n=106).比较冠状动脉狭窄组与非冠状动脉狭窄组以及不同病变支数患者的血压参数.分析各血压参数与冠状动脉狭窄发生率的关系,各血压参数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①冠状动脉狭窄组冠状动脉狭窄评分、年龄、收缩压、脉压显著高于非冠状动脉狭窄纽(P<0.05~0.01),且年龄.冠状动脉狭窄评分、SBP.PP随着狭窄支数的增加而逐渐增高,尤其以3支病变患者更为显著(P<0.05).而DBP低于非冠状动脉狭窄组(P<0.05).且随着狭窄支数的增加有逐渐降低趋势,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年龄、糖尿病史、吸烟、SBP、PP、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冠状动脉狭窄记分呈正相关(r分别为0.325,0.241,0.227,0.385,0.517,0.087,0.053,P<0.05~0.01).③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SBP.PP.年龄、糖尿病史、吸烟与冠状动脉3支病变的发生有相关性(ON分别为1.283,1.787,1.535,1.950,I.779,P<0.05).④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SBP、PP、吸烟、与冠状动脉狭窄记分呈正相关(β=0.301,1.955,0.107,0.240,P<0.05~0.01).结论 PP、SBP增高,冠状动脉挟窄性病变的发生率增加,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加重.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PP,SBP呈正相关,PP是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6.
生物制品中支原体检定方法的验证及统计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确定稳定、准确而可靠的支原体检测方法。方法 采用培养法与DNA荧光染色法分别检测已知阴阳性样品 ,对各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 ,验证其试验内及试验间重复性 ;检测待检样品 ,分别验证它们的可靠性。并用统计学方法评价它们的准确性及诊断价值。结果 培养法试验内、间重复性均在 95 %以上 ,可靠性Kappa值为 0 . 85 7,试验稳定性优于荧光法。而荧光法灵敏度较高。两种方法同时检测相同待检样品时 ,检测结果符合率为 93 .1% ,两种方法联合检测的试验内及试验间重复性均在 90 %以上 ,可靠性Kappa值为 0 . 88,并且其诊断指标(尤登指数、阳性似然比、验后概率及灵敏度、特异度 )均较高 ,尤其是阳性似然比为 2 93,而其验后概率为 99. 2 %。用此联合系列检测方法共检测了 6 1批次生物样品 ,有 10批次检出有支原体污染。结论 两种方法联合检测支原体重复性、可靠性及准确性指标均较高 ,是稳定、准确并可靠的检定方法。  相似文献   

17.
余堃 《影像视觉》2016,(1):10-11
脾损伤在腹部闭合性损伤中最常见,如得不到及时救治,脾脏损伤后出现的大出血常可致患者很快休克甚至死亡,所以及时诊断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择临床典型病例,对患者行CT诊断性扫描,分析影像下征象及诊断情况,得出CT对外伤性脾破裂的诊断价值.结果,平扫可明确脾破裂者52例,可疑脾破裂的6例,未见明显异常的5例,诊断敏感性92.1%、特异性82.5%.增强扫描后可疑及完全阴性病例患者均能明确诊断为脾破裂,敏感性100%,特异性100%.所以,CT作为一种非损伤性检查手段,能迅速、准确评估脾损伤程度及出血的部位、大小以及腹腔伴随性损伤,对外伤性脾破裂的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冠心病与正常人在心肺功能方面的具体差异,有利于提升利用氧摄取动力学、无氧阈及心肺储备功能指标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本院收治的40例胸痛患者行心肺功能的测试,彩色心超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冠心病造影,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成冠心病组与正常组进行分别测试,进行组间二氧化碳呼吸当量、氧摄取动力学及无氧阈、LVEF等的比较。结果与非冠心病人相比,冠心病组中的各项具体的指标都有显著不同。结论冠心病与非冠心病患者在各项心肺指标中存在的差异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烟酸缓释片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效果。方法7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1)对照组(38例),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d;(2)治疗组(38例),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d和烟酸缓释片1000mg/d。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甘油三酯(TG)、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的改变;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厚度(Tmax)、颈动脉斑块面积(Smax)变化。结果(1)经过6个月治疗,两组TC、TG、LDL-C均有明显下降(P<0.05),但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01)。治疗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C)升高20.7%,对照组无明显变化。(2)治疗后,治疗组的IMT、Tmax、Smax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而对照组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烟酸缓释片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疗效较单独使用阿托伐他汀好,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交叉引物扩增技术(crossing priming amplification,CPA)在结核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37例初治结核病患者标本(包括结核性腹膜炎70例,泌尿生殖道结核24例,结核性胸膜炎80例,骨结核13例,淋巴结核16例,结核性脑膜炎34例,其中115例临床确诊为肺外结核)分别进行抗酸染色法、固体培养法及TBCPA法检测,以固体培养法和临床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TB-CPA法检测标本中结核分枝杆菌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Kappa值。结果以固体培养法和临床诊断结果为金标准,TB-CPA法以及抗酸染色法总体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Kappa值分别为91.86%(79/86)、87.42%(132/151)、80.61%(79/98)、92.05%(139/151)和0.81,以及53.49%(46/86)、96.03%(145/151)、88.46%(46/52)、122.52%(185/151)和0.54。结论 TB-CPA法可快速检测肺外结核分枝杆菌,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