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柳函 《中国宝石》2011,(5):84-86
莹薄如纸,工省制精,是乾隆皇帝对痕都斯坦玉器的赞赏,痕都斯坦风格最终在器皿类的玉雕,也即是行里所说的瓶塑类玉器的制作上,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2.
张广文 《中国宝石》2003,12(3):51-53
痕都斯坦为地域之名,有人认为痕都斯坦即印度斯坦,但清代文献中"印度"一词是明确的.乾隆所撰<天竺五印度考讹>中指出"故叶尔羌之西,过葱岭、即拔达克山,由拔达克山转而南为克什米尔,又转而西,为温都斯坦"、"温都斯坦虽回地也,而回人相传彼地有佛遗迹,益知即此印度交界、""温都斯坦,今唐古忒及回语皆称为痕都斯坦,盖亦译音讹痕为温"今人提起痕都斯坦,多因痕都斯坦玉器.  相似文献   

3.
杨伯达 《中国宝石》2008,17(2):200-201,198
乾隆帝是清代有作为的一位君主.在其日理万机之余.还鉴赏、考证内廷收藏的各类精美书画和器物。他尤爱古玉,独钟痕都斯坦玉器,每当有所感悟便着诗以志。其咏玉诗文不下八百余首.并编入《清高宗御制诗文全集》,有的还以御题之名镌刻于玉器的器身或底部。  相似文献   

4.
典藏玉雕     
张鑫  Amy  吕妍 《中国宝石》2014,(9):24-26
中国的玉文化源远流长,从殷商开始,以和田玉为主体的玉器工艺美术新时代登上了华夏民族的玉坛,才出现了称誉世界的“东方艺术”从而形成了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玉器史。几千年来在中华民族中早已形成了全民族的爱玉心理,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特色之一。三千多年以来,玉的质地、形状和颜色—直启发着雕刻家、画家和诗人们的灵感。  相似文献   

5.
沈丹 《中国宝石》2009,(2):161-161
今年在香港佳士得中国宫廷御制艺术精品拍卖会上亮相的一批玉器精品,玉料纯正,意境深长,雕琢精美,为清代的玉器精品。这批玉器被名家收藏后有数十年绝迹于拍卖场。  相似文献   

6.
痕都斯坦,一个充满了异域色彩的名字,在中亚、西亚、东欧都能找到它的身影。乾隆盛世之时,这种玉器随着回部的各种贡品进入了中国宫廷,从此在中国生根、发芽,与中国玉雕风格相融合,  相似文献   

7.
柳涵 《中国宝石》2005,14(3):197-197
金镶玉工艺是一种用黄金在玉石表面进行装饰处理的工艺技术,最早脱胎于青铜器的金银错工艺,在玉器制造上大规模使用则始于清代,乾隆时期风行一时的痕都斯坦风格的玉器之上多可见到这种嵌金镶宝的工艺,金镶玉工艺带有浓郁的异国风格。  相似文献   

8.
余平 《珠宝科技》1999,11(4):24-25
三、龙凤佩的雕刻特征除了龙与凤分别雕刻的玉雕佩饰之外,几千年的中国玉文化中还流传着另一种更为玉器爱好者所喜爱的雕件,即龙与凤合雕在一块玉上的龙凤佩。龙与凤的组合形象,是中国人心目中的另一种图腾,人们称佳偶为龙凤配,希望子女成才为“望子成龙”。从帝王到平民百姓,无不对龙凤文化关爱倍至。帝王自称自己为“真龙天子”,明清统治者更以龙凤自称。龙为男性的化身,凤则象征女性,皇后一切用品皆冠以凤名,定陵出土的万历两个后妃的四个凤冠,冠上龙凤数多至九龙十二凤,龙凤都衔着长串珠结……。就单独玉龙与玉凤而言,如前…  相似文献   

9.
陆子刚和“子刚玉”叶寅生陆子刚,江苏太仓人,后迁居苏州,以琢玉为业,成为明代最为著名的能工巧匠,在我国玉雕发展史上是一位出类拔萃的人物。所治玉器均携以“子刚”或“冈西”款识,故后人称陆子刚所雕玉器为“子刚玉”。陆子刚生卒年代不见文字记载,据周南泉先生...  相似文献   

10.
玉石、玉雕和玉文化,这三者之间既有关联又有差异。通常我们观赏的是一件件玉雕作品。作为观赏原石,是由大自然鬼斧神工自然形成其色彩形态,数量极少。绝大多数的玉器作品都是由玉雕艺人或琢玉大师选择玉石设计制作而成。每一件作品都倾注了他们的精力和心血。大师们也在凭借这一块块形状各异色彩斑斓的玉石,用他们的心、气、神、功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追求。玉文化,是中国人的文化。所谓文化,乃是一种思想或行为习惯的延续和提炼、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