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需水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徐建华  王玲  王健 《人民黄河》2003,25(1):13-15
黄土高原植被建设必须要消耗一定的水量,从而减少径流量。通过黄土高原有植被和无植被相邻流域水文观测资料对比分析发现,在降雨特性相似情况下因植被截留蒸腾蒸发作用,径流系数减少34%(草)-54%(乔木),说明植被建设一方面改变了当前的生态环境,但同时也消耗了一部分水量。根据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到2050年在高标准植被覆盖情况下需耗水量约81亿m^3,在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或水资源利用规划中,至少安排50亿m^3,而现状植被实际耗水只有2亿m^3。  相似文献   

2.
历史时期的汾河水利及其水文变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汾河是一条古老文明的河川,介绍了汾河悠久的水利灌溉史及历史时期汾河中下游的水文变迁。  相似文献   

3.
论黄土高原植被建设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黄土高原植被建设中,多年来存在着"以古证今""以山证原"两种错误观点,这是极端片面的.植被建设只能立足于现实生态环境条件,只有采取适地适树(适草)法,才能有效恢复植被.在以水分限制为主要影响因子的黄土高原地区,植被建设主要包括"自然型""灌溉型"和"集流型"3种手段,其中"集流型"应为当代植被建设的主要手段.植被恢复、植被重建和植被保护等是黄土高原地区植被建设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成都水利》2000,(1):26-26
  相似文献   

5.
充分利用雨水资源 改善黄土高原植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土高原降雨量少,分布不均,暴雨强度大;加之地形多山地高原,黄土结构疏松,抗侵蚀力弱,形成了易于侵蚀冲刷的地形。受气候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黄土高原的天然植被受到破坏,草原界线南移。缺乏水分是黄土高原植被难以恢复的首要条件,土壤水分亏损,形成干土层,致使人工林草难以成活。必须利用一切措施拦蓄雨水,提高雨水利用率,实施径流林(草)业,加强领导,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管理以改善和建设黄土高原的植被。  相似文献   

6.
黄土高原位于干旱、半干旱以及亚湿润干旱区。一方面,该区生态环境建设是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基础,另一方面生态环境需要耗用一定份额的水资源。本文在界定生态用水内涵的基础上,估算了黄土高原的生态用水量。作者还论证了水资源短缺的黄土高原植被建设的可行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黄土高原植被耗水特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土高原植被耗水特征是确定植物空间配置及植被恢复目标的重要依据。通过对有关研究成果的分析认为,黄土高原植被耗水特征主要有:①干旱区植被耗水量明显低于其他区域,其他区域间植被耗水量差异不明显;②供水量是影响植被耗水量的重要因素,干旱区丰水年植被耗水量可达欠水年的3倍以上;③黄土区林地总耗水量与植被生物量无关,蒸腾耗水量与植被生物量呈正相关关系;④植被建设应以降雨量为主要依据,以植被蒸腾耗水量达到降雨量的68%以上为宜。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水资源承载力核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针对黄土高原的水资源短缺、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根据黄土高原62个气象站1980—2008年气象数据,运用Penman-Monteith模型和分段单值平均作物系数法,通过构建适合黄土高原植被蒸散量与需水量的模型,研究该地区不同植被类型需水量及其时空变化规律,估算在自然降水条件下的植被理论覆盖率,提出了在黄土高原区域植被恢复重建过程中可参考的水资源承载力。计算结果表明:黄土高原主要植被类型全生育期多年平均需水量分别为:刺槐林450~800 mm,油松林500~900 mm,紫花苜蓿300~600mm,苹果400~700 mm。在有效的自然降水条件下,黄土高原各研究站点的林草植被理论覆盖率分别为:阔叶14%~65%,针叶13%~60%,草地7%~51%,经济林16%~64%。  相似文献   

9.
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植被恢复途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土高原地处我国内陆腹地,很大一部分地区属农牧交错带.在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的植被恢复过程中应加强产业观念的转变,实现退耕封禁,在自然恢复的前提下,可以采取适当的人为辅助措施,但应以不大规模扰动破坏土壤为限.在植被的恢复过程中,要同时考虑植物区系、动物区系和微生物区系这三大功能类群,否则植被的恢复将是不彻底的,恢复的系统可能是不健康的,系统的固有功能和生态服务特性可能不会完全释放出来,最终将难以真正稳定和持久.  相似文献   

10.
黄土高原植被建设的水资源环境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黄土高原植被建设的水资源环境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认为气候暖干化、土层干燥化致使水资源更趋缺乏,是黄土高原在可预见的未来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将严重影响区域植被建设和环境改善,提出了黄土高原植被建设必须严格遵守植被分布自然规律,重新界定植被分区和充分利用降水资源等,正确处理"林-水"关系的对策,尤其是以未来气候变化趋势作为重新调整植被分区的依据,应该引起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1.
黄土高原人类活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对天然林草植被开垦前后土壤侵蚀变化进行的研究表明,无论林地或砍伐基地地形图因素如何,基本上不发生侵蚀或侵蚀极微弱;而相同地形情况下,开垦地或裸露休闲地年侵蚀模数多在1万t/km^2以上,且受坡度及雨强因素的影响最为明显。人类开荒作用的结果,北洛河上游,延河中上游地区1950-1984年间年均新增产沙模数3000t/km^2。晋陕蒙接壤区大型煤田的开采,使得土壤侵蚀进一加剧。如不积极采取防治措施,到  相似文献   

12.
黄土高原地区引洪漫地典型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措施利用径流量的宏观分析,结果表明,在水土保持治理较高水平下,水土保持径流利用率最大为63%,最大利用径流量约40×10~8~50×10~8 m~3.研究指出,水土保持措施利用径流量问题,涉及降水、下垫面、治理程度、措施构成、土壤水运动、水的回归等许多动态因素,相互作用情况十分复杂,如遇暴雨,水土保持利用径流量将会减小.建议对这一问题进行长期持续研究.  相似文献   

14.
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四季分明,植被变化明显,为比较不同遥感数据的一致性提供了很好的试验场所。利用2001—2006年GIMMS NDVI和2001—2014年MODIS NDVI数据,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植被变化情况,并从2种数据的空间分布特征、季节变化和时间分布特征3方面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种数据都反映了黄土高原地区西北部植被覆盖稀少,东南部植被覆盖较好的特点,MODIS数据在探测植被差异变化上较GIMMS数据敏感一些;从趋势上看植被指数逐年增加,秋季增加最快,表明近年来黄土高原地区植被恢复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与GIMMS数据相比,MODIS数据更适合于反映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基岩产沙区治理对策探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黄土高原基岩产沙区是黄河粗沙集中来源的核心,是我国沙暴扬尘两大策源地之一,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黄河下游河床粗沙淤积的危害,制止沙暴扬尘弥漫性扩散范围,实现该区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基岩产沙区的集中治理起着决定的作用。本文在砒砂岩地区植物“柔性坝”拦截粗沙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可操作的治理模式,实施这一模式,可以加速该区生态恢复进程。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地区农田土壤水分高效调控技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黄土高原节水农业的必要性 ,总结出黄土高原农业调水技术主要有 7大类 :培肥地力以肥调水 ,轮作倒茬调水 ,间隙休闲调水 ,抗旱育种调水 ,节水灌溉调水 ,径流农业调水 ,化学技术调水 ;指出在干旱、半干旱的黄土高原地区 ,利用农业调水技术是粮食增产增收的有效措施和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7.
黄土高原沟壑区沟道提取时阈值范围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沟道是水文信息的基础要素,准确地提取流域中沟道信息,是水文模型的构建、流域的划分等的必要条件。目前提取沟道通常采用河网识别法,但在阈值的选择上,往往是根据不同的流域而确定,阈值的适用范围仅限于本流域。通过对黄土高原沟壑区的不同流域为例,分别选用不同分辨率的DEM,按不同阈值进行沟道提取,讨论了DEM的分辨率对沟道提取的影响,得到适用于黄土高原沟壑区提取沟道的合理阈值范围,最后根据实际沟壑密度对得到的阈值范围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黄土高原沟壑区,不同流域提取的沟道,其沟壑密度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8.
窖窑集蓄水经历了生活—生产—生态三个阶段,解决了农村饮水困难,改变农村居住环境和卫生条件,发展庭院经济。具有改善黄土高原缺水地区综合生态环境的效益,是农村缺水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9.
黄土高原公路建设中的水土流失成因及预估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结合陕西省合阳王村—皇甫庄公路改建工程,分析了黄土高原这一特殊地貌条件下的公路建设中的水土流失现状及形成机理。在详细论述水土流失预估方法和模型的基础上,对黄土高原公路工程建设中土壤侵蚀模数、建设区域内扰动原地貌面积、破坏土地和植被面积、建设区域内破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新增水土流失量、弃土和弃渣量、施工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进行了预估研究,结果表明:①高原公路工程建设中水土流失主要是不利的自然条件(降雨、地面坡度等)与工程开挖、填筑等建设活动互相交织产生的;②弃渣场是高原公路建设中新增水土流失的主要策源地,弃渣场产生的新增水土流失量为3.19×104t,占新增水土流失总量的99.71%;③公路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呈线形,影响范围广,应加强施工期的临时防护工程。  相似文献   

20.
山地水平沟在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近10年来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定点试验和示范,山地水平沟已在陕、甘、宁、蒙、晋等省区大面积推广。试验、调查结果表明,山地水平沟种植具有拦截径流,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增强作物抗旱、御寒能力等多项功能。在年均坡面径流深12mm 的情况下,每公顷水平沟耕地可有效减少水、土流失1300m~3 和650t。由于水平沟种植是将种、肥同播于沟底稳墒层,人为地为作物生长建立了营养供应层,水、肥供应较为充分,作物产量较一般坡耕地提高35%~3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