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阐述了装备再制造工程的内涵与特征,提出了今后需要研发的再制造关键技术与系统装备,论述了再制造今后的产业化应用方向,阐述了推进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与措施.结果表明绿色再制造工程是废旧产品高技术修复改造的产业化,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再制造工程今后可在我国汽车领域、工程机械领域、化工冶金领域、国防装备等领域推广应用并形成产业化.在新世纪发展再制造工程并推进其产业化发展是构建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
再制造产业化的工程管理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国内再制造正处在产业发展初期阶段,在产业化过程中涉及到社会、政策、技术、管理等多个层面.文中从再制造产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出发,针对再制造产业化过程中的若干关键工程管理问题进行了研究.结合企业开展再制造业务的关注点及再制造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研究了企业开展再制造业务的风险管理、再制造生产管理、再制造质量管理、再制造认证认可及再制造绩效考核等内容,分析了其各自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绿色再制造工程及应用发展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狭义和广义角度论述了再制造工程的内涵,阐述了再制造工程与传统制造工程的区别,分析了再制造工程所具有的深远意义和现实意义,提出我国研究与发展再制造工程应注意的几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再制造性工程是再制造工程的重要理论内容,主要是研究如何在装备末端能够实现其最大价值的再制造利用,实现最大资源的再循环利用。再制造性工程的内容涵盖了装备全寿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文中全面分析再制造性工程的概念、目标、任务、定量参数等内容,提出了再制造性工程的框架体系,为再制造性工程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再制造性工程是再制造工程的重要理论内容,主要是研究如何在装备末端能够实现其最大价值的再制造利用,实现最大资源的再循环利用.再制造性工程的内容涵盖了装备全寿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文中全面分析再制造性工程的概念、目标、任务、定量参数等内容,提出了再制造性工程的框架体系,为再制造性工程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7.
中国再制造工程及其进展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再制造工程是废旧机电产品高技术修复改造的产业化,是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的重要技术支撑。中国的再制造工程经历了产业萌生、科学论证和政府推进三个阶段。中国特色的再制造主要基于尺寸恢复和性能提升,并以先进的寿命评估技术、纳米表面工程和自动化表面工程技术为支撑,其重要特征是再制造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不低于原型新品,成本为新品的50%,节能60%,节材70%,显著改善环保。具有中国特色的再制造模式已逐渐形成,并取得了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8.
再制造工程是废旧产品高技术修复、改造的产业化,也是循环经济4R准则中最活跃的形式和首选途径.再制造工程具有节能节材、环境保护及解决就业等重要作用.再制造工程与失效分析关系密切,失效分析是再制造工程的基础和依据,再制造工程是失效分析的结果与发展.结合重载车辆侧减速器主动轴、重载车辆扭力轴、飞机发动机压气机叶片等关键零部件的失效分析和再制造工程实例,阐述了失效分析和再制造工程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在工程中的联合作用.  相似文献   

9.
绿色再制造工程的进展   总被引:33,自引:7,他引:26  
介绍了再制造工程在国际、国内的研究和发展情况,并提出了对推动我国再制造工程发展的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再制造工程及其产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制造是维修工程和表面工程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先进制造的重要组成,是废旧产品高技术修复、改造的产业化。近年来,中国的再制造发展迅速,已在再制造的政策法规、产业实践及基础研究方面成绩斐然。本文阐述了中国自主创新再制造的模式及内涵,综述了我国再制造质量控制关键技术,分析了国内再制造工程产业发展的前沿问题。  相似文献   

11.
无损检测技术在再制造工程中的应用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明了无损检测(NDT)技术在再制造(RM)工程体系中的作用,介绍了超声波检测、射线检测、涡流检测、磁粉检测以及渗透检测等五大常规NDT技术的原理与适用范围,以实例的形式给出了NDT技术在RM工程中的应用情况.对NDT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情况进行了回顾,在此基础上对NDT技术在RM工程中的应用方向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阐明了无损检测(NDT)技术在再制造(RM)工程体系中的作用,介绍了超声波检测、射线检测、涡流检测、磁粉检测以及渗透检测等五大常规NDT技术的原理与适用范围,以实例的形式给出了NDT技术在RM工程中的应用情况。对NDT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情况进行了回顾,在此基础上对NDT技术在RM工程中的应用方向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再制造工程的发展及推进产业化中的前沿问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再制造是把达到使用寿命的产品通过修复和技术改造使其达到甚至超过原型产品性能的加工过程,再制造是废旧机电产品资源化的首选途径.我国已进入到以推动再制造产业发展为中心内容的新阶段,建立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充分发挥产品制造企业的主体作用;制定再制造企业认证法规,完善再制造产品质量体系;推广以表面工程为核心的先进技术提高旧件利用率是当前急待研究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再制造是中国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循环经济建设的亮点。文中综述了机械产品再制造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以及中国采取的以"尺寸恢复和性能提升"为特色的再制造模式与国外的差别。为弥补再制造产业化发展在技术体系、市场管理等方面的不足,特别是先期采取的企业试点模式存在分散化运作、产业示范能力不够强的风险,文中提出了建设机械产品再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作为再制造产业发展科技支撑平台的发展模式,并阐述了该工程中心的定位、发展方向以及4大技术平台建设情况,以提升我国再制造产业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5.
热喷涂技术在产品再制造领域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再制造产业已列为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热喷涂技术具有喷涂材料广泛、基体形状与尺寸不受限制、涂层厚度容易控制、工艺操作简单、成本低效率高、能赋予零件表面特殊性能等特点,是实现损伤零部件表面尺寸恢复和性能提升的关键技术手段,已成功应用于国防工业、印刷、航空航天、石油化工、矿山机械、电力等领域装备零部件的再制造。文中综述了等离子喷涂、高速火焰喷涂、高速电弧喷涂及其他热喷涂技术的特点及其在再制造领域的典型应用,提出热喷涂技术应用于再制造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加强热喷涂技术在再制造领域的适应性研究、深入复合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推动热喷涂技术在高效规模化生产应用中的研究以及加强热喷涂再制造技术标准、工艺规范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再制造评价作为绿色再制造工程的设计基础,是开展再制造的前提。为了判断机械设备零部件是否适合进行再制造,在分析机械产品再制造过程的基础上,建立了涵盖技术、经济和环境方面共12个指标的再制造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以再制造评价综合指数为目标层的再制造评价层次结构模型。结合专家评分法,创造性地提出了再制造评价点阵图模型,对专家打分结果进行数据可视化处理,然后量化评价指标,计算指标权重和影响系数,从而得到再制造评价综合指数。以汽轮机长叶片为工程案例,利用再制造评价点阵图模型进行再制造评价,得到再制造评价综合指数为0.83,表明该叶片具有良好的可再制造性。结果表明,再制造评价点阵图模型具有指标全面、结果直观和流程规范的特点,可为再制造生产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撑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对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快速发展,对先进海洋工程装备的需求日益强烈,尤其是对某些关键部件的表面性能要求越来越高。然而,单从提高材料自身性能的角度来满足对高性能的要求几乎是不可能的。表面工程技术是提高材料表面性能的重要方法,它能够在不破坏材料自身性能的前提下,对材料表面性能进行强化或再生,使材料或部件表面具备耐磨、耐蚀、抗氧化、耐热、绝缘、密封和隔热等性能中的一种或几种。因此,表面工程技术已成为实现海洋工程装备材料最终性能的重要手段。对海洋工程装备中涉及到的材料表面改性技术、应用和发展进行了综述。最后,指出了一些重要问题,展望了将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油田储罐再制造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制造工程以先进技术为手段,对产品进行性能修复与升级,是一种高效、低成本、少污染的绿色技术。在石油化工行业中腐蚀介质对生产储罐的破坏很大,通过运用再制造工程原理发明了“金属罐薄壁不锈钢衬里技术”,采用此项技术对油田储罐进行再制造修复,增强了防腐性能、延长了使用寿命,通过近几年在油田中实际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9.
机床再制造实际上是一种基于废旧机床资源循环利用的机床制造新模式,对于循环再利用我国量大面广的老、旧机床设备资源以及更新提升我国制造业机床整体质量和制造加工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并将导致若干新兴产业的形成.在分析国内外机床维改再利用现状及不足的基础上,总结提出机床综合再制造流程,并建立废旧机床再制造技术框架;结合机床再制造新兴产业的发展前景,分析并提出其产业需求、产业主体、产业模式等产业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