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热烫的糁汤     
前不久我去了趟山东,感觉自己就像是成了个半文盲,因为山东的地名中有不少古怪的字,比如“兖”、“郯”、“莒”……一开始这些字我都不认识,所以不敢随便张嘴说话。最搞笑的是,我有时连上街吃饭都成了问题,因为一些饭馆招牌上的字我不认识,比如“甏肉”,再说本文提到的这个“糁汤”。  相似文献   

2.
晚饭的时候,女儿边吃边问我:“妈妈.上边是入,下边是水,这个字念什么?”“蹿(音)。”我告诉她。女儿接着问:“那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啊?”这时,她爸赶紧咽下一口饭.抢答道:“这都不知道?就是用开水烫!”女儿听了她爸的奚落.心情一点儿也没受影响,接着问我们:“那咱家有菠菜吗?”“有,前几天吃春饼用的菠菜咱家还有好多没用呢!”  相似文献   

3.
初来贵州,这里的一切都使我感到那样新奇:那吊脚木楼,那古朴蜡染,那清亮山歌……然而最使我难忘的,却是“折耳根” ! “折耳根”的大名是我来贵州以后才知道的,并且又在吃了一顿不大不小的苦头之后认识了这位“老兄”。那时我刚从浙江绍兴来到贵州黔南。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  相似文献   

4.
清秋 《饮食科学》2008,(7):34-35
我身高一米六九,体重却从未超过九十五斤,认识我的人都说我太瘦了,走起路来一摇一摇的,好像随时要倒下去的样子。我听见便说:“呵呵,太夸张了吧?我自读中学以来,就一直是这个样子,也没见我倒下去过啊!”爸妈见我老长不胖也很担心,每天又是哄又是逼的,叫我喝这个吃那个,把我折腾得够呛不说,却一点效果也不见。老妈有些失落:“你啊,养在油缸里都不会肥的。”其实,我自己心里却在想:这年头,谁还喜欢杨玉环那样的身材啊,人家还拼命想瘦成我这样呢!再说,林黛玉走路不也是一摇一摇的吗?那更是一种美叫呢!  相似文献   

5.
好吃惟扬州     
我这个人一辈子有太多的苦难,只有一点是好的,那就是吃福好。许多好东西,好像都很难逃过、躲过我的嘴。前几天,连续两天吃了两家馆子,两家扬州馆子,两家都带个“庭”字的馆子。一家叫“湖庭”,在黄陂南路383号,太平桥人工湖的旁边,故名。另一家叫“乐庭”,在巨鹿路878号,常熟路口。巧的是,这两家扬州馆子,其总设计师是一个人,就是香港的王先生,Sam,小我12岁,1956年出生的猴子。介绍我们认识的是晚辈小饕米成,那时是《上海一周》的,当时正在编《上海味·道》一书。Sam找到我时,请我在“翡翠”吃饭,并大声对我说,这是一个小猴子对大猴子的敬…  相似文献   

6.
嘴大吃四方     
我吃得很粗,不管什么古怪东西只要能吃,我都不怕,而且吃什么都挺投入的——感情投入。如果我不对摆在我面前的食物感兴趣的话,那就好像对不起自己似的。 我父亲一生都研究生物,记得小时候他常对我说:这病那病,现代人多犯“文明病”,原始人身体健壮,很少生病,死也是死于部落战争、人兽搏斗或自然灾害,这跟他们吃的东西关系很大。父亲由此概括出饮食五个字诀:“天、异、野、生、淡”。 我对这五个字印象极深:多吃天然食物;多吃异地产的、野生的动植物;在卫生允许的前提下,提倡生吃;在浓淡调剂中,多向“淡”倾斜,少吃加配料、酱料、味  相似文献   

7.
我的老家在安徽农村,那里吃家宴最为流行的当数“十大碗”。下面我给大家说的柿汁扣肉,便是“十大碗”中的一款。这柿汁扣肉与我们平常见到的扣肉有很大不同,因为它是用柿子汁上色的,而不像专业厨师做扣肉是用糖色或酱油上色。这柿汁扣肉色泽红亮,口感细嫩,入口即化,吃起来一点儿也不油腻,反倒是增加了一股醇香味。  相似文献   

8.
对于雾霾,可以用一句中国老话形容。”白发如新,倾盖如故”。可不是吗?中国民众可以说是在一夜间就对雾霾这个词熟悉了,之前别说没听说过什么雾霾,大部分人可能连“霾”字都不认识。中国的雾霾严重到什么程度?  相似文献   

9.
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一样热衷于AFV模型,却对军事知识一点都不感冒。按照惯例,文章开篇应该对实车做些介绍,诸如技术参数、作战性能、历史背景之类的。翔实的考证加上作者精辟独到的评论—我是很佩服这类同好的投入与专业,也很想这般神来一笔。无奈对于此次制作的这部“貂鼠”,我的全部认识几乎都来自该模型的说明书(所以连标题都透着这么不三不四),惭愧!SO,咱们就跳过这一节,直接说模型。甚至于在以后的叙述中我可能会用“这东西”“那玩意”指示某个部件,本着“百花齐放,扶持新人”之原则—您忍着点:)所以选择制作MARDERIII动机很单…  相似文献   

10.
沐邑 《烹调知识》2004,(11):1-1
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是人都得吃饭,一人是铁,饭是钢,一餐不吃饿得慌,谁都无法不食人间烟火:一个“饭”字,何其重要:人们对这个“饭”字又是怎么看的呢?  相似文献   

11.
每个宠爱孩子的家长提起自己的宝贝都忍不住一往情深地滔滔不绝,我也难免流俗。如果非要逼我把对宝贝儿子果果的描述一言以蔽之,那就是一个字——皮。贵为“中华田园猫”的果果是去年3月份被纳为我家正式成员的,这一年多的光景里,它为我炮制了多少以喜怒哀乐为主旋律的生活片段,我已无从记忆,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个聪明可爱、活泼捣蛋的“皮大王”,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黄昏后,一对相约的恋人在食品亭买饮料,女友指着要那种三角形包装的“蕈汁”饮料,男友就请售货员拿“那个”,我知道他不熟悉蕈汁的“蕈”字读音.这不怪他,因为这个字不常用,我也曾读错过.  相似文献   

13.
蒋平 《新食品》2013,(23):11-11
很喜欢王先生的文章。每每阅读王先生的文章都能给迷茫之中的我一些指引。王先生提出的“中国白酒需要一场理性价格战”(详见本刊第21期),这个观点我是非常赞同的。不过关于“一线名酒不可能成为价格战主体”的提法我不是特别认可。在我看来,如果没有一线名酒的加入,那价格战就仅仅是价格战。  相似文献   

14.
读编往来     
《中国服装(北京)》2014,(2):139-139
FROM:陆良 收到陆良读者的来信十分激动,不为别的,就为这一笔好字——在这个“笔者”都改称“键人”的年代,能够手写一笔好字的人不多了,就冲这个,必须点赞!  相似文献   

15.
饕餮女儿     
女儿贪吃。她的肠胃是超级工作狂,“休息”这个词也许在它的字典里根本不存在,她的嘴巴时刻都在咀嚼,可比全天运转的钟表。我想到了《红舞鞋》这个童话——那是着了魔一般的贪吃。  相似文献   

16.
宇秀 《食品与生活》2006,(11):44-45
家里的工具柜开关频率甚高,有很多工具以前在国内时都不曾见过,别说是用了。但现在我常常戴上帆布手套使用它们,比如组装家具、装饰家居,甚至买回来的婴儿学步车、BABY餐椅、玩具等都会用到这些工具。跟国内的朋友说起我在家里许多时候像个工匠,他们马上就会问,那你老公做什么?在国内通常认为家里需要使用工具的事情应该是男人做的。中国人习惯在女子前面加个“弱”字,自然“弱女子”和那些冰冷坚硬的工具是不相配的。但是来到加拿大以后,我发现在西方人的概念里并没有这个分别。就说我去买工具的那家叫“CANADIANTIRE”的店吧,我刚…  相似文献   

17.
一次开会时,我拿着几份报表找张总签字.他看了看我用笔填写的部分,开玩笑说:“作为一个部门主管,你这字可真有点拿不出手啊!”我顿时羞得满脸通红,工作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有人这样直接批评我的字呢.此后,我总是躲着张总,担心他再“故意找茬”.不过,像张总这样“直率”的人并不少见.我干之前的一份工作时,一天,我穿了一套浅灰色套装上班,行政部的大姐看见我竟然说:“你穿这个颜色的套装就像郊区的老大姐哦.”一旁的同事哄然大笑,我顿觉颜面扫地,之后一直对此事耿耿于怀.打拼了十多年,我换过很多工作.每一次都是满怀希望投入其中,但最后因为感觉融入不了环境而选择辞职.一来二去,我就成了传说中的“跳跳族”.  相似文献   

18.
土豆也是菜     
璐稔 《食品指南》2014,(4):50-51
现在大多数孩子都不爱吃莱.但我认识的家人、朋友、亲戚的小孩.都无一例外喜欢吃土豆.确切说,用“喜欢”两字远远不能表达他们对土豆的热爱.套用现在形容对某某东西极其痴迷,比较流行的说法.可以称之为“土豆控”。我一直搞不清楚为啥对蔬菜大多排斥的孩子们.却对土豆情有独钟?记得有一年,我们几家人相约去海边玩,  相似文献   

19.
您别看我离休后是什么职务都没有,可在家里当爷爷这个“实职”已经5年了。按理说,都当上爷爷的人了,该知足了吧。可是一些事情却叫我这颗老心时不时地“心律不齐”起来。您说什么,我的生活条件不好?那可不是,我是吃有吃的、喝有喝的,一天天地享福着呢。尽管我养尊处优,在家里说一不二,俨然一副“老太爷”的样子。然而,我心里头却特“羡慕”我那小孙子。背地里跟老伴话言话语地时常流露出爷爷不如孙子的“不满情绪”。或许因为这  相似文献   

20.
流行与“皇帝新衣” 我做了17年的服装设计,每年都有人问我:什么是流行?现在流行什么?这个问题好象是每个设计师都要遇到的,讲不清楚,就不是设计师。 回想起我的回答,十几年来,一直在跟随着世界的潮流变化。但为什么有流行?流行的本质是什么?却没有认真解答过。这两年,我认真思考了这个问题,终于想通了:所谓“流行”,就是在以世界为舞台,排演一场商业性的“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