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从小身体就很差.伤风感冒是经常的事。因为家境不好.母亲拿不出钱送我去医院治病。每到这时,母亲就会说:“看来还得用老法子。”我知道.母亲所谓的老法子.就是给我做上几碗面片汤。吃上几碗母亲做的面片汤.发过了汗.病就会好一大半。  相似文献   

2.
我上小学三年级那年,在机关工作的父亲被派往县里最偏僻的农村蹲点,家里大大小小五个儿女便全扔给了母亲;那时候母亲还在县城最大的一家国营饭店工作,每隔一天就要上一个早班,早晨天不亮就得走,直到下午两点钟才能回来。我们几兄妹年龄虽小,上学读书的事却早已不用母亲操心了,让母亲操心的是我们的吃饭问题。早餐还好说,母亲头天夜里就替我们熬好了稀饭,拌好了泡咸菜;而中餐却是无法顾及的,13岁的哥哥只会煮饭,不会做菜,况且也没人去买,经济条件又不容许我们去饭馆吃现成的。但母亲毕竟是母亲,没有办不到的事。按她所在的饭店规定,上早班的…  相似文献   

3.
家乡茶     
陈伟宏 《美食》2011,(11):70-70
母亲是大清早上山去采摘茶叶的。我回到家里时,母亲已将满满一大篮子茶叶背回院子里,太阳光把院子照得亮晃晃的碧绿鲜亮的茶叶躺在圆匾上,我禁不住抓一把青叶到面前,一股温暖的清香沁鼻而来,哇,好香!母亲见我那样子.笑了,她说,你小时候喜欢吃这茶叶青呢。我少年时,随母亲上山坡地采茶叶,我会捏几颗嫩叶到嘴里咀嚼,虽味道涩苦,我却吃得津津有味  相似文献   

4.
她曾经很讨厌母亲,上中学时,那些整天的唠唠叨叨就还用说了,让她十分不能忍受的是,母亲很固执,有时固执得让人很生气. 读高二时,她患偏头疼,去了许多大医院就诊都没有明显效果.母亲不知从谁那里听说偏方可治大病,便开始四处寻找偏方,经常弄回一些奇怪的东西让她吃.这让她极为不满,可是不管怎么反抗,母亲都强逼着她吃,也不怕把她吃出毛病.有时她会嘟囔"真是有病!"母亲耳朵好使,  相似文献   

5.
父亲盼生病     
天气炎热,父亲饮食不当,加上岁数大了,突然病倒了,夜里发起40度的高烧。母亲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只得打电话给我,我慌慌忙忙赶回家,把父亲送进了医院。 父亲在医院里一住就是一个星期,白天由母亲在医院照看,晚上,则由我来替换母亲。父亲岁数大了,晚上睡眠很少,我就陪父亲谈心,一谈就是大半夜。父亲住院几天,我见  相似文献   

6.
感恩母爱     
母亲是继母。自我记事起,就感觉母亲很少说话,她每天从地里干完活,拖着一条瘸腿回到家,便忙着烧火做饭,烟味很呛人。她几乎没有抱过我,那张脸总让我想起下暴雨时的阴云。夜夜我都在呛人的烟雾中睡去,去编织自己有个温柔可爱的母亲梦,可是第二天醒来,一切依旧让人失望。  相似文献   

7.
吴大真 《饮食科学》2013,(11):14-15
小美在北京上大学,是二年级学生。这几天她突然意识到,自己好长时间没来月经了,细想一想,足有半年时间了。她将这事打电话告诉了母亲,母亲一听便焦急地说:“坏了,你这是闭经了!”小美虽然是个大学生,却不知道什么是闭经,不知道有什么严重的后果,更别谈如何应对闭经的问题了。除了心里发慌,她也不知道接下来该做些什么。  相似文献   

8.
一碗生日面     
正虽说从不大张旗鼓地过生日,可对于一年到头仅有的这一天,心里还是免不了有些期盼。只是,亦如往年一样,今年的生日又是毫无例外地除了我自己知道,再无他人,包括母亲。其实很多年前,母亲是记得我的生日的。每年冬至一过,她便开始念叨,说生我那会儿,天可比现在冷多了。生我的前一天,一家人围在火炉前闲聊时,她觉到了轻微的阵痛。但因为距离生产的日子还有许久,她便忽略了那个感觉,并想当然地以为是白天过于劳累,调皮的我在她的肚子里表示抗议  相似文献   

9.
Dr.陈  潘铭  小风 《食品与药品》2011,(10):24-26
小颖最近一直感觉身体不太舒服,头总是晕晕的,也不想吃饭。刚巧,前两天同事买的血压仪送到了办公室。小颖觉得有些好奇,就凑热闹试了一下。结果却让她大吃一惊:她的血压只有45/80毫米汞柱。小颖很担心:常听说高血压  相似文献   

10.
一天,我回老家探望母亲.中午,我和妻子陪母亲在院子聊天,发觉大门外有人探头探脑,我笑着招呼:“二叔!”二叔嘿嘿应着,有些难为情地说:“刚才在门口看见你的车,想着是你回来了,有件事想麻烦你.”我赶紧说:“有事您吩咐,说麻烦太见外了.”二叔说:“我闺女在省城上学,我想让你给她捎袋苹果.”我满口答应:“小事一桩,没问题.”二叔从兜里掏出一张纸,说:“这是她的电话号码,你去了打电话让她来取.”我答道:“好的,您放心吧!”二叔听了,一个劲儿向我道谢.  相似文献   

11.
干炸蛋卷     
有一年春节,我随母亲去走亲戚.席间有一道甜菜十分好吃,回家后我久久不能忘怀,非让母亲做做不可.母亲做了几次不太理想.后来我上了大学学烹饪,就结合自己的知识,加上母亲指点,试做这道菜,做好后母亲一尝说:“比那家师傅做得好吃.”以后,每当家里来客,我必做此菜,这道菜就是干炸蛋卷.  相似文献   

12.
2011年秋天,我接到了去矿区采访的任务.尽管做了足够的心理准备,但当我真的忙碌不停时,还是力不从心.没过几天,我就因高烧咳嗽而被送进了医院.我得的是支原体肺炎,在医院住了3天,我没敢告诉妈妈,怕她担心.病情略轻后,我悄悄地给小姨打了电话,她立即赶到了医院.  相似文献   

13.
和母亲通电话时偶而说起,第二天我要去湖州,老人家马上说:“那给我带点酥糖来。”母亲是虔诚的佛教徒,开口向我要东西,这是第一次。我便爽爽快快  相似文献   

14.
正去年5月,和几个朋友外出旅游,回来的时候经过服务区,其他人都去买嘉兴粽子,唯独我坐在车子里。朋友很好奇:"马上端午了,不买点?"我说,我母亲每年会包粽子,让我去拿。朋友大骇,因为朋友都知道我母亲已经是92岁的耄耋老人了,一个92岁的老人,还能包粽子,这在不少人看来简直是奇迹。母亲很能干,包粽子对她来说是雕虫小技。我印象最深的一次包粽子是在1958年。那时的端午节气氛很浓,父亲  相似文献   

15.
三春晖     
吴建 《食品与生活》2006,(12):32-32
腌菜每年初冬,我的故乡几乎家家户户都要腌上一大缸咸菜。咸菜曾经是故乡人早晚佐餐的主要菜肴,能够从初冬一直吃到仲夏。儿时,每到早秋,母亲总要在屋后菜园里种上两畦青菜。烈日下,她除草间苗,精心伺候。到了晚秋,菜园里一片油绿,葳蕤生光。秋收之后,母亲便利用冬闲,将这嫩绿的青菜采回一大半,一篮子一篮子提到水踏边清洗。河水冰凉冰凉,母亲的手冻得通红通红。菜洗净后再摊到竹帘上晾干水分。到了腌菜这一天,大姐负责抱菜,我们几个小孩子围着母亲。母亲脱掉棉鞋,双脚在热水里烫了又烫。待大姐在菜缸里放了一层菜后,母亲便撒上一层薄薄的盐…  相似文献   

16.
最近看到一则故事对我的触动不小,这是一个关于母亲激励儿子的故事.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对母亲说:"您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3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回家的路上,儿子问母亲老师都说了些什么,母亲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  相似文献   

17.
姜梅 《饮食科学》2001,(2):35-35
春节刚过,一位母亲带着她8岁的儿子判儿保门诊就诊,一见面就问:我儿子怎么总感冒?只要感冒流行准能感染上,一年中没有几个月不得病,几乎每次感冒都发烧,都得到医院打点滴才能治好。除这外,这孩子食欲一直不太好,健脾药吃了不少,却不见什么疗效,身高体重也长得慢,赶不上同年龄的孩子,就为这孩子,我都操心死了!  相似文献   

18.
不久前,因事去晋北农村,曾在朋友家小住数日,其间吃过一顿“杨毛儿”饭,至今仍令我回味无穷。“杨毛儿”是杨树在春天吐叶前抽出的红褐色似穗的絮,对此人们也许不会感到陌生,但吃过“杨毛儿”的人恐怕不多吧?记得当时高清明还有几天,正值杨毛儿最多的时候。一天早晨,友人的母亲早早出了门,待我们起床时,她已拉回来一篮子鲜嫩的杨毛儿。我不解地问:“捡这做什么?”她说:“做菜吃啊,你肯定没吃过。”从小便与杨树为伴长大的我,确实是头一回听说杨毛儿还可以吃。后来才知道,每年这个时候,这里几乎家家都要吃杨毛儿菜,这似乎…  相似文献   

19.
来来往往     
我家的卧室和客厅装修得很整洁淡雅。我平常喜欢在阳台上看书,那里光线明亮,眼睛累了还可以望望远处的风景。可那根晾衣用的弯弯的铁丝,总是觉得有点破坏心情。可要是摘掉它,又没处晾衣服,我家阳台缺了点什么。 母亲年纪大了,半个月前,我把母亲接到了北京。她老人家总是闲不住,前几天,她晒被子的时候不小心从凳子上摔了下来,幸好没出大事儿……  相似文献   

20.
侗乡米茶香     
正秋风很密,身体很凉。把母亲送上汽车,心里空得说不出滋味。回头的刹那,在她佝偻的身上,我看见了外婆的影子。回到家中,看见她带来的,我最喜欢的野菜糯米粑,也想起了外婆的侗乡糯米茶。记得上小学的时候,家里很穷,经常有一顿没一顿。父母每天工作好忙,也顾不得我们姐弟几个。一到放寒暑假,就把我们打发去外婆家。那是湘西很偏远的一个山村,坐几个小时的火车,还要步行三四十公里山路。每次去,都走得我脚板起泡,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