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红 《饮食科学》2003,(5):12-12
“乐山有佛.你谒拜.他拜;苦海无边.我不渡,谁渡。“这是贾平凹先生在四川乐山大佛留下的一副对联。平凹入蜀还写下了《入川琐记》。 贾平凹有自己的生活爱好和消费习惯。他出身农家.从小知道钱财来之不易。在他眼里.两元钱不是两元钱.是白花花一堆盐。小时候.母亲让他去买盐.两元钱要缝到衣服口袋里.到代销店后方拆线掏钱。两元钱的盐.是一大家人好长时间的惟一调料。如今.贾平凹已非寻常之辈了,挣的、攒的钱恐怕下辈子都用不完。但青山依旧本性难移.他仍不忘父母  相似文献   

2.
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喜爱饮酒,他说自己“是一个嗜酒好厉害的人”。 “海壶”记趣 贾平凹家里有几套酒具,但他最喜欢一把葫芦般大小的宜兴紫砂酒壶。在家招待客人用大酒壶,独自一人饮酒时,他便用这把小酒壶。他一般在中午写作,一边写文章,一边端起酒壶抿上一口,一个中午三四个小  相似文献   

3.
彼得·皮亚赛奇(Peter·Piasecki)博士.是一位严肃的德国盐史学家,也是在德国化部门担任公职的科技史专家。他1949年出生于德国赫尔纳附近的万诺一艾克尔镇,曾就读于渡鸿高等工业学校,  相似文献   

4.
文星 《四川烹饪》2006,(5):29-29
我对乐山西坝很是向往.因为那里有全国著名的豆腐菜肴——西坝豆腐。关于西坝豆腐的来历有很多传说,其中有两种颇具代表性:一说西坝豆腐是在唐开元初修乐山大佛时,一位来自乐山西坝场的出家僧人所创;一说是为西坝场杨姓人家首创。  相似文献   

5.
舍与得     
王涛 《食品与生活》2007,(10):16-16
曾看过作家贾平凹写过的一篇文章,他说:"世界是阴与阳的构成,人在世上活着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读后觉此话甚有道理。  相似文献   

6.
说到乐山美食,又哪里少得了跷脚牛肉呢?可以说跷脚牛肉很好地概括了这个城市的市井精神——悠闲自得,无拘无束. 顾名思义,跷脚牛肉就是说要跷着二郎腿大口地吃肉、大碗地喝酒,如此方能显出一股豪迈气.这二郎腿上的美食,可以说已经遍布乐山的大街小巷,每到饭点时间,空气中就弥漫着牛肉汤的浓郁香味,这就是最真切的市井饮食生活.如果你到了乐山,不进小饭馆吃一顿跷脚牛肉,那一定会留下遗憾. 相传跷脚牛肉起源于上世纪30年代初,那时乐山苏稽镇有位医术高明的罗姓老中医,经常悬锅熬药、救世济人.有一次,他看到有大户人家把牛杂扔到河里,觉得挺可惜,于是他捡回牛杂洗净,然后放在熬中草药的汤锅里煮制,没想到煮出来的汤味竟然特别鲜香.后来,他便以此方式开店售卖,由于牛杂汤味鲜美,同时又有防病治病的功效,所以每天来品尝的人络绎不绝.  相似文献   

7.
峨眉山盐化工业集团公司龙头厂—五通桥盐厂,是解放初期犍为、乐山、井仁三个盐场之统称,产盐始于秦。在秦代相继有南安(今犍为、乐山、井研、仁寿……)、雒县(今广汉)凿井制盐。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但是雒县之盐井于公元960—1280年之间先后停办,惟有南安之盐业在历史的进程中,由于资源条件优越得以保持下来。唐、宋时在五村、马踏井一带凿井筑灶、熬卤煮盐得到逐步开发。元代时称永通厂,明朝继之,至清乾隆中叶(公元1756—1786年)于五通建桥,井灶繁荣于五通一片,遂称“五通厂”,因隶属犍为、乐山、井研、仁寿,又称犍(乐、井、仁)厂。犍厂上下游盛产烟煤、运济便利,井卤渐旺,  相似文献   

8.
星期二发生了一件这样的事。一位家长找到了学校,说他的孩子带着180元钱,昨天早晨从家里出来,到现在一直没有回家。班主任说这个学生从昨天到现在一直也没有到过学校,并且有学生代他请过了假。这个学生平时是比较遵守纪律的,没有上网的前科。在整整两天的时间里,亲戚、朋友、同学家都找遍了,一直没有找  相似文献   

9.
农训学 《烹调知识》2007,(10):41-41
在《向往和谐》这本书中,有这么一则关于老友粉的逸事:著名散文家贾平凹和大作家汪曾祺应广西名编辑彭匈之邀到南宁,逛了一天街后,晚上回到他们下塌的宾馆,彭作家问两位作家南宁给他们留下印象最深的东西是什么,贾平凹不加思索的抢先答  相似文献   

10.
有很多商家为了不断扩张、开拓市场,拼命寻找新客户,而忽略了老客户的维护。其实这就像狗熊掰苞米一样,得不偿失。一个很经典的数字显示,挽留老客户的成本只是吸引新客户的20%。人的消费是有一定惰性和惯性的,除非这款产品或这家企业出了问题,才会接受新的替代物。所以说,挽留老客户成本很低,开发新客户如果用10元钱,挽留老客户可能只需要2元钱。当一位客户买了一款产品,并不是说他只有这点消费能力,要看到其未来的消费潜力,因为他还会有新的购买需求。  相似文献   

11.
豆豉真鲜     
盐与豉在古代是形影不离的,这两字常常连用:在汉代的《急就篇》上即有“芜荑盐豉”。说到这两者的关系之密切,可从《齐东野语》上看出:宋代有位从江西来的读书人,自认为什么都懂。一天,他要见诗人杨万里,杨万里得知他来自江西,便问他是否带来了“配盐幽菽”,有的话能否送一点。读书人不知“配盐幽菽”为何物,诗人拿过一本字书,翻至“豉”字,注释为“配盐幽菽”,“菽”是豆的古称,“幽”为密封之意,“配盐幽菽”即将豆子蒸熟,加盐等调料,放在密封的缸里,使其生霉,变成豆豉。  相似文献   

12.
张静  罗艳萍 《新食品》2007,(36):86-88
他读书不多,十几岁就迫于生计,怀揣十几元钱从汕头到海口闯荡江湖;他吃苦不少,即使织渔网织得手上都找不出一块好皮肤,他还是咬紧牙关憧憬明天;他虚心。他乐天,他将750ml装茅台一年卖到200万。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1984年度食盐质量工作及评比会议于84年10月中旬在乐山五通桥召开。全省27个生产、运销及主管单位的58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在四川省盐业公司主持下,与会代表和评审组对盐的化学指标、全面质量管理、用户反映和技术经济指标等项目进行了认真的计分评比。自贡市舒平盐厂、凉山州盐源盐厂、自贡  相似文献   

14.
赵占强 《北京皮革》2009,(12):31-31
貉皮价格上涨了,相关人员就一定会赚钱吗?世上没有绝对的事12009年中期,貉皮价格上涨到260元钱一张时,就有网友问貉皮前景是否看好,我说现在的价格对于流通领域来说正好出货,后来,貉皮慢慢跌到150元钱一张左右,接着又被市场之手拉了起来,价格暴涨了一倍。通过这件事,可以预见2010年貉皮市场的一些端倪,养殖户不会赚多少钱,貉皮还会跌到200元钱左右一张。现在还不清楚貉皮流通领域对于2010年春季的看法,如果看好春季生产,那么下跌的时间还会延长,如果不看好春季的话,后果将是春节后暴跌。  相似文献   

15.
馋人老杨     
《中外食品工业》2008,(9):52-54,56,58
从杨智刚的身材上大致可以判断出他是一个热爱口腹之欲的人。事实也的确如此。据他自己讲,爱吃是他家的一种传统,且从小他就具有了爱吃的特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特性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无论去到什么地方.他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当地的名吃名馔。记得有一年去武汉,为了吃一餐几元钱的早点(武汉称之为过早).他打车跨越武汉三镇.花了几十元的车费。这样的事情在他身上发生得多了.且乐此不疲.用他自己的话说:只因为心头、嘴上的那份“馋劲儿”。  相似文献   

16.
吴鹿萍,四川省乐山人,1892年2月出生于乐山牛华溪,是当时犍乐盐场首富吴子春的长子,因排行第二,故人称“吴二老师”。 吴鹿萍从小聪颖好学,7岁多始受启蒙,读三字经、百家姓等书一年多。以后其父请一祝姓老师在家专馆教授他读书,共读私学两年多。1903年,吴鹿萍离开家乡到成都就读于当时的四川省主席王陵基胞兄王树堂等人开办的私立小学,1905年,13岁的吴鹿萍离开祖国,赴日  相似文献   

17.
杨征建 《新食品》2011,(5):I0008-I0012
序 两大推手终结名庄酒暴利时代 “一瓶副牌拉菲进价超过3000元,做批发才挣200元钱。名庄酒越来越不好做了。今后我们准备不压拉菲正副牌,有需求现调货,宁可少赚点。”北京共赢链酒业总经理董筱雅春节前向记者抱怨。  相似文献   

18.
(1)怎样识别掺了盐的味精? 味精有颗粒状和粉末状两种。颗粒状味精一般都是略呈细末粒状晶体,如掺了细碎盐的味精,仔细观察,则可发现有自砂糖状物,拣出此物用舌舔舔,只成不鲜,说明此物就是盐,掺了细碎盐的味精,如不仔细观察,则不易发现;粉  相似文献   

19.
盐与制盐业 盐,是人类最早使用的调味品之一,一日三餐都离不开。我国把盐作为调味品至少有四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古书上列为五味之首。据古书《世本》记载,黄帝时有诸候夙沙氏(又作宿沙氏),开始以海水煮乳煎成了盐;盐的颜色有青、黄、白、黑、紫五种。这说明夙沙氏是海水煮盐的创始人,但史书有关他的记载很少,相传他是黄帝的诸候或炎帝神农的大臣,可能是东南沿海的一个部落或氏族首领。生活于今沿海产盐地区,从宋代开始有人把他作为盐  相似文献   

20.
十五元发家鞋商营销妙招刘兆华/文木屐店鹿岛屋是日本老板鹿岛以15元钱起家的。他没有挂起招牌 ,也没有行号 ,只在一块大木板上画了一只木屐(木拖鞋)。店面贴一张东京市地图。旁边写着 :“东京市的街路如何走法?如果不清楚 ,请进来 ,我们会告诉您。”所做的木屐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