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十二醇、二苯醚和发烟硫酸为原料合成了十二烷基二苯醚磺酸盐.考察了物料摩尔比和反应温度对十二烷基二苯醚磺酸盐组成的影响,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对磺化产物进行了分析表征.结果表明:十二烷基二苯醚进料量的增加有利于单磺酸盐的生成;温度低于50℃时,温度的升高有利于双磺酸盐的生成;而温度大于50℃时,温度的升高有利于单磺酸...  相似文献   

2.
为获得具有性能优良的表面活性剂,研究了磺酸盐与磺酸盐表面活性剂在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方面的协同作用。选取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C12ΦS)与4-(7'-十四烷基)苯磺酸钠(7C14ΦS)、4-(8'-十八烷基)苯磺酸钠(8C18ΦS),绘制了磺酸盐及复配体系的烷烃扫描曲线,考察了表面活性剂的亲水亲油性能、复配比例对协同作用的影响及磺酸盐及复配体系降低原油界面张力的能力。证实了磺酸盐与磺酸盐复配协同作用源自亲水亲油性能的改善,亲油性磺酸盐8C18ΦS与亲水性磺酸盐C12ΦS、7C14ΦS复配,可以获得具有适中亲水亲油性能的复配体系,实现协同降低界面张力作用,通过适当的磺酸盐表面活性剂复配可使长庆油田原油与1%Na Cl水溶液的界面张力降低至超低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用高压液相色谱法测定石油磺酸盐中单、双磺酸含量的变化,建立了用于三次采油的石油磺酸盐分析方法,在测定中进行了一系列化学处理样品及色谱分析条件实验。该法测定的样品相对偏差小于10%。具有快速、灵敏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国外合成磺酸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期,磺酸盐基本上是石油磺酸盐,近十几年来国外向合成磺酸盐发展。我院了解到的八种国外磺酸盐样品中就有七种是合成的。我国目前只生产中碱度石油磺酸盐,生产1吨磺酸盐约需6吨润滑油,同时又产生1~2吨酸渣。为扩大磺酸盐的原料来源,节省润滑油,减少废酸渣,提高该产品及内燃机油质量,我国应大力发展合成磺酸盐。本文综述了国外合成磺酸盐的原料路线及合成中的几个基本问题,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5.
通过研究分析国内外几种烷基苯磺酸盐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征,给出单、双磺酸盐的含量、纯度、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及结构组成。并对这几种表面活性剂进行界面活性、粘度、热稳定性及吸附等性能评价,筛选出适合弱碱三元复合体系的国产烷基苯磺酸盐表面活性剂。  相似文献   

6.
磺酸盐添加剂的结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国外八个磺酸盐添加剂样品进行解剖分析,为国内研制磺酸盐提供了一些参考依据。磺酸盐添加剂是配制内燃机油的重要清净分散剂。我国上海炼油厂、玉门炼油厂早已生产石油磺酸盐,但国内还没有合成磺酸盐的产品。国外,合成磺酸盐在整个磺酸盐生产中已占60%。为了深入了解国外磺酸盐原料来源,特别是了解合成磺酸盐的原料——烷基芳烃的  相似文献   

7.
1977年12月20日至24日,在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召开了磺酸盐添加剂座谈会。会议交流了前阶段磺酸盐研究工作情况,介绍了国外发展动态,并对当前生产、科研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前一阶段,各有关生产、科研单位,在磺酸盐研究工作上,取得了不少进展。上海  相似文献   

8.
研究并建立了磺酸盐多元复配表面活性剂中烷基磺酸盐和烷基苯磺酸盐的含量检测方法。分别采用相滴定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磺酸盐总含量和烷基苯磺酸盐的含量,考察了烷基磺酸盐和烷基苯磺酸盐之间的相互影响,及烷醇酰胺、OP-10、聚合物NP-3等干扰作用对磺酸盐总量及组分含量检测的影响,对磺酸盐体系的定量条件、指示剂的用量、无机盐(Na2SO4、KCl)的影响等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存在干扰作用时,该方法检测磺酸盐总量及烷基苯磺酸盐含量的误差分别在2.0%和0.4%以内。OP-10、烷醇酰胺、聚合物NP-3、无机盐等因素单一干扰时,磺酸盐总量和烷基苯磺酸盐含量检测的最大误差分别为3.0%和0.8%;在这些因素共同干扰作用下,磺酸盐总量和烷基苯磺酸盐含量检测的最大误差分别为3.0%和1.2%。该方法操作简便、准确、可靠性强,可用于三次采油用表面活性剂中磺酸盐总量及组分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9.
石油磺酸盐在多孔介质中的色谱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权生  李之平  韩炜 《油田化学》2000,17(4):364-368
本文研究了石油磺酸盐KPS-2在砂管岩心中的色谱效应及其影响因素。流动实验结果表明单、双磺酸盐在岩心砂上的吸附有明显的差别,是导致KPS-2的色谱效应的主要因素。在复合驱体系中加入1%碱剂碳酸钠可以大大地降低石油磺酸的吸附量和色谱分离程度;在稀表面活性剂体系中,聚合物与表面活性剂的不兼容性表现为水解聚丙烯酰胺的加入使KPS-2的色谱分离增加,在动态条件下石油磺酸盐进入油相中的量较小。  相似文献   

10.
对在表面活性剂驱过程中木质素磺酸盐作为牺牲剂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该技术是基于高效液酸盐的浓度.建立木质素磺酸盐和石油磺酸盐的吸附等温线来评价木质磺酸盐存正下的离子效换的简单模型,这个模型中包含了阳离子与木质素磺酸盐的联系.本项研究的主要结果有四个方面.第一,用木质活性剂的损失(降低量大于50%),然而,当木质素损失的降低就很少.第二,在木质素磺酸盐存在时有更多的阳离子从岩石上进行交换,这种阳离子交换的增强是二价阳离子与木质素磺酸盐结合的结果.第三,与盐水和石油磺酸盐相比,木质素磺酸盐会导致阳离子.第四,木质素磺酸盐对石油磺酸盐的耐盐度和最优矿化度的影响并不大.从这些实验室结果,总结出在表面活性剂驱中木质磺酸盐是很有潜力的吸附牺牲剂.  相似文献   

11.
原料油直接影响到石油磺酸盐产品的成分及性能指标。采用实验室直接合成石油磺酸盐的方法对收集到的9种石油馏分油进行原料油的筛选研究。对合成出来的石油磺酸盐产品进行酸渣量、未磺化油、收率、界面张力等测试,结果表明:由低黏度糠醛抽出油和中捷减二线油为原料油得到的石油磺酸盐单剂油水界面张力均能达到10~(-2) m N/m数量级。因此,建议低黏度糠醛抽出油和中捷减二线油作为大港油田合成石油磺酸盐的原料油。此外,针对原料油磺化过程中酸渣生成较多的问题,优化研究了稀释剂、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磺化反应的影响,进而得出了最佳的合成条件:原料油稀释剂二氯乙烷质量分数2.0%,反应温度为55℃,反应时间为1 h。  相似文献   

12.
三次采油用石油磺酸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石油磺酸盐是最常见的三次采油用表面活性剂,综述了国内外三次采油用石油磺酸盐的制备方法,工艺流程及石油磺酸盐的含量,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方法,并对不同的测定方法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3.
改性木质素磺酸盐减少驱油过程中石油磺酸盐损失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价格低廉的木质素磺酸盐(LS)作为表面活性剂驱油牺牲剂的可能性。研究了 LS 的吸附特性,作为牺牲剂减少石油磺酸盐吸附损失的作用规律和改性木质素磺酸盐对二价金属离子的螯合性能。结果表明:LS 的吸附符合 Langmuir 方程;使用改性 LS 的水溶液对地层进行预处理,可以显著地减少表面活性剂的吸附损失(减少量>60%)。改性木质素磺酸盐作为表面活性剂驱油的牺牲剂具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磺酸盐型表面活性剂因具有较高界面活性、良好水溶性、耐温抗盐、耐酸耐碱以及环境友好等优良性能一直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因此,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地综述了磺酸盐型表面活性剂的研究现状与进展,重点介绍了磺酸盐型表面活性剂的磺化机理、合成方法、物化性能和应用领域,并对磺酸盐型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设计、应用前景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合成性能高效、价格低廉、界面友好的新型磺酸盐表面活性剂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十二烷基聚氧化烯烃醚琥珀酸单酯磺酸盐的表面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制备了一系列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和聚氧丙烯醚琥珀酸单酯磺酸盐,研究了其临界胶束浓度、最低表面张力、润湿力和起泡性能等表面活性  相似文献   

16.
克拉玛依石油磺酸盐工业化生产及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介绍了克拉玛依石油磺酸盐工业装置的设计特点、磺化原料油及石油磺酸盐工业装置试生产及首批磺酸盐工业产品用于三元复合驱油体系的效果评价。  相似文献   

17.
胜利石油磺酸盐活性物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胜利石油磺酸盐活性物分析方法:两相滴定—比较分析法。本方法是采用分离技术使产品中的活性物组份纯化分离,并利用滴定分析方法使特别石油磺酸盐与标样(纯石油磺酸盐)进行比较,确定石油磺酸盐活性物含量。该方法操作简便、测量准确,适用于胜利石油磺酸盐活性物的工业分析。  相似文献   

18.
赵敏 《石油商技》2012,30(1):48-51
磺酸盐是应用广泛的一类防锈剂,但因溶存稳定性问题制约了其应用。采用复配一种或多种添加剂的方法,对磺酸盐的溶存稳定性进行了考察;通过将磺酸盐与不同稳定剂复配,改善了磺酸盐的溶存稳定性,对油品的防锈性能有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聚羧酸型超塑化剂苯乙烯 马来酸酐交替共聚物磺酸盐单羧酸盐的合成条件,测定了产物的表面 张力、钙垢分散力及水泥分散力。结果表明,其表面张力随溶液pH升高而降低并且出现最低点;对碳酸钙垢 和水泥的分散力随浓度增加而增强,且优于萘磺酸盐的分散力。  相似文献   

20.
利用某烯烃和某芳烃为原料,通过烷基化、磺化和中和反应制备长链烷基苯磺酸盐,考察催化剂用量、助催化剂加入速率、芳烃/烯烃摩尔比对烷基化收率的影响,以及水分对催化剂的影响,考察油/酸质量比、加酸速率对样品界面性能的影响,确定了实验室制备长链烷基苯磺酸盐的最佳工艺路线。该工艺条件下制备得到的长链烷基苯磺酸盐界面性能优于石油磺酸盐和重烷基苯磺酸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