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以上海徐汇滨江绿地为研究对象,从公共空间的使用和景观建造的角度,分析了徐汇滨江空间景观建造和使用上存在的不足之处,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效的提升策略。徐汇滨江公共绿地已然成为市民不可分割的生活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中的公共空间越来越不能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更新为城市空间转型和品质提升提供了可行路径。面对特定地区的城市公共空间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公共空间更新在规划设计阶段的实践也在探索中前行。以上海市黄浦江东岸滨江开放贯通规划为例,通过分析黄浦江东岸滨江的城市公共空间面临的问题,围绕系统化、多角度的综合规划策略,从市民需求、控规和建设实施3方面着手,解读东岸滨江公共空间的更新实践,总结其更新的创新特点,借此为未来城市公共空间的更新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重庆主城区滨江地段鳞次栉比的高层楼盘"围江"而建,严重削弱了城市视线进深,公共景观逐渐成为高档住区的私家花园。本文从社会资源的角度提出,滨江景观是一种属于城市空间和城市环境的社会公共资源。滨江景观资源私有化的症结是"政府-市场"的资源配置机制,突出表现在滨江土地资源配置的不合理,高密度、高容积率的居住用地过多占用景观资源良好的地段。改变这一现象最好的手段是建立多元的资源配置决策主体,重塑政府、市场与公众在资源配置决策上的三方关系,通过优化城市滨江地段建设用地分配,控制开发强度与提供多途径的共享渠道三方面内容,保护社会资源的公共性,避免优质景观资源被浪费。  相似文献   

4.
随着上海城市发展迈入转型升级、存量更新的新阶段,滨江公共空间承载了上海城市提升公共空间品质、优化生态环境和集聚文化功能等诸多诉求。滨江公共空间可进一步提升市民生活品质,成为新时代新的景观设计。通过具体阐述当前国内外在滨江公共空间及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趋势和最新理念,以及理论总结和案例分析,希冀对当前我国景观设计的实践有所借鉴和助益。  相似文献   

5.
黄浦江滨江的贯通及其公共艺术空间的发展,为公众与艺术拉近距离提供了契机,但公共艺术空间设计的人本目标体系还比较欠缺。为探究类似城市滨水公共艺术空间设计的人本目标,本文通过设计师访谈和文献研究,总结归纳滨水公共艺术空间设计的基本价值目标,并以此为基础梳理主要设计价值倾向与设计表征。研究中选取具有代表性艺术特征的上海杨浦与徐汇滨江绿地中的6个空间样点,应用问卷法进行滨水景观空间设计感知的公众偏好调研,得出不同设计意图的感知状况,以及其公众感知偏向性,探究设计目标和手法对设计意图传达的作用,以期为城市滨水公共艺术空间设计提供人本目标导向与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6.
安全隐患严重的山地城市滨江高架桥下部空间纳入建设用地的现象趋于普遍,由于其自身空间、功能的局限性,导致在面向空间重构的更新过程中产生诸多问题。围绕滨江高架桥下部空间人的行为活动机制,选取重庆牛角沱滨江高架桥桥下空间为研究对象,以环境行为学为研究视角,强调了空间安全、空间景观营造、外部环境侵扰等桥下空间面临的问题,提出在"日常活动"区域内置"偶然活动"场所、"构建区域常住人群公共生活环线"、"结合现代功能需求,重建地方记忆基点"的更新策略,以期维护山地地形、水文特征制约下脆弱的滨江高架桥下部空间生态系统,为滨江高架桥桥下空间的更新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基于园林景观工程的难度、复杂度不断增加的现状,只有采取精细化的手段才能确保施工质量。以徐汇滨江公共开放空间景观工程为例,通过对项目施工前、施工中的管理以及施工后期的养护分析,阐述了如何做好园林景观项目的全过程管理,为今后园林景观项目的施工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作为上海市实施黄浦江两岸"45km滨江贯通"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杨浦滨江南段的公共空间复兴项目是后工业背景下形塑"人工场域"的示范性实践,该文透过景观都市主义理论的多维视野,将该项目的核心贡献解读为对城市滨水景观基面进行的通体架构,在此基础上整合建构筑物、基础设施、生态景观等物质空间要素。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杨浦滨江项目为后工业语境下城市滨水的景观都市主义实践提供了三种重要的范式,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滨江地区是反映城市特色的标志区域,也是体现城市形象的重要标签。滨江道路的设计需考虑较多影响因素,既要满足基本的交通功能,也要满足突出区域特色的景观功能。以上海徐汇滨江地区的大木桥路为例,对工程定位,设计目标与方案进行详尽的阐述,可供其他类似工程借鉴及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从滨江城市发展与规划需求角度出发,结合城市风貌规划思路,针对滨江城市风貌规划问题展开探讨。以枝江市为例,梳理城市发展现状与问题,并从规划原则与分区控制、沿街控制与景观绿化以及建筑色彩等方面进行探讨,为相关滨江城市风貌规划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早在2002年上海市就宣布实施包括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址在内的"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规划",这标志着黄浦江两岸地区开发正式上升为上海市的重大战略。借世博会的契机,滨江空间得到了改善,而且工业遗产也得以改造再利用。根据2016年底上海市公布的《黄浦江两岸地区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心区段(杨浦大桥至徐浦大桥两侧约45km岸线)滨江公共空间将在2017年底实现全面贯通。整个滨江空间45km分别位于浦东、黄浦、徐汇、虹口、杨浦五个区。  相似文献   

12.
南京滨江景观规划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江苏省、南京市加快实施沿江发展战略的机遇入手,提出了滨江景观建设在实施沿江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性。通过分析南京滨水发展的历史、南京滨江发展的现状、滨江景观资源条件.进一步提出了南京滨江城市应体现的特色和滨江景观规划建设的思路,并对滨江景观建设的保障措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长沙是中部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在城市更新与产业升级背景下有大量工业遗产遗存,尤以滨江区域最为突出。本文总结长沙滨江工业遗产与水岸空间的四种关系模式,分别以天伦造纸厂、火车头遗址公园、机床厂,以及裕湘纱厂为例。基于滨水关系,从水岸空间可达性、功能复合程度、公共空间特色价值三个方面对滨江工业遗产再生现状进行剖析,认为重塑长沙滨江工业岸线一方面在于寻求价值表达和增值机制,另一方面在于提升滨江空间活力。  相似文献   

14.
《上海城市规划》2011,(2):58-61
徐汇滨江商务中心区位于黄浦江南延伸段西岸,用地面积约1.4平方公里。规划结合黄浦江两岸地区综合开发、龙华机场的功能调整,统筹完善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体系,提高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地区价值。  相似文献   

15.
背景 徐汇滨江地区位于黄浦江核心区南延伸段,土地面积9.4km2,岸线长度约11.4km,是上海市中心城区内唯一可大规模成片开发的滨水区域.这里曾是上海重要的交通运输、物流仓储和工业生产基地,在城市发展进程中环境面貌亟待改善. 2007年徐汇区人民政府与上海市浦江办签订《共同推进黄浦江沿岸徐汇区段综合开发合作备忘录》,明确市区联手、以区为主的建设机制以及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开发原则,以土地收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环境建设为切入点,正式开展滨江区域功能结构的转换与地区活力的复兴,推动城市棕地开发的有力实践.  相似文献   

16.
姚凤梅  裴大英 《规划师》2011,27(5):74-81
城市滨水地区是城市开发建设中的重要资源,在塑造城市优美景观、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和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牡丹江右岸滨水地区作为新一轮牡丹江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主城区的一部分,是牡丹江市重点发展的地区,规划以创造富有吸引力和特色的公共空间、塑造优美的滨江城市形态、创造滨江城市生活新热点为主要任务,通...  相似文献   

17.
"十三五"期间,上海市重点实施,稳步推进绿道建设,预计到2020年将建成1 000 km。硬质景观是绿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形成游径系统、标识系统和配套服务设施。通过对上海黄浦江滨江公共空间东岸贯通项目的考察,分析了城市绿道硬质景观建设的基本情况,总结了建设中发现的问题并提出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18.
正项目规模:33,007m~2设计起止时间:2011.11-2012.07项目竣工时间:2014.03龙美术馆(西岸馆)开始设计时,建筑师的业主是政府背景的上海徐汇滨江开发投资建设有限公司,项目名称是"徐汇滨江公共开放空间G建筑",2011年11月,从业主方得到的任务书对于建筑设计任务的描述是:"本项目位于徐汇区滨江公共开放空间东段,是徐汇滨江开放空间的重点建设项目。功能定位为游客服务中心,具体以展示功  相似文献   

19.
陈跃中 《中国园林》2022,38(2):54-59
基于城市河流从传统交通运输功能到生态与休闲功能的转变,分析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在城市生态系统与城市公共空间2个层面的价值与面临的挑战.针对遂宁城市更新背景下滨水公共空间的新需求,对遂宁南滨江公园提出"一个慢行系统、两个景观界面、多通廊多入口"的规划设计策略.在城市段进行大坝改造,丰富慢行系统,塑造台地花园;在湿地段进行低成...  相似文献   

20.
重庆主城两江四岸滨江地带城市设计通过对山地型特大城市滨江特点和发展策略的分析研究,运用生态、人文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开展滨江地区整体规划策划和功能组织优化设计,突出对重要滨水景观资源的合理利用,挖掘山城、江城特色,倡导城市滨江空间公共性和可达性,促进城市功能与社会、生态、文化、景观建设协调发展,探索构筑高品质人居环境、塑造国际山水都市形象并重的城市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