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在总结国内外设计规定和建议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后张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弯矩调幅的设计建议,该建议公式的计算结果与变刚度法计算程序的计算结果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3.
4.
D值法是位移法的一种,它是目前计算多、高层框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内力时应用得最广泛的一种近似计算方法.运用D值法计算不规则框架内力时,由计算出各层框架柱两端弯矩后,依据节点弯矩平衡条件,按照节点两端框架梁线刚度分配柱端弯矩.考虑到在多跨框架体系中,由于节点处框架梁端弯矩不但受到梁线刚度比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框架梁远端节点变形的影响,对于节点两边梁约束差别大的框架梁,采用该方法时误差太大,提出一简化方法将各层框架梁采用连续梁模型,考虑各个节点间的相互影响,这将提高按D值法求解框架结构内力的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5.
通过研究,总结出影响预应力连续梁弯矩调幅的主要因素,包括支座截面的相对受压区高度、预应力次弯矩等。其中,预应力次弯矩一方面作为一预先存的弹性调幅弯矩帮助调幅;另一方面因降低了支座截面的曲率延性,从而降低了荷载弯矩的调幅能力。 相似文献
6.
钢筋混凝土连续梁弯矩调幅法的非线性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考虑结构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方法中,弯矩调幅法概念明确、计算方便,并在工程设计中广泛应用。本文作者详细论述了一种RC连续梁弯矩调幅法的非线性分析方法,并通过Fortran语言编制的相应程序对5根梁的计算模型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7.
8.
钢筋混凝土连续梁弯矩调幅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Ⅱ、Ⅲ级钢筋混凝土连续梁的对比试验,研究了Ⅲ级钢筋混凝土连续梁的弯矩调幅问题,探讨了不同钢筋型号、不同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对调幅限值的影响.试验证明;所有Ⅲ级钢筋混凝土连续梁均达到了充分内力重分布且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本文提出了Ⅲ级钢筋混凝土连续梁的调幅限值及其适用条件. 相似文献
9.
10.
碳纤维加固混凝土连续梁弯矩重分布设计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理论分析和参考文献试验结果,碳纤维加固钢筋混凝土连续梁弯矩调幅系数不能参照<钢筋混凝土连续梁和框架考虑内力重分布设计规程>进行计算,在合理简化的基础上,提出了方便工程设计的实用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在负弯矩作用下钢—混凝土连续梁的特点,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塑性中和轴位于钢梁上翼缘内和钢梁腹板内的两种情况,并给出在这两种情况下正截面的受弯承载力公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杆件结构力学原理,结合静力结构计算手册,求出单支座等跨连续梁弯矩计算公式、挠度公式、杆件弯矩峰值的极小值及对应的最佳支座点位置,分析出杆件挠度峰值随支座位置变化而变化的趋势和若干点位置挠度。指出在内力起控制作用时,以支座分界的杆件两端长度比值为5.8284(即悬挑长度是杆件跨度的0.1464倍)时,杆件最大弯矩最小,为简支梁时的跨中弯矩值的一半,此时最为经济,设计时应尽量向此值靠拢;在挠度起控制作用时,悬挑长度与杆件长度的比值约在0.225附近时挠度极值最小,设计时可尽量向此值靠拢,以降低成本。 相似文献
13.
对自编"简支梁设计活载及试验荷载计算程序"各功能模块进行了大量计算对比,从对比分析的结果可知,自编"程序"计算结果可信,可以用于简支桥梁静力试验快速计算或作为其他计算的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弹性支承连续梁简化法计算刚架拱桥活载横向分布系数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桥各拱片的横向影响线及横向分布系数的计算结果,阐述了弹性支承连续梁法在莱阳蚬河大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以某六层办公楼梁端剪力计算为例,分析了弯矩调幅前后所得的梁端剪力间的差别,并依据框架结构中竖向荷载作用下梁端弯矩调幅原理及梁斜截面抗剪机理,统一了框架梁端剪力的求解方法,对教学工作及实际工程设计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京津城际某大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地震力的计算情况,运用MIDAS有限元程序,采用反应谱分析方法计算地震力,以便为大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墩身和基础部分抗震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以广佛高速公路某跨线桥为工程背景,根据不同的规范计算该连续梁桥的日照温度效应,分析比较各规范计算结果之间的差异,得出等截面连续箱梁在日照温差荷载作用下温度应力的分布规律,并提出温度束概念,为解决温度效应问题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钢混连续结合梁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结合某工程钢混连续结合梁施工实例,介绍了钢混连续结合梁在场地较平坦时钢梁吊装架设及混凝土面板一次现浇的施工方法,通过使用此法,缩短了工期,降低了工程造价,其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9.
连续结合梁中负弯矩区混凝土桥面板处理不当会导致开裂,从而影响结构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通过对连续结合梁的结构分析,介绍了其负弯矩区的处理方法,并结合工程实例,详细阐述了对连续结合梁施加预应力的处理措施。实践证明,采用张拉高强钢筋,必要时辅以支座标高调整法施加预应力处理连续结合梁中负弯矩区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