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Co-Mo/γ-Al2O3非贵金属耐硫脱氧催化剂,在实验室微反装置上进行了脱氧活性考评,利用程序升温脱附法(TPD)对该脱氧剂H2、O2的脱附行为进行了研究;同时,利用程序升温还原法(TPR)对新鲜样及中试失活样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该催化剂上H2存在两个脱附峰,对应有两种吸附活化位:O2有四个脱附峰,对应有四种吸附活化位,水汽吸附会优先占据弱吸附活性位,从而抑制了其对H2和O2的活化吸附量.催化剂有三种耗氢还原峰,峰面积呈肥胖型,且在各个温度下都有还原,活性组份Co-Mo与Al2O3之间协同作用,直接影响着催化剂脱氧活性,新鲜样中的活性物种与载体间的作用要比失活样的强.研究结果对Co-Mo/γ-Al2O3非贵金属耐硫脱氧催化剂的使用、失活和再生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Co-Mo/γ-Al2O3非贵金属高效脱氧催化剂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通过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Co-Mo/γ-Al2O3非贵金属脱氧催化剂。利用XRD、SEM-EDS和 TEM等进行了表征,并进行了常压微反脱氧装置试验。结果表明,在原料中氧体积分数为0.1%、空速3 000~12 000 h-1、活性温度80 ℃以上的条件下,尾气中残氧体积分数小于1.0×10-6。300 h连续运转表明,该脱氧剂具有良好的活性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Co-Mo系耐硫变换催化剂的硫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钴钼耐硫变换催化剂的基本组成、硫化原理和硫化剂的选择;详细阐述了耐硫变换催化剂的硫化方法及其在工业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以制备的具有高比表面积Mg Al2O4为载体,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工业生产新型高效FBK型Co-Mo/Mg Al2O4高压CO耐硫变换催化剂。在福建三钢(集团)三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变换工段100 L侧线装置上开展近四个月的催化剂工业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催化剂运行过程易调节和控制,催化剂活性和热稳定性优异,低汽气比条件下不发生副反应,出口CO浓度完全满足生产要求。使用过程中催化剂无粉化,无结块,机械强度高,抗水合性能优越,适应宽汽气体积比(约0.4~2.0)条件,节能效果显著,具有很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制备Co-Mo/TiO2-Al2O3催化剂并用于废润滑油加氢精制.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340℃、反应压力7.0 MPa、体积空速1.2 h-1、氢油体积比600:1的反应条件下,加氢精制油品的粘度指数提高了21,S含量14.4μg·g-1,N含量8.0μg·g-1,Cl含量<0.1μg·g-1,色度0.4,收率96.5...  相似文献   

6.
《应用化工》2022,(12):2986-2993
以TiO_2为改性剂的镁铝尖晶石载体,以钴钼为主要活性组分,Ni、Fe、Ce、K为活性助剂,通过混捏浸渍法制得具有脱氧性能的催化剂,同时对催化剂及载体进行BET、XRD表征,对硫化条件、反应空速、干湿气反应、热稳定性进行探究。结果表明,改性剂TiO_2、活性助剂NiO、K_2O对催化剂的脱氧性能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且TiO_2含量对催化剂晶型结构有一定影响,干气硫化效果好,当硫化时间≥2 h,催化剂硫化程度趋于稳定,空速低于5 000 h(-1),提高空速有助于脱氧效率,干气反应比湿气反应脱氧率高,催化剂热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7.
徐学林  张钦辉  于建国 《工业催化》2005,12(Z1):445-448
采用醇凝胶-流动氮气干燥法制备了Al2O3载体,并与商业Al2O3和13X分子筛载体对比,通过N2低温吸附和XRD方法对催化剂的表面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该方法制备的Al2O3载体的比表面积与商业Al2O3载体相当,而孔结构却大幅度改善,孔体积增大近一倍,具有最可几孔径分布在4.6 nm和18.6 nm的中孔结构,与商业13X分子筛的孔结构相近.当活性组分Mo负载质量分数小于5%时,催化剂的孔结构仍保持Al2O3载体的中孔结构,而Mo负载质量分数大于5%时,过量的Mo与载体Al2O3发生作用形成Al2(MoO4)3,在衍射图谱上出现了尖锐的衍射峰,该晶体的形成直接改变了催化剂的织构.  相似文献   

8.
9.
张月成  张頔  赵继全 《化工学报》2011,62(11):3156-3163
引言乙腈是一种重要的溶剂和化工原料,广泛用于有机合成、农药、医药、石油化工、表面活性剂以及高分子材料等领域。此外,由于高纯乙腈对紫外线的吸收为零,并且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因此,乙腈在高压液相色谱、电化学以及分光光度法分析中作为溶剂广泛使用[1]。目前,工业上主要通  相似文献   

10.
引言乙腈是一种重要的溶剂和化工原料,广泛用于有机合成、农药、医药、石油化工、表面活性剂以及高分子材料等领域.此外,由于高纯乙腈对紫外线的吸收为零,并且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因此,乙腈在高压液相色谱、电化学以及分光光度法分析中作为溶剂广泛使用[1].目前,工业上主要通过分离丙烯氨氧化合成丙烯腈过程的副产物乙腈的方法得到乙腈[2].这种方法得到的乙腈纯度差,并且产量受丙烯腈需求波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一种煤层气耐硫脱氧催化剂的制备方法,该催化剂是以非贵金属及活性助剂的可溶性盐为活性组分,采用浸渍沉淀法,将活性物负载于特种载体上制成。该催化剂经模拟煤层气耐硫脱氧测试表明,在410℃~580℃、空速2 000 h-1~10 000 h-1、压力0.1 MPa~0.5 MPa,进口氧体积分数1.5%~5.5%的实验条件下,可将模拟煤层气中的氧脱除至体积分数小于0.05%,转化率大于97%,满足了工业应用对氧含量的要求。对催化剂进行的500 h活性稳定性实验和高温老化实验表明,该催化剂稳定性好,能耐高温冲击。  相似文献   

12.
采用原位红外光谱技术,以CO作为探针分子研究了加氢脱硫CoMo/Al2O3-SiO2催化剂的活性吸附位的变化规律。原位硫化温度范围为300~550℃,获得了CoMo/Al2O3-SiO2催化剂的MoS(2110cm2-1)和CoMoS(2070cm-1)活性相在增加硫化温度过程中的转变规律。在CoMo/Al2O3-SiO2催化剂中,当载体中SiO2含量逐渐增加时,能够显著改变催化剂活性相的相对强度变化,表明载体中加入适量的SiO2能够显著改变加氢脱硫CoMo/Al2O3-SiO2催化剂的载体与活性金属(Co和Mo)的相互作用,从而提高金属在加氢催化剂载体上的分散性能,产生更多活性吸附位。  相似文献   

13.
不同杂质对Co-Mo系耐硫变换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不同杂质(如O2及NOx、硫化物、氰、不饱和烃和焦油、重金属、氯及氯化物、氨、苯、酚)对CoO-MoO3系耐硫变换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α将3,5-二羟基苯甲酸与硫酸二甲酯在碱性条件下反应生成3,5-二甲氧基苯甲酸甲酯,然后在高压下以MnOx/y-Al2O3为催化剂催化加氢得到3,5-二甲氧基苯甲醛。总收率81.7%。催化剂采用共沉淀法制备,Mn载量wMn=15.3%。  相似文献   

15.
高效非贵金属氧化钼脱氧催化剂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过“九五”攻关,高效多功能非贵金属脱氧催化剂已开发成功,制备工艺简单合理。该催化剂具有处理量大、空速大、残氧量低等特点,可广泛应用于含氢和不含氢的气体脱氧,也可在含硫和不含硫气体中使用,还可用于石油化工、建材、电子等行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16.
固载型杂多酸盐催化剂HPAS/TiO2-Al2O3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制备了固载型杂多酸盐催化剂HPAS/TiO2-Al2O3,用IR、XRD、TG-DTA等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在DOP的合成反应中考查了催化剂的催化作用。实验表明:HPAS/TiO2-Al2O3稳定性好,再生性能优良,是一种低温高效型催化剂。  相似文献   

17.
通过浸渍法与溶胶一凝胶法制备了Ni/Al2O3催化剂,其中浸渍一定形状的载体解决了催化剂的成型难点.在微反和工业化示范装置中对其粉体和成型催化剂进行了分别评价,工业催化剂的活性高,稳定性较好.通过XRD、TC-DTA、BET、TEM等表征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对浸渍法工业催化剂反应前后的变化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胡叶林  赵毅 《河南化工》2013,30(7):39-41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Ni-Cu/Al2O3双金属催化剂。运用XRD、H2-TPR手段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并将其应用于3-羟基丙醛(HPA)加氢反应。结果表明,在所考察条件下,Cu具有较低的加氢活性。但当其作为Ni助剂存在时,可以使NiO的还原温度显著降低,催化剂经低温还原便表现出优异的加氢活性。经350℃还原的催化剂,在反应温度60℃,压力5 MPa,催化剂用量100 mL,进料量2 mL/min条件下,3-羟基丙醛转化率达到98%。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studies the decomposition of formic, oxalic and maleic acids by O3, O3/catalyst, and O3/H2O2. The catalytic effect of Co2+, Ni2+, Cu2+, Mn2+, Zn2+, Cr3+, and Fe2+ ions i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Co2+ and Mn2+ have the highest catalytic activity for the decomposition of oxalic acid while the catalytic effect of the studied ions is insignificant on the rate of decomposition of formic acid. Maleic acid decomposes by ozone into formic acid and glyoxylic acid, which subsequently oxidizes to oxalic acid. Though the studied ions have no effect on the decomposition of maleic acid, they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produced oxalic and glyoxylic acids. In the presence of Cu2+ ions glyoxylic acid is mainly transformed into formic acid and traces of oxalic acid. In such case, a complete decomposition of maleic acid and its degradation products is achieved within 45 min. Th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combining H2O2 with O3 results in an increase in the rate of decomposition of oxalic acid. However, O3/H2O2 system is less active than O3/Co2+ or O3/Mn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