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金湖凹陷戴南组隐蔽油气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层序地层学理论与方法,结合构造背景和沉积特征。分析了金湖凹陷戴南组地层与岩性圈闭的形成及分布规律,并通过对地层和岩性圈闭的评价和预测,指出了金湖凹陷戴南组隐蔽油气藏的下一步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地震、地质和测井资料的综合研究,将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戴南组自下而上划分为SⅢ5、SⅢ6、SⅢ7共3个三级层序和8个体系域,建立了凹陷西部具断裂坡折带和凹陷东部无明显坡折带两种不同的层序地层样式。分析了戴南组隐蔽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及控制因素,通过建立戴南组隐蔽油气藏有利勘探区评价标准,结合凹陷主要勘探地区层序地层、沉积相、油源、储盖配套和保存等条件的分析研究,评价出Ⅰ类有利勘探区2个(联盟庄—马家嘴地区、邵伯—真武地区),Ⅱ类较有利勘探区3个(永安—富民西地区、黄珏西地区、周庄—陈堡地区)。  相似文献   

3.
苏北盆地主要舍油气凹陷已进入勘探的高成熟阶段,再发现大的构造油气藏的机率已日益变小,隐蔽圈闭的勘探越来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总结前人研宄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对隐蔽油气藏勘探的理论研究现状,重点强调层序地层学与高精度地震探测技术结合的重要性。以高邮凹陷为例,在明确构造、沉积背景下,以层序地层学分析为基础,以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钻井资料、试、采油资料为依据,综合应用高精度地震技术,通过沉积微相分析、属性分析、正反演和全三维可视化等工作,确定具体勘探目标.取得较好的勘探效果。  相似文献   

4.
苏北盆地隐蔽油气藏勘探方法探讨——以高邮凹陷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苏北盆地主要舍油气凹陷已进入勘探的高成熟阶段,再发现大的构造油气藏的机率已日益变小,隐蔽圈闭的勘探越来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总结前人研宄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对隐蔽油气藏勘探的理论研究现状,重点强调层序地层学与高精度地震探测技术结合的重要性。以高邮凹陷为例,在明确构造、沉积背景下,以层序地层学分析为基础,以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钻井资料、试、采油资料为依据,综合应用高精度地震技术,通过沉积微相分析、属性分析、正反演和全三维可视化等工作,确定具体勘探目标.取得较好的勘探效果。  相似文献   

5.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隐蔽油气藏勘探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邮凹陷面积约4500km2,是苏北盆地资源潜力最大、油气最富集的凹陷,长期以来以构造勘探为主。随着勘探的深入,有利构造油气藏越来越少,寻找隐蔽油气藏成为必然。与众不同,高邮凹陷有构造破碎、生烃强度低、油气分布散、生储盖分属不同层系且组合单一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通过层序地层学研究和综合地质评价选区选带,以及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技术精细落实构造,运用地震属性、地震反演等预测技术,尤其是反演预测中曲线重构、叠前弹性波反演等特殊手段,最终多口探井获得成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陆相盆地隐蔽油气藏综合勘探方法与应用初探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隐蔽油气藏综合勘探方法是层序地层学框架下的多学科综合研究,应以信息集成系统为平台,分为基础资料整理、区域综合评价和目标预测3个阶段进行。基础资料整理应建立信息平台,以实现多源数据和成果的集成化管理;区域综合评价可分为区域性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建立、沉积体系和隐蔽圈闭特征研究、隐蔽油气藏成藏规律研究、隐蔽油气藏空间分布预测和评价等步骤进行,以阐明隐蔽油气藏的类型、特征、形成条件和空间分布;目标预测分工区选择、高精度层序格架对比、隐蔽圈闭识别和描述、隐蔽圈闭合油气性评价等步骤进行,以识别和评价隐蔽油气藏并最终提供钻探目标。信息集成系统可基于组件式地理信息系统(COM GIS)开发,并具备油气勘探成果信息和多学科数据的集成化管理、研究成果的综合表达与应用及海量数据的挖掘等功能。苏北盆地金湖凹陷戴南组的隐蔽油气藏研究表明了综合勘探方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金湖凹陷戴南组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岩心、测井、录井、地震等综合资料,系统研究了金湖凹陷戴南组的沉积相及沉积体系演化特征。研究表明,戴南组发育三角洲、扇三角洲、重力流、湖泊及河流相等5种沉积相类型。扇三角洲沉积相主要分布于凹陷的南部陡坡带;三角洲沉积相主要分布于西北斜坡带和凹陷西南部及中部;重力流水道沉积发育于石港断裂下降盘一侧的狭长形水槽内;滨浅湖多围绕凹陷边缘分布。而戴南组二段后期发育的河道及泛滥平原沉积大面积分布于凹陷各部位。  相似文献   

8.
陆相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分类及勘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有效地指导隐蔽性油气藏的勘探和开发,以济阳坳陷为例,对陆相断陷盆地隐蔽性油气藏进行了分类及勘探研究。根据圈闭成因类型及其含油气性,可将隐蔽性油气藏分为岩性、地层及裂缝性油气藏3大类。对于不同类型的隐蔽性油气藏,应建立不同的地质模型,采取不同的技术手段,以提高勘探的成功率及效益。  相似文献   

9.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陆相层序地层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层序地层学的观点分析了高邮凹陷戴二段三级层序各沉积时期湖泊水位升降、沉积速率与可容空间增加速率关系的变化,沉积体系,体系域及其在地震剖面上的响应,探讨了其沉积坡折边缘陆相湖盆初始湖泛面的确定,认为具沉积坡折边缘陆相湖盆的初始湖泛面就是湖水首次越过沉积坡折带的湖泛面。研究认为高邮凹陷戴二段初始湖泛面的出现时间大致在E2d2^5沉积晚期,最大湖泛面的出现问题大致在E2d2^4沉积晚期,同时提出戴二段  相似文献   

10.
南阳凹陷北部坡折带隐蔽油气藏勘探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坡折带是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对南阳凹陷北部坡折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阐述了坡折带的形成机制及坡折带控制下的层序的基本类型、体系域构成模式,并对坡折带控制下的隐蔽油藏的成藏条件进行了研究。勘探结果表明,南阳凹陷坡折带控制下的隐蔽油气藏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图5参4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寻找隐藏油气藏的方法,以东营凹陷为例,从层序和砂体成因等方面入手,应用钻井、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建立了渤海湾盆东营凹陷沙三段中部地层的层序地层格架。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首次将层序单元进一步细分(相当于四级层序),该段地层共分为4个层序。并且每个层序可分为低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建立了储油单元与层序单元(尤其低位体系域)对应关系。搞清了陆相盆地斜坡带沉积体系域中储集砂体类型和油气成藏机制,从而指导隐藏油气藏勘探。最后,预测了含油气圈闭范围,提出勘探部署意见。  相似文献   

12.
从物探角度出发,对邵伯次凹西部三维地震进行了精细层位标定和解释,并对汉留断层下降盘E2d段的岩性圈闭进行反演,预测了各个砂体的厚度及其孔隙度,并利用地震属性提取、相干体切片以及三维可视化等多种手段,从平面和空间对反演确定的岩性圈闭加以印证.  相似文献   

13.
根据有关定义及勘探实践.对南阳凹陷隐蔽油气藏进行了分类.提出了成因隐蔽油气藏和技术隐蔽油气藏的概念,将低阻油气藏、易伤害油气藏列入技术隐蔽油气藏的范围。针对不同类型隐蔽油气藏的特征.提出了相应的勘探思路.对南阳凹陷下一步勘探工作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松辽盆地南部大情字井地区层序地层及隐蔽油气藏预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应用大量钻井、测井和地震等资料,建立层序地层格架,分析了大情字井地区层序地层发育特征,总结出层序格架内油气藏的分布规律。统计结果显示,有48.2%的油气储存于低位体系域中,有26.8%的油气储于水进体系域中,而有25.0%的油气储于高位体系域中。低位体系域是隐蔽油气藏勘探的重要部位。在此基础上,重点对大情字井三维地震探区的高台子油层开展波阻抗反演和吸收系数处理,分析和总结了含油砂体的识别特征,预测了储集砂体和隐蔽圈闭油气分布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15.
华北油田隐蔽油藏的勘探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面对日益增高的勘探程度和日趋复杂的勘探对象,华北油田勘探系统从勘探阶段和客观地质规律出发,解放思想,坚定信心,立足资源基础,更新找油思路,加强隐蔽油气藏的专项研究和技术攻关。立足成藏条件,优选有利区带,创新地质认识,构建成藏模型,充分依靠新技术,对隐蔽勘探目标进行了大胆探索,在非构造勘探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成果,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勘探思路、技术手段和方法流程,开创了华北油田油气勘探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6.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隐蔽油气藏勘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分析并探讨了台北凹陷隐蔽油气藏发育的概念类型与分布。提出了在台北凹隐开展隐蔽油气藏勘探的基本技术,加强高精度层序地层研究,选区带、定层系、定目标;充分运用地球物理技术手段(地震属性、道积分、相干体等),初步确定砂体分布范围、形态;优选目标,果敢实施钻探,预探成功后,应用油藏描述技术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7.
二连盆地吉尔嘎朗图凹陷非构造油气藏勘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吉尔嘎朗图凹陷是二连盆地勘探程度较高的凹陷,剩余资源量较高,勘探潜力较大。综合评价认为,沿主力生油洼槽的宝饶内带勘探潜力巨大,是该凹陷寻找非构造油气藏的主攻方向。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深化地质认识,加强了沉积、储集层预测等各方面的研究力度,精细评价、精细井位标定,突破了该带的勘探,发现了千万吨级的整装规模储量,勘探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对今后继续开展非构造油气藏的勘探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由于残留可容纳空间控制着古水流的分布,因此,不整合面之上剥蚀而来的陆源碎屑物主要沿残留可容纳空间发育区向盆地方向搬运,在过路沉积作用面以下的残留可容纳空间发育区保存,因此过路沉积作用面以下的残留可容纳空间发育区成为储集砂体发育较为有利的部位。实践表明,识别残留可容纳空间为开展储集砂体预测提供了线索和思路,在苏里格气田优质储层的预测与气田的高效开发中发挥了作用,沿层序界面之上的残留可容纳空间分布区重新布井获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