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4,(1)
通过对大学生网民的调查,梳理出该群体公民意识的面貌特征:公民身份认同度高、热情关注公共领域,但公民意识认知不完全、网络道德和法制意识缺乏参照,激情有余理性不足,政治参与渠道单一、公民技能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8,(25)
在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应该借助课堂教学内容、学生生活实践和学生自主学习来有效开展,实现学生思想情感、理想目标、专业能力等各方面的创新发展。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应该从转变课堂教学观念入手,抓好理想与道德教育,增强初中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24)
由于网络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网络群体性事件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随着社会转型,受众网络使用深度不断加强,网民的公民意识不断提升,网络群体性事件在一定时期内将从偶发事件逐渐转变为一种常态事件。国内学者近年来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定义、成因和政府应对策略也做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0,(8)
网络舆论表达与公民意识两者的逻辑关联在于网络舆论表达体现公民意识,主要包括参与意识、监督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四个方面,同时公民意识的提升有利于促进舆论理性表达。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5)
近几年,网络社会崛起,网民数量急剧增加。越来越多的网民参与到信息的发布与扩散中来,一系列事件都在网络舆论的漩涡中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网络正成为舆论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舆论的风起云涌,一方面表明我国网民的网络使用程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也暴露了网民存在媒介使用水平不高、媒介素养缺失等弱点,构建完善的网络舆论机制,发挥网民的作用才是关键。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0,(3)
网络道德教育现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下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新媒体视阈下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更好地满足当下教育者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现实需要,应当进一步明确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本文以新媒体为视角,针对性地提出网络道德教育的相关路径,以期提升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素养。  相似文献   

7.
庞强强  李军 《建造师》2010,(9):110-111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网络活动的主力军,为了使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这把“双刃剑”,对其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开展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并不断探索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1)
大学生是我国网民的重要群体。大学生网民的网络道德素质状况,直接影响我国网民的道德形象。本文从道德自律、法律约束、技术监控、文化建设、教育者素质、教学资源等多方面探求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培养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河南工业大学是教育部第二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高校之一。从卓越工程师对本科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出发,结合专业特点,分析了当前本科生创新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初步探讨了通过课程体系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教学等环节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网络道德教育现己成为当代青少年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紧迫的研究课题。本论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整理法、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吉林省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剖析,结合调查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此作为培养青少年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自律,促进吉林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4,(28)
网络作为人类的工具和手段,飞快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一系列问题,对网络伦理的需求应运而生。本文首先从网络伦理问题的表现入手,然后对其产生的原因从主、客体两个角度分析。其中,主体原因网民的道德意识缺失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两部分组成,客体原因由网络技术本身的技术问题和网络伦理规范与法律规范的滞后性两部分组成。最后,探究网络伦理问题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2.
从分析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道德失范的现象入手,通过对大学生心理需求的特殊性、传统道德教育的弊端以及网络道德教育缺位等方面深入剖析网络时代大学生道德行为的成因,并结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网络特点,提出了预防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4,(8)
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凭借其传播迅速、内容丰富等特点吸引公众来到这一平台中交流信息、发表意见,形成网络舆情。本文对网络舆情进行探究分析,将其形成与发展过程分为发酵期、爆发期、回落期(反复期)、衰退期;并分析各个时期的网络舆情内容和网民、媒体等在各阶段中的状态及原因,从而得出网络舆情形成的原因:社会环境和网络技术等客观原因及网民、媒体等主观原因。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5,(10)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网民数量的日益增加,以微博、微信、SNS等为代表的网络新媒体被越来越多的网民所使用。同时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突发性事件频发,很多网民会利用网络新媒体这一平台对突发事件的信息进行传递,如果网民对事件本身理解有误,就很可能会对突发事件的进一步发展和解决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本文通过分析网络新媒体在信息传递中的优缺点,以及政府在应急管理中应该承担的责任,探究政府如何顺应时代发展,利用网络新媒体优化应急管理。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4,(8)
随着网络日益成为青少年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媒体,互联网行业应担负起维护和引导公共利益的社会责任,重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通过网络公益广告发挥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功能。虽然利用网络公益广告进行青少年道德教育有着深厚的现实基础,但是由于目前网络公益广告的不成熟,导致其在发挥青少年道德教育功能时出现了很多问题。要充分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从网络公益广告创作本身和传播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展开。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5,(28)
社会德育环境是中学生在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中所形成的思想道德素质的积淀和巩固,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成型、定型的重要环节。我们必项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加强对青年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营造和优化中学生的社会德育环境,就成为当前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9,(15):99-100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日益成为众人发声的平台,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呈现在人们面前,以致有时真假难辨。尤其近几年,与大学生有关的网络谣言事件时而发生,甚至有人因误信网络谣言而进行传播受到了相应惩罚。大学生在享受网络所带来的便利同时,网络法治教育缺失,便会陷入误区。在互联网背景下,如何使大学生网络行为制度化、规范化,提高大学生网络法治意识,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当前高校网络法治教育的现状、存在问题及成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改善高校网络法治教育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4,(1)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大学生道德发展不仅受传统环境因素的制约,更受到网络环境的影响。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共享性、虚拟性等特点,网络的发展使高校道德教育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影响着大学生道德信仰。由此,本文阐述了网络环境的发展状况,分析了大学生道德在网络时代所面对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网络环境下对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20,(5)
2020开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网络传播问题,折射出中国相当数量的网民在媒介素养方面的诸多短板。而提升公众媒介素养,规范网络行为、消除舆情和谣言等等都是网络文化安全治理的重要内容。经此一役,信息时代的种种风险,尤其网民媒介素养缺失给我国网络文化安全带来的巨大压力可谓前所未有。维护网络文化安全既是维护国家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也是保障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手段。加强全社会的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公众媒介素养水平,是当前构筑网络文化安全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5,(1)
网络传播的影响涉及到国家经济安全、政治安全、社会安全、军事安全等各个领域,对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领域都可以发挥积极的催进作用,同样也可以造成致命的威胁。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358万人。网络传播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频发,对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产生重要影响。相关部门和研究者对网络事件的关注度明显提升,对微博的传播影响力密切关注,加大了网络舆情的研究力度,本文将我国对事件发生机制与预防、控制措施进行总结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