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未来社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素质要求,针对当前高等工程教育的现状,从教育思想和教改实践两方面提出了提高工科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教改思路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7,(16)
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美术设计教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美术实用性人才队伍在中职美术设计教学的培养下发展壮大。近年来,受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不断发展的影响,社会对于专业美术设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为培养更多、更加优秀的美术设计人才,必须加强对中职院校美术设计教学的不断改革。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8,(4)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文化事业的迅速发展,社会对美术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也逐步提升,对美术职业人才的需求从传统的纯艺术类升级到应用型、复合型和技术型的综合性美术人才。基于此,职业院校需要深入市场,将美术理论教育与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在具体的教学中,需要以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美术设计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6,(10)
实践教学对于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己任,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独立学院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根据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现状,通过对多家土建企业的调研,明确用人单位所看重的专业素质,针对当前实践教学的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对构建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21世纪社会对工科院校人才素质培养的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21世纪社会对高等工科教育的要求入手,对高等工程教育人才素质的培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19):175-176
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的法律人才,法律专业人才不但要有着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需要丰富的实践能力,同时也要具备强烈的法律精神和行业自律。然而,在当前高校法律教育教学中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这一目标存在差距。因此,从社会需求出发,探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协同发展路径是十分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8,(2)
中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主要构成部分,通过专业设置为社会输送大量的技术性人才。随着现代社会进入信息化阶段,计算机美术设计基础教学具有现实意义。该文分析计算机美术设计基础教学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高职院校教育目标在于为社会培养具有高素质、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在当前的教育环境和教育体制下,突出以职业技能竞赛为中心的辅助教育模式,对于推进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增长并适应市场需要,具有现实意义。高职院校借助于该模式的运作和发展,推进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当中,职业教育脱离现实社会需求等现实性难题。以职业技能竞赛为核心,通过职业技能的发展,推动学生素质的提高以及满足社会用工需求。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5,(3):52-54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社会对跨学科外语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凸显。高校人才培养不应仅局限于某一学科或者某个领域,而是要屏弃学科门户之见,在原有学科框架下,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目前,单一学科内容教育模式已很难适应多元化的人才市场需求,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培养跨学科外语复合型人才已成为未来发展方向。基于人才培养需求下,培养跨学科外语复合型人才,对于经济全球化、人才国际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7)
构建地方性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不但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需要,更是高等教育改革顺利完成、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逐渐过渡至大众化教育的必然结果。在分析总结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和高校培养现状的基础上,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高校必须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前提下,立足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以企业实际需求为目标,以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优化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符合社会和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4,(33)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培养产品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对现有的产品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显得十分必要。本文通过对现有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设计基础最基本要求,为此要构建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综合素质创新体系并行与交融的体系为基本框架,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提升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1]。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9,(1):12-20
"一带一路"倡议明显推动我国与沿线周边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交流与合作,语言作为沟通的桥梁,是"一带一路"国家间互通互联的关键。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核心是智能制造,人才是智能制造的关键。"一带一路"策略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层次、结构与素质均提出新要求,以适应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迫切需求为出发点,通过目标定位重塑、教育特征重析、培养规格重造、专业体系重订、课程体系重构、教学模式重建和、师资队伍重组等七方面进行改革,培养满足"一带一路"发展需求、适应产业结构升级的"跨界复合型职业外语人才"。  相似文献   

13.
曹睿 《今日工程机械》2012,(11):100-102
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人力资源支持是前进的基础。企业发展不仅对技能型人才的数量、规模具有旺盛的需求,同时对人才的结构、质量、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与日俱增。因此,人才培养工作、人才素质结构和能力水平需要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的新需求。社会形态转变体现在职业分化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适应工业化、信息化的需要,技能型人才成为一个独立的、稳定的和具有特殊作用的社会群体,需要行业、企业及培训机构共同来实现。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5,(13)
应用型本科专业培养的人才是以工程技术型、工程管理型为主,社会需求该专业人才具有较高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本文以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评价理论为基础,选取思想道德素质、学习能力素质、人文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发展能力素质五个一级指标建立了一套科学的、便于操作的、复合性、导向性与激励性较强的综合素质评价方法,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5.
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按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进行专业建设是工程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行业特色鲜明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承担着为能源及环境领域提供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职责,应以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为契机,深化专业教育改革。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创新创业人才素质模型,建立多层次、模块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实践过程中加强创业能力的塑造,全过程全方位融合创新理念和专业知识。构建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创新创业人才素质模型及培养课程体系,对培养符合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及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7,(16)
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对环境问题越发关注,如何使社会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环境设计专业应运而生,并逐步形成一种独立的学科。环境设计专业迅速发展,成为高校教学的实验田。顺应时代的需求、改进固有的教学模式、完善新学科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人才是高校教育的重点。我国高校的环境设计专业目前处于起步阶段,教学模式不够合理,部分教师的教学经验不足。当下,高校应改进环境设计专业的教育模式,提高基础教学质量,以培养出实用型环境设计人才。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6,(4)
文章就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美术设计教育市场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随着市场状况的不断变化,培养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具备一定专业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将成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实践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地方高校建筑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菊 《华中建筑》2010,28(11):174-176
该文从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着手,分析目前建筑教育存在的问题,根据社会对建筑学人才的需求,并有针对性地对建筑学专业的教育模式、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紧跟国际先进高等教育的思想,不断探索,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根据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求,中等职业学校应充分发挥其在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中的重要作用,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我们在想:近几年来,职业学校培养了大量的建筑装饰行业的应用型人才,为什么这个行业技能型人才还非常紧缺?我们培养的人才是否能满足企业的要求?建设企业到底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对其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有什么具体要求?如何深化建筑装饰专业的教学改革?我们就这些问题进行了市场调查。  相似文献   

20.
周铁军 《建筑安全》2006,21(12):51-53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越来越高,每个人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全面参与国际竞争,迎接新的挑战。因此,教育质量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而教育质量的提高,有赖于教学管理的质量。成人高等函授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