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原油气相色谱指纹技术应用于油藏开发的基本原理是原油全烃气相色谱"指纹"的变化是原油非均质性的具体表现,目前主要用于油层连通性研究和油井的分层产能研究。实际应用效果证实了该技术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简便、实用和有效的优势,但仍存在一些应用可行性问题,需要加强油层非均质性问题研究和油层连通性研究及油田开发过程中流体非均质性变化特征研究。  相似文献   

2.
气相色谱指纹及碳同位素指纹分析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油藏地球化学研究方法。该方法通过分析原油的全烃气相色谱指纹化合物组成或者天然气碳同位素组成的变化规律示踪油藏储层的连通性 ,精确计算多层混采中不同单层的产量贡献以及监测产量随时间的变化。文中利用原油全烃气相色谱指纹及天然气碳同位素指纹技术 ,结合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和油层压力测试数据 ,对北部湾盆地涠洲 12 1油田北块及莺歌海盆地东方 1 1气田储层连通性进行了研究 ,并依据不同油气层的全烃气相色谱指纹或碳同位素指纹的差异 ,对涠洲 12 1油田中块 Ⅳ、Ⅵ 油组及东方1 1气田 Ⅱ下 、Ⅲ 气组混层开采的产量分配进行了计算 ,从而为上述两油 (气 )田的生产井网部署以及生产后期开采方案的调整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紫外光谱技术在油藏地球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用色谱指纹法研究生物降解稠油油藏的连通性和监测二层合采井产能贡献方面有一定局限性(此类油藏缺少正构烷烃,色谱定量定性分析困难),讨论了紫外光谱技术在油藏(特别是生物降解稠油藏)地球化学研究中的应用。研究表明:具有共轭键芳烃组份是原油总吸光度的主要贡献者,且具有加和性,因运聚过程有别,油层内原油芳烃浓度必有一定的差异;不同原油紫外吸收特征不同,通过吸光系数可以判断其相似性及差异性;根据单层油、混合油、配比油的紫外吸收特征(特征指纹),可用紫外光谱技术计算合采井单层产能贡献和判断油藏流体连通性。  相似文献   

4.
地球化学用于油藏表征具有成本低、耗时短、精度高等多种优势。根据不同储层流动单元中储层流体的宏观组成和微观组成的差异性可直接判断油藏流体连通性,羊二庄油田羊二断块庄产层连通性判识证明了原油气相色谱指纹法的适用性。根据气相色谱指纹技术对板桥油田板834—1井的单层产能变化监测表明该技术不仅能对合采井进行单层产量贡献计算,还能对合采井进行动态监测,研究产能贡献变化趋势。利用原油中生物标志的相对含量与原油粘度的相关性.预测了冷43断块区的储集油粘度。并与地质条件相符合,为稠油开发方案的制订提供了定量依据。结合具体地质背景,油藏地球化学表征可为油田勘探开发方案的制订提供定量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气相色谱指纹及碳同位素指纹分析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油藏地球化学研究方法。该方法通过分析原油的全烃气相色谱指纹化合物组成天然气碳同位素组成的变化规律示踪油藏储层的连通性,精确计算多层混采中不同单层的产量贡献以及监测产量随时间的变化。中利用原同全烃气气相色谱指纹及天然气碳同位素指纹技术,结合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和油层压力测试数据,对北部湾盆地涠洲12-1油田北块及莺歌海盆地东方1-1气田储层连通性进行了研究,并依据不同油气层的全烃气相色谱指纹或碳同全位素指纹的差异,对涠洲12-1油田中块Ⅳ,Ⅵ油组及东方1-1气田Ⅱ下,Ⅲ气组混层开采的产量分配进行了计算,从而为上述两油(气)田的生产井网部署以及生产后期开采方案的调整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搞清塔里木哈得逊油田薄砂层油藏双台阶水平井机采方式开采两个小砂层的层间矛盾, 将油气地化学研究与油田地质、 油藏工程相结合, 引入全油气相色谱指纹分析新技术。原油色谱指纹分析技术是根据单层原油与混合原油的色谱指纹特征, 有效地识别多层油层混合开发井的产能贡献, 建立计算模型求得分层产能贡献, 进行油藏剩余油含量计算、 油层连通性研究。该技术首次在 H D 1-8 H中应用并获得初步结论, C I I 层采出9 9  4 %, C I 层采出仅0  6 %, 表明薄砂层双台阶水平井层间矛盾严重, 为薄砂层油藏分层注采论证与监测技术储备提供了依据, 下步将继续完善色谱库, 提高解释精度, 加大该技术在哈得薄砂层分层测试中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青海花土沟油田浅层油藏连通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油藏流体连通性分析已成为石油开发地质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油藏流体连通性的好坏,不仅关系到生产井位的部署和射孔的层段,而且关系到注水井的部署及注水效果等。主要用原油气相色谱指纹相关性和紫外光谱技术来阐述油藏流体在纵、横向上的连通性。S1 - 2 6- 1井在浅层射孔( 30 5 m)发现工业油流。以前浅层的试油结果表明仅有油显示,但没有工业油流,因此怀疑该井所产原油因油管泄漏而来自中深部。通过对该井油样及邻近油井的中浅层油样进行气相色谱指纹分析和紫外光谱分析,表明S1 - 2 6- 1井的原油来自浅层  相似文献   

8.
陈堡油田陈3区块油藏连通性的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层的连通性研究是油气藏评价的重要内容。陈堡油田陈3区块原油的物理性质和地球化学性质都十分相似,仅用油藏地球化学常规方法无法判断其油藏连通性。因此,采用原油气相色谱指纹方法对该区块的白垩系油藏的连续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陈3区块白垩系泰州组和赤山组之间及油组内部连通性都较好。  相似文献   

9.
应用色谱指纹技术研究孤东油田六区块油层连通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色谱指纹技术可用于油藏的油层连通性研究。对胜利油区孤东油田六区块8口井分别取自3个主力生产小层的油样进行全烃色谱分析,通过对比单层油样的色谱指纹特征,判断井间小层的流体连通性。油藏地质研究结果验证了根据油样色谱指纹特征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图3参7  相似文献   

10.
应用原油色谱指纹分析技术,对同一区带不同产层(油组)的原油进行特征指纹参数的分析。由于不同产层原油的特征指纹参数有其固有的特征,因而可建立起单层原油及不同比例混源油的特征指纹参数,然后对合采井混源油进行分析,从而可定性和定量地确定或预测合采井各产层产油的贡献率。该文以江汉油区王广油田为例,阐述了利用此项技术进行产层分析和生产动态监测的方法和效果。  相似文献   

11.
从石油峰值论到石油枯竭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抗 《石油学报》2009,30(1):154-158
对石油产量的变化和峰值的预测是有前提的,预测者或者是面对简单的油田,且其储量和开发方式无大变化,或者是限定储产量的变化速度和最大可探明储量等。对基本符合这些限定的"封闭系统",预测的成果可大致符合实际情况。而对不断开拓新区新领域、发现新油田和不断革新采油工艺提高采收率的"开放系统",预测结果多会有很大(甚至定性)的误导作用。此外,还须考虑到石油生产受社会因素的影响甚大。峰值论的鼻祖Hubbert 1956年预测美国1969-1971年石油产量达到峰值时恰逢油田及开发方式变化不大的简单情况,他言中了。而其他对世界石油峰值的预测都把复杂情况简单化,看不到石油在发展中实施着战术和战略接替,因而失败了。虽然近20年来世界石油的储产量一直为上升趋势,但石油峰值论和枯竭论等言论在媒体炒作下却流传甚广,导致公众对石油供应安全甚为恐慌,成了高油价的幕后推手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解决橡胶填充油生产原料单一的问题。 方法采用加氢处理催化剂A和B、异构脱蜡催化剂C、补充精制催化剂D对中间基和环烷基的混合油进行全氢法加氢试验。 结果在温度为382 ℃、315 ℃、240 ℃、空速为0.4 h-1、1.0 h-1、0.6 h-1、 氢油比为1 000∶1、800∶1、800∶1的条件下,经过加氢处理-异构脱蜡-补充精制-实沸点蒸馏过程后,380~400 ℃馏分段100 ℃黏度为6.208 mm2/s ,CA值为0,CN值为56.1%,满足HG/T 5085-2016《橡胶增塑剂 环烷基矿物油》中橡胶油N4006的标准;400~440 ℃馏分段100 ℃黏度为9.565 mm2/s,CA值为0,CN值54.7%,满足HG/T 5085-2016中橡胶油N4010的标准;>440 ℃馏分段100 ℃黏度为15.94 mm2/s ,CA值为0,CN值51.5%,满足HG/T 5085-2016中橡胶油N4016的标准。 结论验证了中间基油掺炼环烷基油生产橡胶填充油的可行性。   相似文献   

13.
臧秀萍 《特种油气藏》2008,15(2):100-105
辽河油区稠油物性比较复杂,不能采用一种工艺进行油气集输,通过长期的室内研究和大量的生产实践,现在已形成一整套具有辽河特色的单管热输、稠油掺稀油(水)和三管伴热等稠油集输工艺技术,并成功地应用于油田生产中.  相似文献   

14.
The results of studying crude oil from the Guneshli deep-water oil field are reported. The oil is light, low-sulfur, low-resin, waxy crude. The naphtha cut is characterized by a low octane number. Brand KO-20 clarified kerosene and brand TS-1 jet fuel can be obtained from the light kerosene cuts, while local-grade diesel can be obtained from the diesel cuts. The potential content of base oils with a viscosity index of 72–85 in the crude is 31.4 wt. %. The crude can be refined with the fuel-oil scheme.  相似文献   

15.
国际大石油石化公司的投资目标是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上下游资源。我国石油石化企业应制定科学适宜的应对高油价的投资策略,在高油价时代积极推进业务结构与资本结构的优化。  相似文献   

16.
丁铃 《石油仪器》2003,17(6):50-51
三次采油后期,油田含水逐年升高,新开发的油田多数为低渗透或特低渗透油田,储层物性差,储量丰度低,为了提高新开发油田的油井产油效果,采用成本投入少的低频脉冲采油技术进行增油,该方法采用不同频率的低频声波(20Hz~60Hz)处理油层,引起油层及其中所含饱和流体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从而改善油层内流体的渗流状况,达到增加油井产油量、提高油层原油采收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18.
我厂 1 50× 1 0 4 t/ a常压和 80× 1 0 4 t/ a催化联合装置中共有 2 0台热油泵 ,在常压和催化装置分别设有 1套独立的封油系统 ,每套封油系统由 2台型号 MC4 0 - 7的油泵和体积 1 3.2 m3的封油罐组成 ,介质为 4 0℃的柴油。柴油馏分较轻 ,当泵的压力不稳定时 ,遇热容易汽化产生蒸汽 ,造成泵抽空。另外用柴油作封油后 ,因油浆外甩造成的柴油损失达1 0 0 0 t/ a。所以 ,必须对其进行技术改造。1 问题探讨封油分为自封油和外部封油 2种。自封油是以被密封介质作为冲冼液 ,由泵的出口引入输送介质 ,直接冲冼密封端面 ,使密封腔内的液体不断…  相似文献   

19.
有关稠油油藏驱油效率的讨论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利用油藏工程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对稠油油藏水驱和蒸汽驱的两组驱油效率室内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认为:第一组实验结果违背了油藏工程基本事实;第二组实验结果符合油藏工程基本事实。  相似文献   

20.
陆梁油田油藏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包裹体均一温度和包裹体中油气组分是目前研究油气藏成藏时间和油气源的重要内容。根据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油气包裹体和原油中含氮化合物的综合分析。确定了陆梁油田原油的油源、成藏时间、油气注入及运移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