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元素迁移、质能转化、基础烧结理论、烟气循环设计理论出发,分析烧结前后烟气成分极限变化的结果,明确了烧结烟气循环的设计不存在盲目性。发现典型烧结烟气循环工艺大部分存在闭口循环元素富集危险,提出循环烟气只能通过料面一次,烟气循环工艺应从流程上规避元素富集问题。京唐烧结烟气循环取得吨矿焦粉消耗降低3.4 kg,成品率提高1.5%,CO外排总量减少20%,SO2、NOx、粉尘减排12%~15%的良好效益,证明规避了元素富集的烧结烟气循环工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泵吸反循环中断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设备安装、管路密封、泥浆性能、钻头结构、钻进参数、施工管理等方面,分析了用泵吸反循环钻进工艺施工钻孔灌注桩时循环液中断的原因,提出了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3.
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是急倾斜煤层开采的首选采煤方法,基于淮南矿区伪倾斜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40多年的生产实践经验,从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角度出发,运用理论分析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影响工作面单产提高的正规循环作业及其4个主要技术参数,即工作面长度、支架宽度、每循环进度及循环个数分别进行研究,分析了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的正规循环作业过程,并得出正规循环产量的计算方法、主要技术参数的确定依据、支架宽度与煤层倾角的关系、下放步距换算、循环个数与支架宽度及工作面长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在地质大数据背景下,伴随着地质工作的深入开展,形成了从地质数据到地质信息、从地质信息到地质知识、从地质知识到地质应用,再到新地质数据的不断循环的地质大数据链。为了更好地适应地质信息化和地质大数据发展趋势,地质大数据的管理应以地质大数据链为主线进行驱动,对管理流程进行改造。面向地质数据长效治理,提出了基于“四库合一”的数据管控体系,根据地质数据性质和在数据链循环中所处的各个阶段,分别采用原始库、工作库、成果库进行管理,并构建了地质数据血缘模型,由元数据库进行管理,能够记录数据在地质大数据链循环中的演变,实现各业务领域地质数据在地质大数据链循环中的管控。  相似文献   

5.
循环流化床锅炉是近年才发展起来的新型洁净燃烧煤矸石技术,从同煤大唐热电厂及国内其它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过程中发现的运行特点,结合自身的运行调试经验,对运行方面提出分析、实施解决问题的措施,为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运行和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尾矿资源循环利用的多种途径及存在问题,指出必须从技术和法律制度上,用循环经济模式对矿山尾矿进行资源循环利用。分析了尾矿资源循环利用法律制度现状及存在问题,讨论了尾矿资源循环利用法律制度的生态性、协调性和持续性。在此基础上,指出尾矿资源的有效开发,除了要进行技术创新外,关键还应建立起以《尾矿资源循环利用法》为基础的尾矿资源循环利用法律体系,通过行政执法和司法的强制手段,促进尾矿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7.
论文从循环经济的含义、内涵、原则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等方面,以淮南市为例分析了矿业城市的煤炭资源状况和淮南矿业集团经济发展的实践,指出矿业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途径和淮南矿业集团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的实践状况。  相似文献   

8.
宋佳龙  林文 《资源与产业》2013,15(6):163-167
基于资源循环视角下重新审视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从经济、社会、资源、生态角度构建新的评价指标体系。论文把资源分为原始资源、介质资源、废品资源,把资源利用的循环过程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改变目前对资源循环过程只是注重原始资源开发利用的评价角度研究,从介质资源和废品资源的开发利用着手建立新的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注意资源利用的大小循环,减少原始资源的小循环过程对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影响,以此为基础设计新的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提出特别注重介质资源延伸应用,大力有效开发废品资源,适度限制原始资源的开发力度,实施更多层次的资源小循环,更科学地评价可持续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9.
《煤矿安全》2019,(9):71-74
为了从宏观和细观角度深入研究煤样在循环载荷下的裂隙发育过程,基于声发射监测技术,研究了煤样在循环加、卸载条件的宏观变形及声发射特征,并采用PFC2D数值模拟软件,从细观层面分析了煤样在疲劳损伤过程中的裂隙演化规律;结果显示:循环载荷下煤样单次加、卸载产生的残余变形量经历减小、稳定和增大3个阶段,变形曲线呈"疏-密-疏"的特征;声发射参量表现为降低、稳定和升高阶段,峰值振铃计数呈"U"型,累计能量和撞击计数呈倒"S"型。数值模拟结果看出:循环初期煤样的微裂纹随机分布,中期微裂纹不断积聚,并初步形成剪切破裂带,循环后期主剪切破裂带形成,最终导致煤样破坏,煤样的破坏以剪切破坏为主。  相似文献   

10.
王小兵  刘海鹏  李志强  刘速飞 《煤》2004,13(2):42-43
从返料器结构和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方面分析了造成循环流化床锅炉U型返料器堵灰、结焦的原因,并通过排渣方式的改变和运行调整彻底解决返料堵灰与结焦问题。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实现洗水闭路循环的基本条件和闭路循环在选煤厂生产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阐明了治理好洗水在技术、经济和社会效益方面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有机相循环对铜萃取性能和萃余液夹带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有机相循环次数从1次增加到10次,萃取分相速率从0.45 mm/s近乎线性地升高到0.61 mm/s,铜萃取率从99.8%线性微降至99.2%。前3次循环中,萃余液表面张力从52.9mN/m降低至41.3 mN/m,萃余液中有机相夹带比例由60%升高到80%,溶解比例相应由40%降低到20%,之后的循环中萃余液表面张力从41.3 mN/m升高到67.9 mN/m,夹带比例降低,溶解比例升高,最终比例接近1∶1。萃余液有机相含量在第3次循环时达到最高,COD值为604 mg/L。萃余液夹带是有机相流失规律的主导因素,对其控制是减少有机相流失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技术可行性及超超临界参数选择,详细论述了国内外各大科研机构和锅炉制造厂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研发进展情况;从高温受热面安全性、水动力安全性、低负荷下再热蒸汽温度和低成本实现超低排放技术四个方面分析了机组选用高效超超临界参数所要攻关的主要技术和难点,并提出了解决方案,为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研发提供了保障,同时为继续保持我国循环流化床发电技术的领先地位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自卸汽车要提高运输矿岩能力,从台月、台年指标看,无论单车或车队,首先要有合理作业制度,较高的出车率,其次在给定的班作业时间里,协调车路间、部件间的较佳工作,以缩短一个循环周期,增加班循环次数。  相似文献   

15.
顾连裕 《海南矿冶》1996,6(3):18-20
为了从单纯的“保矿”型向经营型、开拓型转变,进入市场经济下的市场竞争,尽快推广使用泵吸反循环钻进工艺技术势在必行。本文论述泵吸反循环的优越性和钻进规程参数及使用。  相似文献   

16.
为了获得砂岩循环加卸载路径下损伤特性和声发射Kaiser效应特征,开展了不同围压下砂岩循环加卸载声发射试验;从轴向应力、加载应力水平、能量耗散损伤角度,研究了三轴循环加卸载下声发射的不可逆比变化规律;评价了三轴循环加卸载下岩石Kaiser效应判断方法。结果表明:循环加卸载下耗散能损伤参数能较好地反映岩石的渐进损伤破坏,基于耗散能损伤参数的计算,能较好地反映岩石不同阶段的损伤特性,避免了应变参数计算损伤时压密阶段损伤值异常增大的现象。从应力水平、能量损伤角度分析声发射FR,更真实地反映岩石声发射Kaiser效应,随着围压增大Kaiser效应失效的应力提前,同一应力水平、相同能量损伤下,围压越大FR越小,声发射不可逆性随围压增大逐渐变得模糊。  相似文献   

17.
泵吸反循环在卵、砾石地层中的使用湖南地质建筑基础工程公司曾维良施工大口径钻孔灌注桩采用正循环钻进工艺,在砂、卵砾石地层中事故率高,生产效率低,成孔质量差。我们从1987年开始试用泵吸反循环钻进工艺,完成桩孔1200余个,桩径600~2000mm。最大...  相似文献   

18.
根据金鸡岩选煤厂的煤泥水原则流程,推导了洗水中煤泥循环系数的数学模型,并以此进行分析,从降低洗水浓度的目标出发、理顺及调整了煤泥水原则流程,实现了动力煤选煤厂清水选煤,达到了洗水闭路循环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19.
我厂原设计高压循环水泵配电柜设在六千伏变电所内。高压循环水泵离其配电柜较远。这样,在生产上就发生了以下几个问题: 1、在调度室给高压循环水泵司机信号叫司机开泵时,司机还得与配电室工作人员联系。如果配电室内无人,则司机必须跑步去找配电室工作人员要电。当司机要了电而还未到工作地点时,高压循环水泵就已开起来,这从安全上讲,不符合操作规程。  相似文献   

20.
在双固定床反应器和热重分析仪上研究造纸白泥在循环煅烧/碳酸化过程中的CO2捕集性能。结果表明:当碳酸化温度为700 ℃时,白泥循环碳酸化转化率最高。随煅烧温度升高,白泥碳酸化转化率迅速降低。第1次循环白泥碳酸化速率和碳酸化转化率最高,5次循环后,碳酸化速率和碳酸化转化率基本不再衰减,从第5次循环到第100次循环转化率基本维持在0.21左右。白泥初始循环碳酸化转化率较低,15次循环后体现出优于石灰石的捕集CO2性能。煅烧白泥孔隙主要分布在1~10 nm,在碳酸化过程中容易被堵塞,所以初始循环碳酸化转化率较低;经多次循环后,煅烧后白泥表面孔隙结构优于煅烧后石灰石,因此白泥取得比石灰石更高的碳酸化转化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