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熊果苷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Koenigs-Knorr的原理化学合成熊果苷。该反应以葡萄糖和氢醌为原料,经乙酰化、溴代、缩合、脱乙酰基等反应制得熊果苷。该反应在常压下进行,原料易得,操作简单,适用于实验室小规模制备熊果苷。  相似文献   

2.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β-熊果苷降解产物氢醌,考察温度、含量、pH、放置时间以及表皮葡萄球菌、表皮细胞等因素对β-熊果苷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β-熊果苷水溶液在pH=5,温度为40 ℃时相对比较稳定,pH=3时相对不稳定,且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β-熊果苷分解产生的氢醌越多。同时研究发现将表皮葡萄球菌在不同含量的β-熊果苷培养液中培养24 h,β-熊果苷均未分解生成氢醌,说明表皮葡萄球菌不会导致β-熊果苷分解产生氢醌。将表皮细胞放在不同含量的β-熊果苷培养液中培养24 h,有氢醌生成,说明表皮细胞会促进β-熊果苷的分解。进一步研究发现,β-熊果苷原料在不同温度、湿度下均很稳定。在β-熊果苷中加入维生素C、珍珠粉,β-熊果苷的稳定性会下降。  相似文献   

3.
酶催化制备p-羟基苯乙基β-D-葡萄糖苷过程强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亲水性固体材料吸附p-羟基苯乙醇的形式以及补加葡萄糖方式,通过β-葡萄糖苷酶在水-1,2-二乙酰氧基乙烷体系中催化P-羟基苯乙醇直接糖基化反应制备P-羟砖苯乙基β-D-葡萄糖苷.当硅藻土吸附p-羟基苯乙醇的吸附量为0.06mol·g-1,体系水分活度(aw)0.78,52℃,pH 6.2时,在p-羟基苯乙醇为0.6mol.L-1,与葡萄糖摩尔比为3的条件下,反应24 h,反应产率达25.63%,产物浓度为O.05l mol.L-1;采取反应后期补加葡萄糖到初始浓度,继续反应24 h,总反应产率达40.15%,产物总浓度为0.101 mol·L-1.而两次补加的总反应产率达41.10%,产物总浓度为0.124 mol·L-1.实验结果表明,吸附形式P-羟基苯乙醇和补加葡萄糖两种方式对在水-1,2-二乙酰氧基乙烷体系中的酶催化直接糖基化反应过程都具有明显的强化作用.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水-有机溶剂体系中β-葡萄糖苷酶催化直接糖基化反应制备p-羟基苯乙基β-D-葡萄糖苷,考察了反应体系、水分活度(aw)、反应温度和β-D-葡萄糖与p-羟基苯乙醇摩尔比对酶稳定性及产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水-乙腈、水-1,4-二氧六环和水-1,2-二乙酰氧基乙烷体系中均可进行直接糖基化反应.在水-1,2-二乙酰氧基乙烷体系中,合适的反应条件为p-羟基苯乙醇0.6 mol/L,β-D-葡萄糖0.2 mol/L,酶量3.6 mg/10 mL,aw为0.76,52 ℃,pH值6.2,280 r/min,反应26 h后产率达到20.66%.随反应时间增加,产物抑制和酶稳定性降低程度明显增加,限制了产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对含有β-熊果苷的化妆品进行检测,考察β-熊果苷对氢醌测定的影响。结果表明,β-熊果苷对热不稳定,在GC-MS的检测条件下会高温分解并释放出氢醌,且热分解的程度随进样口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强。用GC-MS法检测含β-熊果苷的化妆品时会得到氢醌含量偏高或呈假阳性的结果,由此可知采用GC-MS法对HPLC-DAD法检测含β-熊果苷的化妆品为阳性的结果进行确认是不适合的。  相似文献   

6.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α-熊果苷溶液中是否有对苯二酚产生,来分析基础环境因素对α-熊果苷稳定性的影响,同时对比α-熊果苷和β-熊果苷在不同基础环境条件下的稳定性差异。结果表明,在达到100℃后,α-熊果苷仍保持稳定;在pH=1和13时,α-熊果苷表现不稳定,而在偏中性条件下,α-熊果苷较稳定;光照和紫外线照射都会对α-熊果苷稳定性产生影响。由2种熊果苷稳定性对比得知,两者在相同pH和光照影响下,稳定性检测结果相同;而在温度的影响下,β-熊果苷溶液在达到60℃后表现出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武喜忠 《山东化工》2013,(12):21-23
β-熊果苷以葡萄糖和对苯二酚为原料,经过基团保护、缩合、脱乙酰步骤合成。Helferieh反应是β-熊果苷合成的基础。本工艺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产品质量好,适合工业生产。  相似文献   

8.
以1,4-苯二酚为原料经选择性烃化反应、乙酰化及脱苄氢解反应得到4-乙酰氧基苯酚,然后与五乙酰葡萄糖进行糖苷化反应,最后脱乙酰保护基制备得到β-熊果苷,总收率34.7%。该方法提高了苯酚单乙酰化的选择性,简化了纯化操作步骤,提高了产品质量及收率。  相似文献   

9.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探究了不同剂型美白类化妆品中熊果苷在不同储存条件下的稳定性。将熊果苷定量添加到4种剂型化妆品(化妆水、乳液、膏霜、面膜)中,置于5种预设条件(高温、低温、常温、冷热交替、光照)下储存,经萃取后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熊果苷和氢醌的含量以研究其中熊果苷的稳定性。色谱条件:选用Eclipse XDB-C18柱,以甲醇-水(20∶80,体积比)为流动相,紫外检测波长为280 nm。结果显示在不同储存条件下4种剂型化妆品中均未检出有毒物质氢醌,且熊果苷回收率较高。试验结果表明,4种剂型的化妆品中的熊果苷在5种预设条件下均比较稳定,不易分解为氢醌。  相似文献   

10.
熊果苷的合成方法及其检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果苷由于对黑色素合成酶酪氨酸酶有很好抑制效果,对人体肌肤有良好的美白作用,因而在化妆品中得到广泛作用。由于天然提取法工艺复杂,生产成本高,不能大规模生产,人工合成法是熊果苷的主要制备方法。本文介绍了熊果苷的合成与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通过有机合成法,酶合成法和生物转化法等3种合成熊果苷方法的比较,阐述有机合成法是制备熊果苷的主要方法,同时指出需要进一步研究合成熊果苷的检测分析技术,指导和优化熊果苷合成与纯化.此外合成并研究熊果苷的各种衍生物,寻求熊果苷更广阔的制备方法和应用前景也是以后研究的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1.
合成熊果苷的色谱指纹图谱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了合成熊果苷的高效液相色谱—紫外光谱—质谱指纹图谱,发现熊果苷产品中主要存在两种杂质:原料对苯二酚和一种副产物,并对它们进行了定量分析。根据样品指纹图谱的整体相似程度估算了熊果苷杂质组成和含量的整体波动程度,据此可以方便准确地控制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熊果苷的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综述了熊果苷研究和开发的进展,包括熊果苷作用机理、化妆品处方中与熊果苷配伍的其它活性物质、治疗作用、熊果苷的衍生物以及熊果苷的来源和制备该当。后者包括熊果苷的植物提取、植物组织培养、酶法和有机合成。其中包括熊果苷的安全性,α革的皮肤美白作用,抗坏血酸-熊果苷磷酸酯等具有更理想的理化性质,这些为开发更好的护肤用品提供了思路。文中指出了植物组织培养及酶民法的光明前景,并对提高熊果苷的质量提出了自己的见  相似文献   

13.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化妆品中熊果苷的含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阐述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化妆品中熊果苷含量的方法。样品用水溶解经氯仿萃取 ,在ODS -C18反相柱中 ,以醋酸缓冲溶液 (pH5 0 )—甲醇 ( 95∶5 ,V/V)为流动相 ,在 2 80nm波长下测定。本方法回收率为 10 1 2 % ,变异系数为2 33% ,检出限为 0 1μg/ml。  相似文献   

14.
熊果苷经皮渗透及促渗透体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离体皮肤渗透技术研究了熊果苷的经皮渗透和几种渗透促进剂对其影响。结果表明,涂布量为80mg/cm^2,涂布面积为5cm^2时,熊果苷能经3天龄大鼠表皮和成年小鼠全皮渗透,渗透能力与浓度和作用时间有关。乳化体(霜)中熊果苷的渗透能力约为水溶液的50%,适当 透促进剂可提高能高熊果苷的渗透能力,如含水溶性氮酮的受试霜可提高20%。  相似文献   

15.
磺化煤制备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磺化煤的制备方法及磺化温度和时间、酸煤比、煤种等因素对于磺化煤离子交换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采用高精度重介质旋流器进行两段等密度分选制备超低灰煤(灰分≤2.00%)的技术;经过十多年的优化试验研究,确定了旋流器的结构参数,消除了旋流器内的冲击磨损,保证了悬浮液密度和入口压力的稳定;以超低灰煤为原料生产活性炭、增碳剂、高石墨阴极炭块等产品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水产品加工行业副产的大量虾蟹壳不能得到充分高值利用,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壳寡糖作为虾蟹壳的高值衍生物,具有高的生理活性,广阔的应用空间。壳聚糖降解是由虾蟹壳制备壳寡糖的关键环节。开发环保的、经济的、易于工业化的壳聚糖降解技术是突破壳寡糖制备瓶颈的主要方向。壳聚糖降解的基础研究是开发壳寡糖新生产方法的根本。  相似文献   

18.
酸催化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概况及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生物柴油生产过程中的催化剂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目前实际生产中碱催化和酸催化应用较为广泛.相比之下酸催化应用受到了限制,然而酸催化制备生物柴油的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本文简述了在酸催化作用下将高酸值原料油转化为生物柴油的原理,酸催化的主要工艺,重点介绍国外研究者从机理方面对酸催化剂的研究,涉及酯交换和酯化两个方面.对酸催化反应的影响因素以及存在解决的问题也稍加叙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