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果你对一群网民进行调查.“网络办公最讨厌的是什么事情?”有的会说是病毒.有的说是安全.但有更多的朋友会提到垃圾邮件。据来自于中国互联网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国内的邮件服务器总共收到了1500亿封垃圾邮件.虽然有60%~80%被服务器过滤.但仍有470亿封进入了最终用户的信箱。按照中国目前的互联网用户总数8000万来计算.每人就收到了将近600封。用户不但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删除垃圾邮件.而且频频出现的垃圾邮件还会占用本来就不太够的网络带宽。  相似文献   

2.
Spam的立法博弈--欧盟和美国体制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如互联网之父,MCI高级副总裁Vint Cerf所说的“垃圾邮件是对互联网上电子邮件和新闻组的滥用。它可以干扰公共服务器的运作,更不用说对私人电子邮件系统的干扰。垃圾邮件发出者实际上占有了使用者和服务者的资源,而没有任何补偿和任何授权。”垃圾邮件不是简单地由用户按“删除”键删除邮件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垃圾邮件实际上将广告成本从广告业者转稼到接收者。广告发送者可以用相当少的操作成本发送大量的垃圾邮件,但这却导致个人和互联网服务提供者用大量时间和无数金钱、额外的雇员费用、新置设备装置、消耗的生产效率以及失去的商业机会,来进行应付和处理。  相似文献   

3.
本刊讯报道但凡通过电脑来工作的人,大多都有一个习惯,那就是每天早上打开电脑开始一天的工作时,最先做的一件事就是查收邮件。之后则是删除垃圾邮件,并在这些垃圾邮件的包围中,寻找有用的邮件。垃圾邮件不仅浪费了大量的网络资源,同时,也使病毒的传播有了可乘之机。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年底,我国的网民已达到1.11亿,网民每周平均收到的垃圾邮件为16.8封,达到网民所收全部邮件的六成以上。如何切实有效地整治垃圾邮件,已经成为政府部门、企业乃至个人共同关注的焦点。2月21日,遏制垃圾邮件的杀手锏终于亮相,信息产业部宣布,…  相似文献   

4.
垃圾邮件哪里来?在2004年对垃圾邮件来源地的调查整理指出,以美国位居来源首位,韩国次之,中国(包括香港、台湾地区)排名第三。可见除了美洲外,亚洲已成为大量垃圾邮件的来源地。作为垃圾邮件的主要来源国之一的中国,内部网民所面对的垃圾邮件问题有多严重?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反垃圾邮件协调小组的调查显示,有332%的中国网民接收到邮件中的垃圾邮件的比例在50%以上,其中更有11.1%的网民收到的垃圾邮件占全部邮件的比例超过80%。  相似文献   

5.
垃圾邮件对众多的网民来说并不陌生,但垃圾邮件的蔓延速度着实让人震惊。也许两年前当有人提起垃圾邮件的危害时,您也许会发出这样的疑问:“情况真的如此严重吗?我不过偶尔才收到一封垃圾邮件,点击一下鼠标就删除了”。而两年后的今天,您可能每天一开机什么也不做,光是清除邮箱  相似文献   

6.
陈亮 《互联网周刊》2006,(14):55-55
形形色色的网上购物、网上赚钱、产品推销等垃圾邮件,充斥着几乎每个网民的邮箱。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反垃圾邮件中心的最新调查,2006年3月,中国互联网用户收到的垃圾邮件比例已经达到63.97%,平均每周收到垃圾邮件的数量为19.33封。人们不得不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清理垃圾邮件,同时还要面临其带来的病毒威胁。  相似文献   

7.
各种各样的垃圾邮件如同随处可见的小广告,成为网络的一种公害。网民朋友们每天都会多次和它们打“交道”。大量的病毒或木马又通过电子邮件进行传播,所以防范垃圾邮件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阻止垃圾邮件,让它们远离我们的网络生活呢?  相似文献   

8.
分布式抗垃圾邮件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统计,垃圾邮件给美国造成的年经济损失估计大约为89亿美元。图1显示的数据表明从2000年以来垃圾邮件呈指数级增长,尤其是2003年出现了爆炸性增长.根据这种增长趋势,测到2007年.全球收到的垃圾邮件总量将达到6450亿封,每人每天将收到3900封垃圾邮件.即使一秒钟删除一封.一个人也需要一小时来手工删除这些垃圾邮件。因此.垃圾邮件已经成为互联网的一大公害,如何有效地抵抗垃圾邮件已经成为IT业的热门研究技术领域。  相似文献   

9.
很多杀毒软件都有自动监控邮件的功能,如果是垃圾邮件还会自动在邮件标题中添加相应的标识信息,其实,我们可以手工指定这个标识信息,然后在邮件客户端中设置邮件规则将这些邮件直接删除,不用再手工清理了,给邮箱的垃圾邮件判断功能吃颗大补丸。  相似文献   

10.
垃圾邮件就是那些大量未经请求的电子邮件,主要有商品广告、网站宣传、活动通知等。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显示,有62.88%的用户有收垃圾邮件的经历,这给网民造成资源被占用、上网时间和费用被耗费等后果,甚至影  相似文献   

11.
小华 《电脑时空》2011,(2):100-102
对于电脑用户而言,每天很头痛的是打开邮箱时总得花几分钟的时间来删除大量的垃圾邮件和广告信,令人倍感苦恼却又没有什么有效的方法来解决。思科公司的年度安全报告中指出,全球每天发出的垃圾邮件高达两千万封以上。  相似文献   

12.
王杰 《网迷》2003,(11):42-42
Foxmail5.0内置了强大的反垃圾邮件功能,无需用户任何设置即能够准确地判断出垃圾邮件,并将其放到“垃圾邮件箱”中。不过,或许正是由于Foxmail5并不能够保证判断上的绝对准确,所以Foxmail5.0把垃圾邮件放到“垃圾邮件箱”,而不直接删除。除了这个内置的反垃圾邮件功能外,我们还可以利用Foxmail5.0“过滤器”功能,直接从服务器删除垃圾邮件。  相似文献   

13.
在垃圾邮件最为猖獗的时候,占到当时互联网上所有电子邮件总数量的50%以上。网络钓鱼形式的垃圾邮件使各种欺诈大行网上,群发邮件所带蠕虫病毒阻塞网络,利用垃圾邮件传播淫秽、反动等有害信息……亿万网民苦不堪言。  相似文献   

14.
《软件世界》2010,(1):64-65
互联网时代,网民面临的威胁95%以上来自木马,木马主要的传播方式是浏览网页和下载文件,也包括垃圾邮件、IM中的链接推送。木马的首要危害人群是网游玩家及网上购物用户,木马通过盗取用户的帐号密码、偷窃网民的游戏装备和资金,给网民带来巨大损失。控制网民电脑资源、偷窃网民隐私是木马带来的第二大危害。  相似文献   

15.
电子邮件是网民使用频率最高的网络服务之一。不过目前的情况是,很多朋友每天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整理自己的邮箱,清理那些让人厌恶的垃圾邮件。虽然Foxmail、Outlook Express等邮件客户端都或多或少地提供了抵御垃圾邮件的功能,但实际使用效果实在让人不敢恭维。为此,我们还得需要专业的垃圾邮件过滤软件来帮忙,免费的K9便是其中最为出类拔萃的一款。  相似文献   

16.
据统计,每年全球因垃圾邮件造成的损失高达20亿美元,而我国网民平均每周收到的16.1封电子邮件中垃圾邮件就占了8.9封,垃圾邮件的数量已经超过了正常邮件,并呈现出急剧上升的趋势……面对如洪水一样泛滥的垃圾邮件,是否想弄清它的来龙去脉?笔者在此介绍一点垃圾邮件制造者的“营生”。  相似文献   

17.
比比蓝 《软件》2003,(7):39-41
中国互联网协会前不久公布了我国首次垃圾邮件调查的结果。统计调查显示,我国网民收到的邮件中,竟有一半以上是垃圾邮件。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网民平均每周收到16封电子邮件,其中垃圾邮件占到8.3封。调查还发现,由于一些邮件服务器中的匿名转发功能没有关闭,被垃圾邮件的发达者利用,约有76%的垃圾邮件无法追查到真正的发送者。看来我们的网络世界正逐渐被这许多无形有垃圾所充斥。且偶敢肯定每一位网民都不同程度地遭受了这些垃圾的侵袭,该怎么办呢?请看我们提供的完全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8.
几乎每个网民都遭受到过垃圾邮件的骚扰.根据统计,在最经常使用的互联网服务中,有87.65%的用户选择了电子邮件服务,居互联网服务的首位。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3年7月公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平均每周收到16.1封电子邮件,其中垃圾邮件占据了8.9封,垃圾邮件数量  相似文献   

19.
电子邮件作为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产物,在给全球网民带来通讯便利的同时,正不可避免地遭遇有悖初衷的运用。最为突出的是随之产生的垃圾邮件像瘟疫一样蔓延,污染网络环境,占用大量传输、存储和运算资源,影响了网络的正常运行。垃圾邮件问题日益严重,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基于内容的过滤是当前解决垃圾邮件问题的主流技术之一。由于常用的特征字串匹配技术对垃圾邮件件的查准率已经不能满足日益提高的过滤系统用户的产品需求,随后引入邻近类别分类的方法,利用基于贝叶斯算法的电子邮件过滤系统,对色情垃圾邮件样本进行分析,可明显提高对垃圾邮件的查准率。  相似文献   

20.
据统计,每年全球因垃圾邮件造成的损失高达20亿美元,而我国网民平均每周收到的16.1封电子邮件中垃圾邮件就占了8.9封,垃圾邮件的数量已经超过了正常邮件,并呈现出急剧上升的趋势……面对如洪水一样泛滥的垃圾邮件,是否想弄清它的来龙去脉?笔者在此介绍一点垃圾邮件制造者的“营生”。跟全世界千千万万的同行一样,我的工作只有一件事情——发邮件!而且是大量地发!我知道我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不过我想任何人在如此巨大的商业利益面前都会动摇,在这里我就交代一下我是如何炮制垃圾邮件的。一、获得大量的E-mail地址获得E-maiI地址一般有四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