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因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反应(CO2 reduction reaction,CO2RR)助于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缓解环境问题,还可以生产高附加值化学品,引起了广泛关注。甲酸盐作为二氧化碳电还原的重要产物之一,在化工、燃料电池等领域广泛应用。铜基硫族化合物(CuxS)由于价格便宜、催化性能优异等优点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基于此研究者们在纳米结构调控、电解液优化和反应气组分控制等方面展开了大量研究以提升其在电催化CO2RR中的催化活性和甲酸盐产物选择性。主要从催化剂结构设计、催化影响要素、催化反应机理等多角度综述了近期CuxS在电催化CO2RR领域的研究进展,提出了CuxS在CO2RR领域中主要面临的挑战;展望了CuxS族催化剂作为高活性、高稳定性二氧化碳电还原催化剂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MOF-based materials have been widely explored in electrochemical CO2 reduction reactions for the production of valuable chemicals. Understanding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ose catalysts under working conditions is crucial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active sites and clarification of reaction mechanism. Herein, a series of six N coordinated Sn-based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Sn-N6-MOFs) are newly developed for electrochemical CO2 reduction (CO2RR). 2% Sn-N6-MOF achieves the optimal catalytic performance with a formate Faradaic efficiency of ~85% and a current density of 23 mA·cm-2 at -1.23 V vs. RHE. In-situ Raman results combined with ex-situ 119Sn Mössbauer measurements reveal the structural reconstruction of Sn-N6-MOFs during CO2RR, generating tin nanoclusters as the real active sites for CO2 electroreduction to HCOOH.  相似文献   

3.
随着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人类社会对于传统碳基化石能源过度依赖,不仅加速了地球上有限能源储备的消耗,还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CO2)不断累积。如何对二氧化碳进行可持续的捕获再利用,实现高效的零碳网络循环,已成为人类亟需解决的重大挑战之一。近年来,使用绿色可持续电力的电化学二氧化碳还原反应(CO2RR)生产增值化学品成为研究热点。本文首先介绍了CO2RR的基本电化学反应原理;然后总结了电化学还原CO2制备甲酸/甲酸盐的主要金属基催化剂,着重介绍了Bi、Sn、In三类金属基催化剂的设计调控策略;进一步概括了电化学相关的原位表征手段,分别介绍了原位光谱技术和原位X射线表征技术;最后对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研究领域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基于可再生能源电力将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CO2RR)为高价值化学品是实现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催化剂和电解质组分对界面微环境的调控共同决定了CO2RR的催化性能。尽管在高性能催化剂的设计及制备方面已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电解质组分对界面局部催化环境的影响,以及对CO2RR反应过程的优化机理还未得到充分认识。综述了电解质组分对CO2RR界面微环境调控的研究进展,重点围绕电解质中阳离子、阴离子、溶剂、配体以及添加剂等开展讨论,包括电解质组分对界面化学环境的影响,如界面电场、局部pH、偶极-场作用和界面水结构等,揭示电解质调控的反应机理,以及在改善催化性能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从电解质调控角度出发,为设计高催化性能电解体系提供新的研究思路,推动CO2RR领域发展。  相似文献   

5.
基于可再生能源电力将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CO2RR)为高价值化学品是实现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催化剂和电解质组分对界面微环境的调控共同决定了CO2RR的催化性能。尽管在高性能催化剂的设计及制备方面已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电解质组分对界面局部催化环境的影响,以及对CO2RR反应过程的优化机理还未得到充分认识。综述了电解质组分对CO2RR界面微环境调控的研究进展,重点围绕电解质中阳离子、阴离子、溶剂、配体以及添加剂等开展讨论,包括电解质组分对界面化学环境的影响,如界面电场、局部pH、偶极-场作用和界面水结构等,揭示电解质调控的反应机理,以及在改善催化性能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从电解质调控角度出发,为设计高催化性能电解体系提供新的研究思路,推动CO2RR领域发展。  相似文献   

6.
葛睿  胡旭  董灵玉  李丹  郝广平 《化工进展》2021,40(9):5132-5144
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CO2RR)利用电场作用在温和的条件下将二氧化碳转化为高值化学品。将CO2RR与热力学电势较低的阳极反应耦合,可以降低槽电压,在阳极和阴极同时生成高值化学品,提高能量效率。本文介绍了CO2RR与氧化合成反应耦合策略,探究了电解池、离子交换膜等电解装置对CO2RR耦合电催化性能的影响,归纳了常用于CO2RR耦合氧化合成体系中阴阳极电催化剂的种类,重点综述了CO2RR与氯碱过程、醇类和含氮有机物氧化等典型阳极氧化合成反应耦合的最新进展。最后,针对目前存在的阳极催化剂成本高、全电解阳极产物的分离检测困难、反应物转化率低等问题,提出开发更加高效、稳定和低成本的阳极电催化剂、升级电极结构和电解装置以及拓展新型CO2RR耦合体系等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Ionic liquids (ILs), a kind of novel green media composed entirely of cations and anions, have recently attract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 due to their unique properties such as non-volatility, tunable polarity, high stability and so on. In this work, the latest progress on the fixation and conversion of carbon dioxide (CO2) using ILs as absorbents, catalysts or promoters has been summarized. The absorption performance of conventional ILs and task-specific ILs was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the conversion of CO2 with epoxides, propargyl alcohols and amines using ILs was critically evaluated, and the significant advantages in the fixation and conversion of CO2 using the ILs were demonstrated compared to the conventional absorbents and the catalytic systems without ILs. This research progress may finally lead to building of an in situ fixation–conversion process of CO2 with ILs. If so, we are near an epoch of the fix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CO2, although there is obviously a long way to go for us to achieve such a goal.  相似文献   

8.
过渡金属-氮共掺杂炭基催化剂广泛应用于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反应(CO2RR)。为解决催化剂存在的催化活性及选择性问题,以乙二胺与硝酸镍发生配位反应形成的三乙二胺合镍小分子络合物作为氮源和镍源,分别以亲水氧化石墨烯及疏水炭黑为载体,得到两类镍-氮共掺杂多孔炭基催化剂。通过X射线衍射及透射电镜等手段分析了镍物种在不同处理阶段的存在形式。CO2RR性能测试表明,同一炭载体具有不同金属负载量的催化剂经过酸洗处理除去镍纳米颗粒后,一氧化碳分电流密度得到明显提升,表明原子级分散的镍物种是CO2RR的活性位点。在-0.8 V(vs.RHE),不同催化剂的一氧化碳法拉第效率均达到90%。与亲水炭材料作为载体相比,疏水炭材料为载体制备的催化剂一氧化碳分电流密度更高,这表明疏水炭载体有利于过渡金属络合物在载体骨架中的负载与分散,进而抑制后续处理过程中活性物质的损失,从而获得高活性的镍-氮共掺杂炭基电催化剂。  相似文献   

9.
近百年来,伴随着矿石燃料的大量消耗,CO2的排放量剧增,引发了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和社会问题。CO2同时也是廉价且可再生的碳资源,可作为生产醇、醚、酸、酯等重要化工品的原料。在众多吸引力十足的CO2利用路线中,作为清洁、可控的反应过程,电化学还原固定CO2技术在温和条件下生产化学品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离子液体以其特有的性质被广泛用于电化学还原CO2过程,本文对目前国内外离子液体介质中电化学还原CO2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介绍了离子液体介质中电化学还原CO2的主要反应及基本原理;针对离子液体对CO2高效活化和转化等关键科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提出新型功能化离子液体的应用将成为CO2电化学还原领域的发展方向和热点。  相似文献   

10.
Heteroatom-doped carbon materials have demonstrated great potential in the electrochemical reduction reaction of CO2 (CO2RR) due to their versatil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However, rational structure control remains one challenge. In this work, we reported a unique carbon precursor of soft template-containing porous poly(ionic liquid) (PIL) that was directly synthesized via free-radical self-polymerization of ionic liquid monomer in a soft template route. Variation of the carbonization temperature in a direct pyrolysis process without any additive yielded a series of carbon materials with facile adjustable textural properties and N species. Significantly, the integration of soft-template in the PIL precursor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hierarchical porous carbon material with a higher surface area and larger pore size than that from the template-free precursor. In CO2RR to CO, the champion catalyst gave a Faraday efficiency of 83.0% and a current density of 1.79 mA·cm-2 at -0.9 V vs. reversible hydrogen electrode (vs. RHE). The abundant graphite N species and hierarchical pore structure, especially the unique hierarchical small-/ultra-micropores were revealed to enable better CO2RR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11.
The engineering of highly efficient and stable heterogeneous catalysts for catalytic conversion of CO2 to high value-added products is highly desirable but presents a great challenge. Herein, we reported the synthesis of a series of multifunctional IL@H-Zn/Co-ZIF composite catalysts with a unique porous hollow capsule structure and encapsulated amino-functionalized ionic liquids (ILs). The unique hollow capsule structure of IL@H-Zn/Co-ZIF provides sufficient space for loading active ILs ([C2NH2Mim+][Br-]) and fast mass transfer of substrate molecules during catalysis. Furthermore, the microporous Zn-ZIF shell can effectively avoid the leaching of active ILs. Benefiting from the unique hollow structure, the resultant IL@H-Zn/Co-ZIF demonstrated excellent catalytic performance (>95% yield), and good recyclability (still remained about 90% activities after 5 cycles) when applied in the CO2 cycloaddition reaction under solvent and co-catalyst free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2.
白璐  张香平  邓靓  李梦蝶 《化工学报》2016,67(1):248-257
离子液体由于具有不易挥发、结构可调、对CO2有良好的吸收性能等特点而成为当前CO2分离领域的研究热点,但因高黏度和高成本问题而限制了其工业化应用。将离子液体与气体分离膜材料结合,得到的新型分离膜材料兼具离子液体和膜的优势,成为当前离子液体研究领域的趋势之一。针对这一热点问题,综述了离子液体支撑液膜、聚离子液体膜和离子液体共混/杂化膜在CO2分离方面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讨论了离子液体结构和含量对膜分离性能、稳定性等的影响。相关研究表明,离子液体共混/杂化膜具有较高的分离性能和稳定性,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CO2分离材料。提出该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即开发新的功能化离子液体共混/杂化膜材料是解决高渗透通量与高稳定性之间矛盾、强化CO2分离性能的有效途径,深入研究离子液体共混/杂化膜的形成机制、气体在膜中的渗透行为以及CO2分离机理。  相似文献   

13.
吴建猛  郑爽  曾少娟  张香平  杨灿  董海峰 《化工学报》1951,73(10):4268-4284
人口增长与全球工业化的加速发展促使化石能源需求量逐年递增,由此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CO2)含量快速上升并引发了全球系列气候问题,“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的CO2减排刻不容缓。传统工业捕集CO2方法由于能耗高、选择性较差、溶剂损耗大等问题限制了其大规模推广应用,离子液体因其极低挥发性、强的气体亲和性、可调的结构性质等特点在CO2捕集分离领域逐渐显示出独特优势,但离子液体特别是功能化后通常黏度较高或室温呈固态,导致气液传质效果差或无法直接应用于吸收分离过程。负载型离子液体兼具离子液体和多孔材料的共同优势,不仅能提升选择性分离效果,有效避免离子液体直接吸收造成的高黏度,还可拓展离子液体应用范围,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重点总结了近些年物理和化学负载型离子液体在CO2吸附分离方面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并对负载型离子液体捕集分离CO2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吴建猛  郑爽  曾少娟  张香平  杨灿  董海峰 《化工学报》2022,73(10):4268-4284
人口增长与全球工业化的加速发展促使化石能源需求量逐年递增,由此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CO2)含量快速上升并引发了全球系列气候问题,“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的CO2减排刻不容缓。传统工业捕集CO2方法由于能耗高、选择性较差、溶剂损耗大等问题限制了其大规模推广应用,离子液体因其极低挥发性、强的气体亲和性、可调的结构性质等特点在CO2捕集分离领域逐渐显示出独特优势,但离子液体特别是功能化后通常黏度较高或室温呈固态,导致气液传质效果差或无法直接应用于吸收分离过程。负载型离子液体兼具离子液体和多孔材料的共同优势,不仅能提升选择性分离效果,有效避免离子液体直接吸收造成的高黏度,还可拓展离子液体应用范围,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重点总结了近些年物理和化学负载型离子液体在CO2吸附分离方面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并对负载型离子液体捕集分离CO2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离子液体和低共熔溶剂因其良好的溶解与催化能力,可催化CO2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本文综述了离子液体和低共熔溶剂催化CO2转化为有机碳酸酯的研究进展,分析了CO2与醇生成直链碳酸酯以及与环氧化物生成环状碳酸酯的反应机理;介绍了传统型、质子型、功能化离子液体以及由氯化胆碱、季铵盐与季膦盐、有机碱等作为氢键受体组成的低共熔溶剂,及其在CO2转化为直链和环状碳酸酯反应中的催化性能;总结了此两类反应中离子液体和低共熔溶剂设计的基本规律;指出了CO2转化反应中离子液体与低共熔溶剂存在的催化效率低、稳定性不高、后续分离困难等问题,后续研究可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探索更合适的阴阳离子/氢键供受体组合,获得更高效的催化体系。  相似文献   

16.
单原子位点催化剂作为新兴类别,由于具有接近100%的高效原子利用率,出色的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等优异特性,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本文综述了单原子位点催化剂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在电催化领域的应用。详细介绍了单原子位点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自下而上”合成策略中的共沉淀法、电化学沉淀法、原子层沉积法、光化学法和原子约束法等,“自上而下”合成策略中的高温原子迁移捕获法、高温热解法和悬挂键捕获法。分析了用于表征单原子位点催化剂的高角环形暗场透射扫描显微镜和X射线吸收光谱表征技术,进行单原子位点催化剂理论计算的密度泛函理论(DFT)和第一性原理。在电催化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氧还原反应(ORR)、氮还原反应(NRR)、CO2还原反应(CO2RR)、氢析出反应(HER)和氧析出反应(OER)。最后指出目前单原子位点催化剂存在无法大规模生产和催化机制不清晰等问题并给出相关建议,展望了单原子位点催化剂的发展前景,指出创新制备方法以实现稳定型单原子位点催化剂的大规模制备及工业应用,利用先进表征技术进一步明确单原子位点催化剂催化机制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CO2化学转化研究进展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巩金龙 《化工学报》2017,68(4):1282-1285
CO2的化学转化以获得具有经济价值的能源或化学品为目标,可实现CO2的资源化循环利用,是解决中国碳排放问题的理想方式之一。但由于CO2极其稳定且转化路径复杂,导致其转化率低且产物选择性不佳。开键还原和不变价化合是CO2化学转化的两条基本路径。在开键还原方面,CO2加氢还原已有工业示范装置报道,但单程转化率较低且选择性不足;而CO2光电还原目前尚处于实验室研发阶段。在化合转化方面,可将CO2转化合成为碳酸酯/聚碳酸酯,或通过矿化过程实现CO2的转化与利用,但反应系统的转化效率以及转化过程的经济性仍有待提高。在此背景下,科技部2016年启动了“基于CO2高效转化利用的关键基础科学问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在未来的研究工作中,将阐明CO2光电还原和加氢还原的微观动力学机制与能量传递路径,建立更加可控的催化剂制备方法,实现CO2还原新途径与新技术的突破;研究CO2与离子液体相互作用机制、催化转化过程及介质强化反应-传递耦合规律;揭示非碱性矿活化CO2过程的相变规律和矿化反应原理,为CO2转化与利用的大范围推广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二氧化碳(CO2)捕集、利用和储存(CCUS)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中是一种极具潜力的策略,能够实现能源供给、基础原料产出以及限制气候变化。多孔有机聚合物(POPs)具有高CO2吸附容量和吸附选择性、突出的结构特性以及优异的化学可调控性,其作为极具潜力的材料广泛应用于催化CO2参与的有机反应中。其中,CO2与环氧化物环加成生成环状碳酸酯的反应具有100%的原子经济性,且其产物也极具工业价值。本文基于CO2环加成反应催化机制,从催化剂的合成方法、结构性质与组成特性角度出发,综述了POPs在CO2/环氧化物环加成反应的研究进展,包括金属配合物类、氢键供体类、离子液体类、金属配合物/离子液体和氢键供体/离子液体等有机多孔聚合物体系。通过阐述POPs在催化CO2制备高附加值环状碳酸酯反应中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POPs的开发与应用以及CO2综合利用的工业化探索提供具有建设性的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9.
于丰收  张鲁华 《化工学报》2021,72(4):1815-1824
通过电催化方法,在常温、常压下将CO2还原为高附加值化学品,是解决目前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理想选择之一。铜基材料是目前被证实的还原CO2生成烃类、醇类等高附加值产物的最有效非均相电催化剂,因此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综述了纳米Cu材料在电催化还原CO2领域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催化剂结构(晶界、表面结构与晶面、孔结构等)与性能关系,并讨论了测试条件如传质、局部pH对催化性能的影响,最后论述了该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朱先会  王甫  夏杰成  袁金良 《化工学报》2022,73(10):4324-4334
离子液体(ILs)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可调性,作为添加剂可有效抑制氨法碳捕集中NH3的逃逸并同时促进CO2的吸收。揭示其吸收NH3和CO2的作用机理对于构建特定的功能型ILs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在B3LYP/6-31'++G(d,p)基组水平下对设计的五种功能型ILs进行了结构优化、频率计算以及原子电荷分析,获得了优化后的结构参数、振动频率以及原子电荷等数据。在此基础上对ILs吸收CO2和NH3进行了相互作用分析。计算结果表明:[HEBim][His]的稳定性最好,经过BSSE校正后的相互作用能为-415.73 kJ·mol-1。通过静电势和电荷分析找到了设计的ILs与气体作用的最佳位点:NH3主要与ILs阳离子的羟基形成 O—H…N型氢键,其中,[HEBim][His]吸收NH3的能力最强,形成的氢键结合能为38.52 kJ·mol-1,具有较强的氢键作用;CO2主要与阴离子中的氨基形成C—N…C型氢键,[HEBim][Ala]吸收CO2的能力最强,形成的氢键结合能为10.15 kJ·mol-1,具有较弱的氢键作用。当ILs同时与NH3和CO2相互作用时,其吸收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HEBim][His]与[HEBim][Ala]的综合吸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