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提出了一种新的电力系统短期负荷预测混合模型,该模型将经验模态分解(EMD)、支持向量机与BP型神经网络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了各方法的特点。利用经验模态分解将负荷序列分解成若干序列,根据各序列的变化特点,在考虑温度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不同的支持向量机模型,然后利用BP网络进行非线性重构得到最终预测结果。仿真结果表明基于该方法的电力系统短期负荷预测具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2.
提出了采用经验模态分解(EMD)、人工鱼群算法的RBF神经网络与BP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混合模型进行电力系统短期负荷预测的方法。首先运用经验模态分解(EMD)将非平稳的负荷序列分解成若干平稳序列,然后根据分解后各分量的特点构造不同的神经网络对各分量分别进行预测,最后对各分量预测结果采用BP网络进行重构得到最终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3.
短期负荷预测主要用于预测未来几小时、1天甚至几天的负荷,对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具有重要意义。时间序列模型在电力系统短期负荷预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这种方法的一个主要缺点是无法将影响负荷预测的主要因素之一即气象因素考虑进去。在此背景下,首先基于历史负荷数据,采用传统的分解方法提取出负荷中的周期分量,得到剔除周期分量后的非周期分量。在此基础上,首先采用逐步回归法筛选出影响负荷非周期分量的主要因素,之后发展了预测负荷非周期分量的传递函数模型。最后,用广东电力系统实际负荷数据对所发展的短期负荷预测模型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4.
负荷预测的交叉式自适应优选组合预测模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用电负荷预测的交叉式自适应优选组合预测模型。该模型充分考虑了用电负荷指标的特性和规律,针对用电负荷指标众多、变化各异的情况,建立预测模型库;根据标准离差,优选组合出最优模型。通过在京津唐电网的实用表明,模型具有较强的自适应性和较高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5.
针对电力负荷数据波动性大、随机性强和非线性等特点,提出一种基于Pyraformer网络的短期电力负荷预测模型。首先,采用变分模态分解(variational modal decomposition,VMD)算法将负荷数据分解为频率不同的模态分量,引入过零率和皮尔逊相关系数对模态分量进行划分,得到低频、中频和高频部分,并分别与原始负荷数据组成重构数据。其次,将重构数据分别输入到含有金字塔注意力模块(pyramidal attention module, PAM)和粗粒度构造模块(coarse-scale construction module,CSCM)的Pyraformer预测网络中,网络采用新型动量优化器自适应Nesterov动量算法(adaptive Nesterov momentum algorithm,Adan)进行参数优化,最终输出预测结果。在真实电力负荷数据集上对该预测模型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与现有模型相比,该模型有更高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6.
针对负荷预测模型迭代训练过程中存在误差积累的问题,提出结合叠式双向门控循环单元(SBiGRU)、完整自适应噪声集成经验模态分解(CEEMDAN)和误差修正的组合预测模型. 建立SBiGRU模型学习在气温、日期类型影响下负荷序列的时序特征,误差特征体现在SBiGRU模型预测产生的误差序列中;使用CEEMDAN算法将误差序列分解为数个本征模态函数(IMF)分量与趋势分量,对每项分量再次建立SBiGRU模型进行学习与预测,并对各分量的预测值进行序列重构,得到误差的预测结果;对预测结果进行求和以修正误差. 模型评估结果表明,组合模型的预测准确精度为98.86%,与SBiGRU、BiRNN、支持向量回归等方法相比,该模型具有更好的精度.  相似文献   

7.
采用经验模态分解和滚动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方法对风电功率时间序列进行短期预测。通过经验模态分解将信号分解成有限个固有模态函数(IMF)之和,利用多个神经网络对各IMF进行预测,同时采用滚动学习的方法修改权值和阈值,最后重构得到完整的预测结果。通过对内蒙古赛罕坝风电场的发电功率进行仿真预测,证实了该模型的有效性,与persistence模型相比较,平均绝对误差从12.55%降低到10.20%。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有效地提取电力负荷数据中的潜藏特征与隐藏信息,提高电力负荷预测精度,针对负荷具有较强非线性、非平稳性和时序性特点,提出一种基于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和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相似文献   

9.
首先,采用先行后列的方法对归一化虹膜图像进行经验模态分解,得到不同尺度的固有模态分量;找出有利于识别的分量,将其进行二值化处理生成特征图像;然后对特征图像进行水平和垂直移位匹配,得到海明(Hamming)距离匹配向量,计算匹配向量的改进标准差,以此标准差进行虹膜识别。最后分别对CASIA1、CASIA2、CASIA3-interval、MMU1库进行了识别,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提取图像的二值特征,具有速度快、识别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提出了采用EEMD与动态神经网络络相结合的混合模型进行电力系统短期负荷预测的方法.首先运用EEMD将非平稳的负荷序列分解,然后根据分解后各分量的特点构造不同的动态神经网络对各分量分别进行预测,最后对各分量预测结果采用BP网络进行重构得到最终预测结果.仿真结果表明基于该方法的电力系统短期负荷预测具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11.
基于电力系统中长期负荷预测的特点,针对常规灰色预测模型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数据平滑处理,以及线性回归残差修正的改进灰色预测方法。对某地区算例比较和分析表明,本方法可明显提高中长期负荷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2.
为了应对电动汽车大规模并网后对地区电网负荷模式和可靠运行带来的影响,本文以某电动汽车充电站的相关数据为依据,分析研究了电动汽车充电站的负荷特性以及影响负荷变化的主要因素,构建了基于RBF-NN的电动汽车充电站短期负荷预测模型,同时通过仿真算例验证并与BP-NN预测模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基于RBF-NN的短期负荷预测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精度,适用于电动汽车充电站的短期负荷预测。该研究为下一步工程实践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根据武汉地区近10 a电力负荷使用情况对武汉供电公司电力负荷预测进行研究,以此为经济调度及负荷管理提供依据.选用基于GM(1,1)模型和一元线性回归法的组合负荷预测模型.对武汉地区每月最大负荷进行预测;算例证明组合预测模型有效提高了电力系统负荷预测能力,且证明了该组合电力预测模型对发电量预测同样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电力负荷预测是电力系统安全经济运行的重要保障,其关键是预测方法及预测精度等问题。考虑到电力负荷受到长期趋势、季节变化、周期变动及不规则变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运用时间序列分解方法,建立电力负荷预测的乘积模型,并通过全社会用电量进行预测与检验,结果表明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针对短期电力负荷预测的特点,提出了更适合负荷预测模型,对传统灰色预测模型的局限性进行了改进。采用三点平滑处理削弱了个别不理想数据对整个数据序列的影响,对GM(1,1)模型进行了残值修正,建立了针对后验差检验不合格情况下的新的GM(1,1)模型。通过实证分析与相对误差的比较,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可大大提高预测的精度。  相似文献   

16.
目前的短期负荷预测大多采用组合预测方法,组合预测模型的优点是将多个电力系统负荷预测模型有机的结合起来,深入地研究了该方法的实现和应用原理,提出进一步放宽组合预测模型权重不等式约束的条件,并给出理论根据,应用评估系统理论确定了各个时间点的组合预测模型的权值取值.  相似文献   

17.
在中长期负荷预测中,由于电力负荷具有突变性,常规GM(1,1)模型不能及时反映负荷的突然变化,对于发生转折的数据预测精度不高,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通过对负荷原始数据序列的预处理及优化,利用等维新息递推GM(1,1)模型进行预测,保证了预测能够较为充分地利用新信息,并加入了残差模型,通过实例分析表明,改进后的模型比常规GM(1,1)模型提高了预测的精度。  相似文献   

18.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短期负荷预测的方法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SVM)方法的参数性能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将Grid-search方法引入至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短期负荷预测算法中,以解决支持向量机方法的参数选择问题。该参数选择方法减少了参数选择的盲目性,提高了SVM的预测精度。通过在East-Slovakia Power Distribution Company提供的电网运行数据上验算,证明了该改进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提出了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Elman神经网络的电力系统短期负荷预测模型,采用具有动态递归性能的Elman神经网络,可增强负荷预测模型的联想和泛化推理能力,保证负荷预测的精度。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对Elman神经网络进行学习训练,可充分利用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全局寻优性能,克服常规学习算法易于陷入局部最优解、收敛速度慢、编程复杂等缺陷。通过对地区电网负荷系统的实例仿真证实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获得了较满意的预测精度,平均绝对误差和最大相对误差分别达到1.988%和4.673%。为该模型用于实际工程取得了有效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