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引言城市迅速发展带来了人口的大量聚集,污染、噪声、拥挤和城市的恶性膨胀,使城市生态环境遭到了巨大的破坏。生活在钢筋混凝土丛林里的城市居民厌倦了都市生活,渴望回归自然。北京郊区一些自然环境比较优美的地方,例如妙峰山镇的永定河沿岸,便成为人们旅游度假的热点。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旅游实践远远超前于旅游理论,使得旅游实践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对环境、生态、社会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损害了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基础,降低了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维护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旅游形式,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2.
滨水区域是一座城市的重要窗口,滨水景观是展示城市精神风貌、形成城市印象的主要构成要素。丘陵城市滨水区域具有空间上富于变化、视域上开阔多变等景观特征,是城市滨水区的极具独特表征之一.本文以花垣县花垣河南岸为例,初步探讨丘陵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  相似文献   

3.
慢行交通是实现交通领域绿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解决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末端衔接问题的根本途径。目前,我国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建设方兴未艾,关于慢行交通系统的发展建设、规划研究多从城市交通、通勤需求等层面进行探讨,缺乏多元视角的综合研究。海口绿色慢行休闲系统规划以"绿色交通"理论为导向,以"慢行交通与休闲旅游"为主线,在对现状交通和景观资源等因素进行评价分析的基础上,整合现有公共绿地、旅游景点和开放空间,通过绿道串联城市景观,构建优美的慢行交通环境;以旅游休闲为特色亮点,系统打造慢行旅游产品,对慢行交通系统进行融合性规划与设计。  相似文献   

4.
《规划师》2017,(9)
绿洲城市是我国西部沙漠地区的一颗"绿珠",滨河地区作为绿洲城市最宝贵的空间资源,是影响城市风貌和美化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是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景观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亦是城市规划设计关注的热点。伊犁河(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伊宁园段)湿岛旅游区景观规划设计以"中亚湿岛·西域明珠"为设计主题,通过整体空间结构划分指导各个功能分区的规划设计,并辅以生态、科学的绿化、驳岸等专项设计手法,力争将规划区打造成为一个集旅游观光、度假休闲、文化展示和生态保护于一体的国际化滨河旅游公园。  相似文献   

5.
6.
慢行系统是时下一种低碳、环保的出行方式。伴随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国相应出台了各类慢行系统的导则和措施,而对山地城市如何植入慢行系统却是提之甚少。通过对山地城市重庆的渝中半岛区域进行调研,分析其现状的缺点和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规划思路以及设计策略,旨在为我国山地城市慢行系统的建设与规划提供一些思路和线索。  相似文献   

7.
滨河新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以济南市滨河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峰  李松凯  徐小磊 《规划师》2012,28(4):52-57
随着"一城三区"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提出,长久以来作为城市蔓延地带的滨河新区,在城市空间格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滨河新区与主城区的关系正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从与城市功能的背向发展向功能融合与空间一体化转变。基于此,滨河新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以认识小清河、定位小清河和规划小清河为纲,突出"生态、文化、创新",以水或绿道为空间组织的核心元素,提出了提升价值、整合空间、保护生态、彰显文化的命题。同时,在分析滨河新区特征的基础上,以集聚与扩散的理论为支撑,在更广阔的空间层面,以更长的时空视角来思考小清河地区的发展定位和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8.
张丽 《中外建筑》2012,(7):112-114
文章以上海三林老街滨河城市公园为例,深入浅出地论述以滨河绿地为载体的城市带状景观空间的设计体会。通过在总体规划上,对城市滨河带状空间的现状及文脉研究,构建多维的景观结构,创造多样的景观视线通廊,在具体设计时,把握城市滨河带状空间各元素的处理,形成沿河旖旎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9.
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探讨——以上海市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慢行交通(Non-motorized Traffic)指的是步行或自行车等以人力为空间移动动力的交通,慢行交通系统在完善与提升城市空间功能,提高居民生活品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论文简要介绍了上海市中心城区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四部分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总结分析了城市慢行交通的特点与定位,提出了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技术路线与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11.
论述了慢行环境对慢行出行行为的影响,提出了通过建立离散选择模型来针对慢行环境的改善效果进行预评估的总体思路。首先提出了慢行路径环境信息的采集和处理方法,通过公共因子分析方法将慢行路径中众多可实际测量的慢行环境影响因素提炼合成为少量的基于路径环境的慢行公共因子,藉此建立2项Logit模型,并通过解析慢行公共因子与各慢行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对慢行环境改善带来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进行预评估,为慢行环境改善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最后以常州市南部新城为例,提出的方法进行了应用说明。  相似文献   

12.
人们在物质生活中得到极大程度满足的同时,开始向更深层次的精神世界追求。伴随着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在城市建设发展中越发加强对慢行交通系统的重视程度。慢行交通系统作为一种环保、绿色的出行方式,能够对城市污染问题起到缓解作用。通过对城市慢行交通规划研究进行详细分析,希望对城市优化发展中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曹诗怡  高莹 《中外建筑》2011,(11):78-79
慢行交通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可持续人居环境理念的重点研究领域。文章介绍了慢行交通的功能特点,并通过调研分析长沙城区慢行交通系统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反思长沙现行慢行交通的滞后性,提出了一系列基于可持续人居环境理念的慢行交通系统新措施。  相似文献   

14.
《门窗》2019,(12)
为迎接2018年省运会,提升城市河道水环境,对扬州市中心城区玉带河进行景观提升设计,为周边市民、游客提供亲水休闲、散步的场所。  相似文献   

15.
校园景观环境规划和设计是校园建设的一部分,它对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发挥显著作用。本文以福州英华中学景观设计为例,深入分析校园环境特色,阐述如何进行中学校园的景观设计,让景观设计在教育行业中发展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李玉堂  祝卿 《华中建筑》2011,29(1):72-74
该文以南阳社旗县赵河南岸城市设计为例,力图结合我国中小城镇的发展现状,在协调滨水空间开发的经济性、生态性与景观性三方面上提出一套设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基于存量型数据增强设计,提出了数据自适应城市设计的理念,倡导将后置式空间测度反馈与规划设计过程进行结合,将长周期的规划设计评估转换为短周期的空间反馈与空间干预,并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落实数据测度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精细化的“订制大数据”的反馈来实现设计方案和空间使用的可持续良性互动.对数据自适应城市设计的方法与实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首先,基于对城市设计方法沿革的剖析和大数据在城市设计中的各个层级和各个阶段的运用场景,提出了大数据在城市设计中的机会与挑战;其次,提出了数据自适应城市设计的四个核心内涵、三个阶段的基本流程、两类数据工具;最后以上海衡复历史街区慢行系统设计为例,从实践的角度详细介绍了数据自适应城市设计方案在存量更新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8.
随着黄浦江两岸滨水区从生产空间转 向生活空间,市民前往滨水区进行游憩活动的 意愿愈发强烈。为了助力黄浦江两岸新一轮更 新,研究以沿岸17个垂直河流的典型街道及其 两侧街区为样本,对慢行流量进行调研,基于 ArcGIS平台构建GWR模型,分析各因子在不 同时空下对滨水区慢行活力的影响。慢行活力 特征方面,在空间层面,慢行活力从城市腹地到 水滨逐渐减弱,但慢行活动的趋水特征依然明 显;在时间层面,工作日的通勤时段和休息日的 下午时段慢行活力较高,且夜间活力一直处于较 低水平。影响因子效用方面,介数中心性、慢行 基础设施、街区建设强度等呈现出较大的空间 异质性;而介数中心性、功能混合度等呈现出较 大的时间异质性。基于量化结果和经验预判的 差异,研究有针对性地从街道网络梳理、慢行空 间布局、相关功能配置、公共交通设置四个方面 提出滨水区的开发导向。  相似文献   

19.
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应对城市雨洪问题,可充分运用海绵城市理念对城市滨河绿道进行雨洪管控。该文首先分析了城市滨河绿道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承担的作用,总结了我国城市滨河绿道建设的不足,然后提出了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滨河绿道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模式,主张从源头控制、中途传输、末端调蓄三个阶段对城市滨河绿道进行集水、输水、汇水景观设计,实现从源头到末端的雨洪管控。并以内江市小青龙滨河绿道为例,探讨了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如何更好地构建城市滨河绿道,以期为城市滨河绿道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慢行系统在当今世界各地的城市建设中,对解决"城市病"中的步行系统缺失及不通畅、城市公共空间不串联等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慢行系统多作为景观专业的内容,被设置于绿地中,这种"单一"的慢行系统往往是公共绿地园路系统的"专门化",对城市整体的交通作用有限。在面对"复杂"的城市需求和环境时,需要通过专业合作、交通串联、功能集聚等手段来进行复合设计。文章以一座步行天桥为例,结合整体的慢行系统规划,阐述了在新城建设中复合设计的作用以及它生成的条件和基础。通过较复杂的形态设计、多元功能的复合和城市地标的引领,来化解新城建设中普遍存在的由于"速成"建设导致的"大"而"空"的城市格局。通过复合来创造多样性和趣味性,从而重新激活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