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出租车轨迹是蕴含着居民出行行为的地理时空大数据,从出租车轨迹数据中挖掘居民出行的热点区域和移动模式对于城市规划、交通管理等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现有热点区域挖掘方法在面对大规模轨迹数据时存在的伸缩性差、计算效率低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网格密度的GScan聚类算法。该算法首先将轨迹空间划分成网格单元,并设定网格单元的密度阈值;然后将轨迹点映射到网格单元,基于密度阈值提取热点网格单元;通过合并可达热点网格单元发现城市的热点区域。以重庆市出租车轨迹载客/卸客点进行实例分析,给出网格单元大小和密度阈值2个参数的设定方法,得到重庆市主城区居民出租车出行热点区域的时空分布,进而分析重庆市居民出行行为。  相似文献   

2.
从海量出租车GPS轨迹数据中挖掘和分析城市出租车乘客的出行特征,可以为城市交通管理者和出租车行业管理者在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城市交通流均衡与车辆调度等方面提供决策依据.基于Spark大数据处理分析平台,选择YARN作为资源管理调度系统,采用HDFS分布式存储系统,对出租车GPS轨迹数据进行挖掘.给出了基于Spark平台的出租车乘客出行特征的挖掘方法,包括出租车乘客出行距离分布、出租车使用时间分布及出租车出行需求.实验结果表明,基于Spark平台分析方法能够快速且准确的分析出出租车乘客出行特征.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课堂行为识别方法侧重于交互行为本身的辨识,而非群体发现.课堂环境下实现交互群体的准确定位与发现,是进行个体行为识别的基础,但存在由遮挡造成的行为数据缺失问题.使用骨骼数据表示人体行为及运动轨迹,具有不受光线和背景干扰、数据表达简单等优点.针对骨骼数据的多人交互群体发现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骨骼轨迹聚合模型的交互...  相似文献   

4.
基于聚类的出租车异常轨迹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算机工程》2017,(2):16-20
出租车全球定位系统数据中蕴含城市交通和移动对象行为的宏观信息,从中可以挖掘出有价值的异常轨迹模式。将位置和几何形状、行驶时间分别作为出租车轨迹的空间与时间特征,根据特征偏离情况划分时间、空间和时空异常轨迹。从轨迹数据中提取相同起终点的轨迹集,将轨迹划分成轨迹片段,计算轨迹间的相似度并进行基于距离和密度的聚类,在空间特征上初步分离出频繁和稀疏轨迹,根据数据异常判定的kσ准则确定时间特征异常的分离阈值,对时间特征进行再次划分,最终实现出租车异常轨迹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从异常轨迹中挖掘出个性化路线、异常停留位置和交通路段,为智能交通、物流高效规划和执行等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5.
可视化技术通过图形表现数据的内在规律,并可利用交互的形式实现数据的层次化展示,其在分析交通数据、发现交通问题以及辅助决策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了更加清晰、直观地展示城市出租车GPS轨迹数据传递的信息,解决因其数据量庞大和时空信息复杂而带来的分析难题,提出一种集成聚集可视化、特征可视化对出租车GPS轨迹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的方法。首先,通过数据处理得到可用于可视化的特征数据,而后对乘客上下车点进行聚集可视化,并利用多视图协同交互的方法对轨迹数据进行了特征可视化;最后,根据可视化结果对城市出租车乘客出行特征时空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个交互式可视分析系统,并通过真实数据集案例验证了系统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城市居民出行的随机性和出租车行驶的机动性,对出租车轨迹数据进行载客热点区域的挖掘,得到城市居民出行规律。由于出租车轨迹数据密度分布不均匀,应用一般的聚类方法效果不佳,因此提出一种基于密度分区的聚类算法。该算法通过求取每个出租车上车点位置数据的局部密度,得到密度峰值点作为簇中心,实现对轨迹数据集基于密度的快速划分,得到不同密度的轨迹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聚类。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有效识别不同密度的出租车载客热点区域,提高聚类结果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7.
8.
针对出租车的异常轨迹检测问题,根据已有的出租车GPS数据,结合城市道路路口信息,提出了一种基于路口的异常轨迹检测算法(Intersection-Based Anomalous Trajectories Detection,IBATD)。该算法将GPS数据进行地图匹配,并将匹配后的GPS轨迹以路口的形式描述,再以多叉树的方式实现轨迹聚类。通过计算待测轨迹的轨迹概率,并与给定异常阈值进行比较,将轨迹分类为正常或异常。与经典的基于Hausdorff距离的谱聚类算法相比,多叉树轨迹聚类具有更准确的轨迹模型库、更快的运算速度以及实时检测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目前常见的轨迹聚类大多基于OPTICS、DBSCAN和K-means等算法,但这些聚类方法的时间复杂度随着轨迹数量的增加会大幅上升。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密度核心的轨迹聚类算法。通过引入密度核心的概念,设计轨迹密度计算函数以获取聚类簇的致密核心轨迹,同时利用出租车载客轨迹自身的方向和速度等属性提取轨迹特征点,减少轨迹数据量。在此基础上,根据聚类簇中致密核心轨迹与参与聚类轨迹的相似度距离判断轨迹的匹配程度,进而聚合相似轨迹,并将聚类结果储存在聚类节点中。实验结果表明,与TRACLUS和OPTICS聚类算法相比,该算法能够得到更准确的聚类效果,并且时间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10.
11.
面对城市出租车高空载率和乘客打车难问题,本文针对出租车司机端和乘客端分别进行载客热点和打车热点的分析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DBSCAN算法的数据处理模型.利用这个模型对北京市182辆出租车的GPS轨迹数据进行处理,提高了数据精度;对于不同的受众,采用K-means算法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得到相关热点.实验表明,划分目标用户进行各热点的推荐不仅可以有效地为出租车司机提供高概率的载客热点,乘客打车难问题也有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2.
针对商业选址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城市出租车GPS轨迹和POI数据的商业选址推荐算法。首先,对城市出租车GPS轨迹和POI数据进行预处理及地图匹配,然后将城区进行交通小区划分,用OD矩阵分析交通小区之间的交通流量特征,并结合交通小区内POI的分布特征和语义属性,构建基于OD矩阵和对应小区POI数据相结合的商业地址推荐模型。最后,应用兰州市出租车GPS轨迹与POI数据验证了推荐算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并将推荐结果在交通小区尺度上进行可视化呈现。实验结果表明,该推荐算法不仅能够推荐合理的商业选址,为商业选址决策提供快速有效的可视化定量分析方法,同时能够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3.
出租车GPS装备的普及使用产生了大量轨迹数据。出租车异常轨迹的检测和分析,可为惩罚具有欺诈行为的出租车司机提供有益支撑。针对出租车稀疏轨迹,基于轨迹相对相似度检测异常轨迹,由于其具有不对称性,类似于DBSCAN的传统密度聚类方法无法适应此种情况,本文提出基于密度RDBSCAN算法用于出租车异常轨迹聚类检测。对于聚类得出的候选异常轨迹,结合轨迹密度异常值和轨迹长度异常值的概念,利用证据理论综合前述2个因素来判别轨迹的异常程度,进而得到异常程度最高的TOP-N异常轨迹。使用旧金山真实的出租车数据,通过提取相同起点和终点(Origin-Destination, OD)的轨迹集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检测到异常轨迹,并成功给出异常程度最高的TOP-N异常轨迹。  相似文献   

14.
姜波 《软件工程师》2011,(12):57-60
本文发明了一种利用GPS轨迹进行导航的方法和装置。该装置包括:轨迹转弯判断单元,用于根据轨迹点的曲率判断改轨迹点的转弯方向;导航提示单元,用于把轨迹点的地点信息和转弯方向信息提供给用户。  相似文献   

15.
大数据技术在分析与挖掘交通大数据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了快速有效地对出租车的运营模式与载客策略进行分析,设计效益指数模型对出租车效益进行量化排序,以高效益出租车为研究对象,基于Spark大数据框架开发一个轨迹数据处理与可视化平台.首先,处理高效益出租车轨迹数据得到用于可视化的特征数据.而后进行可视化分析,包括:统计分析高效益出租车运营特性并实现交互式图表展示,采用蜂窝形格网与DBSCAN算法对不同时段高效益出租车载客点进行热点可视化,实现基于缓冲区的交互式轨迹查询并提取出轨迹相关因子.最后,利用成都市出租车GPS轨迹数据验证了所提平台的有效性及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出租车换道行为的统计特性对研究经济、心理等人类动力学有重要的意义.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基于西安市出租车GPS轨迹数据对出租车司机的换道行为进行了定量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出租车GPS轨迹数据的出租车司机换道行为识别模型,利用大数据平台对出租车司机换道次数按不同时段进行了定量统计,对出租车司机换道次数、出租车平均行驶速度和出租车司机的收入之间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出租车频繁换道行为对司机收益呈现负相关影响,进一步说明出租车司机驾驶习惯和和心理对整个出租车运营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决游客选取旅游景点以及最短旅行线路时的困惑,将智能导游引入到旅游规划中,在地图软件的基础上插入厦门的旅游景点数据进行二次开发。首先以层次聚类算法分解出游客喜好的景点集合类簇,再以改进的密度法在不同地区有针对性地以不同的搜索半径搜索附近满足要求的景点,为游客提供一个最优的旅游规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