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校企深度融合是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的基本路径,服装院校的人才培养具有明显的应用特色,但在转型试点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价值取向、利益机制、沟通机制等方面的障碍。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惠州学院旭日广东服装学院在校企协同,培养服装应用型人才方面的实践经验,从实施校企紧密合作的人才培养方案、拓宽协同育人渠道、构建广域型校企合作平台、校企合作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等方面,提出校企深度融合培养服装应用型人才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地方高校专业中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内涵是打破壁垒,激活闲置资源,通过挖掘多种教育资源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优势,协同创新,建立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培养新型工程技术人才。以宁波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为例,通过与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用人单位开展"多维育人、深度融合"的协作形式,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推动育人模式的改革,实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其中协同育人教学资源共享方案及具体措施,可为其他院校开展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长三角地区的地方高校"因地而设、受地支持、为地服务",应主动对接区域经济新常态。分析长三角区域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及其对机械类人才的新需求,阐述了地方高校机械类人才培养对接长三角经济新常态的现实意义。提出了地方高校机械类人才培养对接长三角区域经济新常态的目标取向:基于长三角经济新常态对机械类人才的新需求,构建新常态下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高等教育机械类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地方高校机械类人才培养主动适应、支撑协同长三角区域经济新常态的有效机制。从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培养路径优化、课程体系重构、教学范式变革、质量评价与持续改进等方面探究地方高校机械类人才培养对接长三角经济新常态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教育质量文化建设是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实施人才培养的关键.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加强教育质量文化建设不但有利于培养更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人才、完善地方本科高校教育体系,而且有利于加快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当前,面对校企共同培养实施不畅、教师队伍建设尚需加强、教育质量评价存在不足、缺乏全方位全过程参与等问题,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要大力...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开始试行现代学徒制。通过分析现代学徒制的内涵和特点,针对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结合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实际,基于双向思维,探索构建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提出要构建企业与学校双主体协同育人机制,确定学生的"学生学徒"双身份、构建校企融合课程体系、建设双导师师资队伍、校企共建考评体系等,助力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6.
针对当前基于行业标准的高职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行业企业参与产学研的动力不足、缺乏专业教师和企业骨干的协同合作机制、科学评价人才培养质量有待完善等核心问题,本文提出了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长效运行的策略:以教学方法为突破口推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创新,以高职院校联合行业企业开发科技项目为支撑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7.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是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在"双高"的背景下,高职院校需要借助产教融合的方式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改革与创新,航海技术作为我校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应适应地方经济产业升级的需要,打造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示范区",拓展现代航运供应链上人才持续发展渠道,为加快建设现代航运产业体系、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8.
协同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能激发社会创造活力。资源共享可以互通有无,实现协同创新和共赢发展。本文以高校与社会为例,以资源的稀缺性为假设前提,以实现协同创新为目标,分析了资源协同共享的内涵、现状及主要存在问题;然后,从共享主体、内容、渠道与运行机制等方面,探索构建资源协同共享合作机制;最后,提出了促进资源共享合作的战略对策,以促进利益各方的"融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9.
校企共建实验室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校企共建实验室实现高校和企业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是实验室建设发展重要方向.结合实验室工作经验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和实践.总结了开展校企互动,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思路.提出了在完善管理体制的基础上,打破传统模式、更新教育理念、改革实验内容、跟踪专业热点、加强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等创新理念.在教学方法上倡导建立网上实验预习系统,纳入成绩考核机制.以上措施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上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高职旅游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开放复杂的大系统。政府、学校和企业作为其中最为重要的三个子系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虽然各不相同,但都不可或缺。运用协同理论的观点,在高职旅游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加强地方政府、学校和企业的沟通与协调,构建政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有助于整合地方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实现育人效果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1.
跨境电商快速发展为高职商贸类专业(群)发展带来新机遇,提出新要求。为摆脱人才培养困境,沙洲职业工学院依托国际经济与贸易省级重点专业(群),创建校企深度融合的跨境电商企业学院新平台,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双元主体、进阶分流"人才培养模式,推进项目导向实战化教学。通过高职院校、企业与学生的三边协调活动,让学生流向适合其个性发展需要的分流渠道,也有利于企业摆脱"用人、留人"困境。  相似文献   

12.
地方工科院校毕业生在就业能力方面存在观念定位偏差、就业期望过高、择业能力较弱、职业适应期过长、创新能力不足等方面的问题。需要通过校企合作提升地方工科院校毕业生的职业规划能力、职业适应能力、专业技术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并逐步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帮助地方工科院校学生提升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3.
以校企合作共同体为平台,创新"校企一体,协同创新"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与深度合作企业共同探索"系企双主体"育人模式,实施定向培养,强化与各类企业的合作,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系企双主体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S.M.A.R.T"教学组织模式,推行"工程实践不断线"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第三方参与的人才评价机制,从而构建"系企双主体、定向订单"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行为规范、能从事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岗位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14.
针对目前移动互联网人才需求紧缺的问题,对“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移动互联网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进行研究。立足现状,分析当前移动互联网产业人才相关政策,从专业共建机制、教师培养聘用与评价机制、质量评价体系、教学管理沟通机制等四个领域构建移动互联网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从特长生培养工作室、移动互联网创新平台、创业导师制三个方面完善创业教育体系,以期能够对“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移动互联网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5.
搭建校企之间、校际之间相互沟通、密切合作的平台,拓展与国际融合的渠道,整合教育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6.
校企协同创新的动力理论主要涉及利益协同、战略协同、资源协同3个层面。在校企双方需求互补、行为协调的条件下,企业的协同创新动力来源于市场需求与竞争、人力资本、技术创新与转化3个方面,高校的协同创新动力来源于创新环境、资金支持、内部发展3个方面。对校企协同创新中心动力的维护和保障,需要从加强政府的规划与引导、创造良好的科研创新环境、完善内部激励制度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7.
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和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课程建设已成为影响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因素。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课程资源。通过分析应用型高校课程资源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创新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机制,构建课程资源共享平台,提高课程资源使用效率,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8.
校企合作育人是当代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主流,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途径.协同创新理论的提出与平台的构建,为高职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提供了理论平台、实践场景,同时也推动了高职校企紧密合作,深化了校企合作内涵,创新了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9.
协同创新是高校新时期重要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战略,积极推进协同创新是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作为首批跻身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的地方高校,宁波工程学院注重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要,结合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优势与特色,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协同创新,深化学科交叉融合和教学体系改革,构建"产、学、研、用"四位一体的电子信息类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符合行业需求、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20.
研究如何在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高校创新主体的作用,认为通过组织管理体系、人事管理制度、科研组织模式、人才培养模式4个方面的改革,可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地方高校更加明确定位、服务所需、在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