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了乡村住宅空间的分化动因、分化机理和发展趋势,发现:乡村社会分层和农户居住需求的复杂化使乡村住宅空间系统中各功能空间的性质和边界越来越清晰。住宅空间作为乡村区域空间的最小单元,其分化后的多种空间类型会影响整个乡村的空间形态。因此,基于不同空间结构要素与农户类型相匹配产生的住宅空间模式,针对乡村社区的城镇化特点,将乡村的居住点空间和社区空间进行重构,并提出若干乡村住宅的建设思路,为乡村住宅规划和社区规划的内涵式、服务式发展提出初步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城市小微公共空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和弥补了大型城市公共空间的分布局限,对于服务社区、街区有明显优势。内厝澳片区作为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的一部分,需要不同类型的小微公共空间满足游客和居民的需求。该文以鼓浪屿内厝澳片区为例,通过空间特征、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形态类型解析、使用特征与评价对内厝澳小微公共空间解析;针对其小微公共空间现实困境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以期为历史国际社区保护、社区小微公共空间品质提升提供借鉴与思路。  相似文献   

3.
路郑冉  戴锏  孙伟斌 《华中建筑》2014,(11):171-173
社区是城市最重要的组成元素之一,该文将从社区规划的一个方向——社区空间形态营造方向入手,对社区空间及社区核心区的营造进行初步分析和研究。该文首先对城市社区空间营造提出相应的原则,并且在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单核心型社区、双核心型社区、多核心型社区以及轴核心型社区四种城市社区空间形态类型,最后提出社区核心空间营造的要点。该文的分析与研究都是为了给社区规划中的社区的空间形态营造工作提供可参考的依据。希望借此文章为今后社区规划以及社区建设的研究一些积累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针对常态化防控视角下单位大院中社区聚集性空间难以定位而亟待优化的现象,引入实地调研与空间句法评析相结合的手段,清晰地量化揭示社区聚集性空间的属性与特征,发现社区聚集性空间并非完全依照开放场所或功能节点的设置产生,而是由适宜的空间形态引导居民进行自发聚集,另外社区聚集性空间也是常态化防控视角下潜在病毒传播的主要场所之一,对其定位与优化能够有效优化社区防疫韧性。研究通过空间句法参数与实际活动情况的曲线拟合,深入而可度量地评估了社区聚集性空间的属性特征,并基于常态化防控视角下的防疫与栖居需要,提出有效定位并改进社区聚集性空间的适用性思路。  相似文献   

5.
郝孟奇  张云 《重庆建筑》2021,20(8):10-13
我国各民族村落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受不同因素影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村落空间形态,这些形态又反作用于村落的发展.该文基于空间句法理论,以云南省怒江州福贡县的怒族村落老姆登村为研究对象,建立空间句法模型,并通过分析深度、整合度、可理解度等参数,得出村落物质空间形态特点.针对村内物质空间存在的问题,该文结合非物质要素提出三点优化策略,为今后老姆登村与相似类型村落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旧城社区街巷公共空间作为居民社交互动与休憩娱乐等的重要场所,是城市人居生活环境的基本组成部分。当前,在存量规划和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求下,众多旧城街巷公共空间亟待精准识别评估与更新优化。选取成都市锦江区盐道街社区街巷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应用空间句法理论,针对其物理环境条件和人群活动特征进行调研,分析并揭示了空间场所存在的活力错位、体系失序和场景杂糅的典型问题。进而对应提出了提升空间节点,促进空间活力归位;梳理空间特质,打造空间体系序列;引导空间分流,满足空间场景需求的优化对策。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思路,供研讨。  相似文献   

7.
刘鑫 《城市建筑》2023,(1):40-43
中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发展的井喷期,成都市老年人口比例显著超出全国平均水平。社区养老设施是为了满足老年人在地安养需求,而城区用地紧张,设施户外空间面积小且未得到充分利用。为探究老年人在社区养老设施户外空间的环境需求与行为模式,本文从使用者需求出发,通过对成都社区养老设施的实地调研,分析老年人户外活动类型,并对户外空间进行现状研究,提出了各类型空间在实际使用中的问题,从平面再优化、利用可拆卸装置、人为引导等方面提出优化设计策略,使户外空间满足老年人聚集、停留、交往、徘徊等活动需求。  相似文献   

8.
宋丽美  徐峰  袁正 《新建筑》2022,(3):122-127
乡村产业转型带动的就地城镇化成为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然而,在产业转型过程中,“空间低效”“空间风貌”和“风貌破坏”问题明显。本研究以湖南地区典型城郊融合型乡村社区为对象,重点调查不同产业转型模式下的乡村社区尺度的空间形态变化特征与潜在问题。通过调研获取了乡村社区居住主体、经营主体、游客等不同人群的空间需求,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湖南城郊融合型乡村转型发展背景下社区生活空间的适宜性营建策略。研究成果为我国中部地区不同类型乡村社区空间营建提供了实用性建议与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9.
从社区日常活动视角,以文昌里小区为例,对社区居民需求情况和因日常活动产生的非正规空间进行分类总结,通过实地研究总结了社区非正式空间的基本特征、居民的基本情况和活动需求,利用空间句法分析空间的可达性,探讨非正规空间形成的因素及其布局的特征,并对秦皇岛文昌里小区提出空间更新优化建议,对社区整体进行更新改造.  相似文献   

10.
在城市建设从增量扩张到存量优化的背景下,对老旧社区的改造与提升成为重要议题.城市老旧社区在城市更新中为适应居住需求变化出现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自主性改造,在公共环境、道路关系、街巷空间、建筑形态等方面呈现复杂的再组织行为.以福州市鼓楼区后营后巷为例,对老旧社区空间特征演变及其成因进行调查与分析,为福州老旧社区的治理增加前期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向快节奏、机动化发展,体力 活动缺乏引发的慢性病对公共健康造成巨大威 胁。科学选择运动类型和运动量是改善慢性病 的重要途径,绿色空间和体育空间是城市中重 要的体力活动空间,其供需关系直接影响着体力 活动水平。基于“慢性病—体力活动—空间供 需均衡”的内在逻辑,以杭州市拱墅区为例,本 研究量化评估了两类体力活动空间的供需特征 及差异,并针对特定群体需求偏好,探究不同空 间类型供给与老年人、青少年需求的格局特征。 研究表明:第一,体力活动空间的供需分布不均 衡,总体呈现“南北高,东西低”的态势;第二, 绿色空间和体育空间供需均衡度较高的社区分 别聚集在北部和南部,存在明显的空间极化;第 三,体力活动空间供需均衡并不代表空间类型 供给和群体偏好相互匹配,部分高均衡度的社区也难以满足老年人绿色锻炼或青少年中高强度的活动需求。建议从人与空间精细化匹配、绿色 空间运动化、绿体空间耦合、完善空间共享模式等方面进行空间优化,为城市规划的公共健康促 进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华中建筑》2021,39(9)
该文结合南京市城市更新的目标,以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活力为切入点,采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从基础设施、交通出行、环境与卫生、活动参与、管理与服务五个方面构建出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活力评价体系。并以南京主城区3个老旧社区为例,对其公共空间活力进行定量评价和比较,进而提出活力营造策略。在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活力营造过程中,应注重需求导向的小微空间利用、问题导向的交通组织优化和发展导向的社区居民自治。上述研究结论可为南京市老旧社区的有机更新提供理论参考与指导策略。  相似文献   

13.
城中村作为城市化与乡村斗争的产物,存在脏乱差环境的同时,也为城市外来人口提供了栖身之所,全面拆除的方式已不符合当下城市存量式更新的大方向。文章借助空间句法技术,结合实地调研,对北京海淀水磨社区这一城中村中公共空间的更新优化进行研究。运用Depthmap软件,建立轴线拓扑模型,分析城中村公共空间的线段整合度和可理解度。提出打开临城市界面,增强社区开放性;梳理内部路网,提升空间可理解度;合理布置节点空间,激发社区活力三个策略,优化城中村公共空间网络。  相似文献   

14.
丘陵城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形成了差异化的社区生活圈地理区位模式,进而影响居住用地空间形态建构。本文以具有典型丘陵地貌特征的大连市为实证研究对象,以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为空间研究基本单元,通过内部地貌特征、近邻环境条件共同作用,归纳不同社区生活圈地理区位模式,分析居住用地空间演变过程与空间形态特征,并提出居住用地发展策略。研究表明,社区生活圈地理区位模式分为山谷式、边坡式、山麓式、城鞍式、近港式;不同地理区位模式的居住用地在空间演变过程与形态特征方面构成着对应关系,以此提出生态补偿与查漏补缺、地域要素向城市渗透、因势附形与虚实结合、整合预控与高效供给并置的适地性居住用地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5.
伴随新农村建设,我国的乡村社区规划进入迅速发展时期。目前的研究和实践较为关注社区中的生产与生活空间的关系,但对于社区这一微观尺度中的生态空间规划和优化方法的讨论较少。文章以乡村社区中的生态空间为对象,结合相关规划经验,对面向乡村社区尺度的生态空间构成进行划分并确定总体优化方向;在此基础上,从滨水区域、农田区域、后山区域、村落区域4个具体空间类型出发,兼顾自然生态保护与人文生态营造的双重视角,梳理相关空间的生态优化方针及策略,为丰富乡村社区规划工作的思路和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老旧社区微更新已成为城市更新关注的重点,社区步行空间作为步行需求的空间载体,其交通功能、景观风貌和文化氛围对社区居民的步行行为均产生影响。因此,文章基于老旧社区步行空间微更新,从空间维度出发,对老旧社区步行空间的微空间构成、微空间属性进行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着眼于社区现有的问题,识别老旧社区步行"负"空间,并通过在微范围内进行微更新的策略,构建了3大层级、6大需求、11类负空间、10大更新策略的老旧社区步行空间微更新体系,转负空间为正空间,以此达到提升社区活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张妍  薛雷 《建筑与文化》2020,(7):205-206
文章对昆山市中心城区老城区内致塘河—南北后街沿线14个老旧社区交往空间的文化及物质空间环境进行调查,运用问卷调查及因子分析法,结合社区居民行为需求,提炼出老旧社区交往空间中与居民行为体验相关性较强的3个影响因素:活动空间质量、感受因素、活动空间功能性,并以此为重点,提出老旧社区交往空间环境品质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18.
在城镇化的浪潮中,由于城市文化冲击和村民自发的对城市文明的向往,很多乡村社区的文化景观特征普遍简单化和淡化,村庄功能布局、空间形态与建筑风格有逐渐趋同化、小区化甚至城市化的趋势.因此,亟需对乡村社区空间形态和建设发展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充分挖掘、保护和发扬乡村社区传统功能空间形态特征和自然空间景观特征,采用适宜的建设模式和优化手段,避免千百年来生态环境与人文历史积淀成果的消失.  相似文献   

19.
基于空间句法Depthmap软件的计算,以哈尔滨市道外区为例,结合精确的量化数值及实地调研,研究出道外区空间形态的演变过程和影响的因素,同时分析其中的物质构成规律。利用各个空间单元之中系统表现的特点,得出整个区域的空间性质,分析出特殊单元的特点,力求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并针对整体、局部街区、街巷节点的空间形态发展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尝试为历史旧区的空间优化提供新的方法和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家庭需求。然而,现阶段社会机构养老设施严重不足,供需矛盾突出,社区养老已成为我国现实可行的养老模式之一。在已建成的社区,大部分缺乏养老设施,或养老设施无法满足现实养老需要。该文通过对漳州市区既有社区的实际调研,分析和总结这些典型社区养老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利用现有社区空间资源结合老年人的需求提出了相应的改造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