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高校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严重制约着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具体表现为工程硕士培养目标与卓越工程师定位的矛盾;工与学的矛盾;学校统一管理与企业参与不足的矛盾;高校导师与企业导师优势整合不够的矛盾。为此,需要对高校工程硕士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明确工程硕士培养目标,加强对工程硕士工程创新能力的培育,形成高校与企业一体化的工程硕士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2.
针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面临的问题,开展了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依托浙江省山体地质灾害防治协同创新中心,将协同创新中心的各类资源优势、学科优势及科研优势转化为研究生培养优势,构建了多主体协同、产学研融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并建立了校校(所)协同培养机制、校企协同培养机制与国际协同培养机制。以专业基础牢、实践能力强、兼顾国际视野为培养理念,制定了相应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实践证明通过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及国际学术组织等多主体协同与产学研融合培养,促进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就业竞争力及国际化视野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0,(5)
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对我国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存在协同育人主体各方利益融合难、高校自身吸引力不强、专业课程开发与产业需求融合不高和企业参与协同育人动力不足等现实藩篱。区块链技术推广应用是产教深度融合的新契机,也是协调产业融合的新载体。产教深度融合协同育人路径,在于用区块链技术搭建产教深度融合协同育人利益共同体,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提高高校自身吸引力,加大专业技术性课程开发力度,增强企业参与产教深度融合协同育人动力。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34)
针对当前新技术层出不穷、快速迭代的产业实际,指出目前地方应用型高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从产业实际需求、校企协同、校企共建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等几个方面研究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校企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形成了以信息产业及教育政策、本地区信息产业实际、和高校专业建设为三个支点,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最终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现已取得良好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17)
目前随着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其质量与产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日益突出,因此根据产业需求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课程设计、导师制度、工程实践、学位授予等方面的现状及问题经行探讨,并提出经济区域联合培养的理念,对其培养模式的改革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培养行业专业创新人才推动城市产业发展是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文章基于知识溢出理论,在对地方应用型高校行业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现状进行调研、整理和分析后,构建了地方应用型高校行业人才创新能力与城市产业发展的知识溢出效应关联模型,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知识溢出、地方应用型高校行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对于推动城市产业发展的路径和效应,为地方应用型高校行业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同济大学自1998年9月培养第一届工程硕士以来,秉承“服务国家战略、对接产业行业、引领未来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经过20年的实践,非全日制土木施工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日渐成熟,通过研究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特点、直面培养过程中的难点与问题,开展一系列针对性的创新与探索实践,充分发挥同济大学文化辐射作用和土木工程优秀传统的激励作用,构建“服务需求、精准对接、协同育人、校企双赢”的长效培养机制,取得良好的实施效果和社会效益,为国家建设行业培养了大批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6)
随着知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和企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构建"双主体"产业学院成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全方位融合的重要载体。理想模式的"双主体"产业学院具有"三园合一"的办学模式和校企"双主体"的运行机制,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推进"双主体"产业学院建设工作中要做到:明确建设内涵与规范,树立标准基线;完善协同发展机制,构筑保障底线;搭建强有力的桥接组织,延伸发展长线;建立产出导向的评价体系,严把质量红线。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5,(22)
近年来,中国的产业发展由注重规模和总量的"中国制造"向注重质量和创新的"中国创造"转变,文化创意产业因此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也对创意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引入协同机制,提升高校的协同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建筑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企业对BIM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校传统的BIM人才培养模式面临挑战。分析高校BIM人才培养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凝练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融合课程体系—不断提升协同能力”的实现路径,为国内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