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5)
在多项政策支持下,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实践中大放光彩。但是近年来的实践表明,我国西部地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仍不甚完善,无法实现协同创新。到底什么原因阻碍西部地区产学研协同创新呢?为了探究其原因,本文以详实数据和相关案例为支撑,分析我国西部地区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现时困境,探究影响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及持续性的因素,并从政府、高校、企业等方面提出了维持产学研协同创新持续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8,(6)
协同创新作为我国创新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对于推动知识进步、科技成果运用具有重要意义。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一种资源、技术、知识共享的合作形式,有利于推动知识进步、技术研发和成果运用。但是,由于产学研协同主体成分复杂,且各主体之间的发展目标和理念有所差异,因而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知识产权利益分配方面存在分歧,为此,需要进一步明晰合作主体的知识产权共享规制,为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知识产权共享目标的实现提供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8,(5)
积极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有效途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效率与激励政策,关系着科技成果能否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能否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步伐。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完善管理机制,合理实施激励措施,有利于提高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管理效率,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6,(7)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驱动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产学研协同创新在新的政策背景下,需加强政府对体制的引导作用,要从过去对合作主体层面及价值产出的关注转变到对生态圈协同模式的培养,从而实现产学研合作从1+1到1x1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6)
纵观世界各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发展历史与当今趋势,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世界各国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共同作用的产物,是科学知识生产方式变革推动、市场需求牵引、经济利益及自我发展驱动等力量交互作用,相互博弈,共同影响的结果。我们唯有对此有清醒的认识,才能自觉摒弃制约协同创新的落后观念,自觉增强协同创新的危机感紧迫感,以积极的态度和行动切实推动我国协同创新的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11)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以政府为主导,联合企业、高校或科研院所进行项目攻关,这个层次上的协同主要是指扮演不同角色的社会参与者的协同,其本质上是合作各方知识的跨场域和组织边界转移的过程。然而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目前还存在着资源劣势、政策不健全、资金不足等诸多阻碍发展的问题,因此要通过强化政府引导机制、深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体制改革、调整企业策略等方式,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6)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实现多方资源整合,提高经济实力最为常见的一种方式。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整体呈现欠发展状态,而且各个地区产学研创新持续性能力呈现不均衡态势。本文选择我国产学研创新持续性能力较为薄弱的西部地区,结合西部地区的研究现状,并引入产学研协同创新典型案例,具体分析西部地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实现路径,以期对西部地区产学研协同创新持续性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12)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是国家科技创新投入的重要形式,并且越来越多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成果由产学研协同创新产生。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专利成果实施转化状况调查显示,产学研协同创新有利于促进科技计划项目专利成果的许可、转让、产业化实施等,因此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执行中应该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提高企业参与程度,同时发挥中介机构在产学研合作中的纽带作用,提高中介机构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引导更多金融资本投资于科技成果的应用和产业化中。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6)
完善合理的后续利用管理体系、动态可控的后续利用推进机制、有效服务后续利用的外部环境、形成世博科技的人文推广效应是上海世博会作为重大科技示范工程取得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对高校产学研体系创新的启示是:确立高校的系统化的产学研理念、完善政府主导下的综合管理机制、营造良好的法制政策环境、发挥人才的创新优势。摘要: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7)
本文从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入手,梳理了我国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归纳了我国军民融合在政策制度、协同创新机制、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军民技术成果双向转移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政策法规体系、科技资源共享机制、科技成果双向转移转化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