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北港分流口河段是长江口河势演变最为复杂、最为动荡的河段,也是长江口河势演变的控制性河段,而该河段演变的重点又在于北港分流主通道的演变。依据该河段多年实测水下地形资料,对北港分流通道的历史和近期演变机理、趋势进行了探讨。分析认为,近期随着上下游河段一系列涉水工程的实施,明显抑制了历史上北港分流主通道"上提下移"的循环演变模式,但洪水以及扁担沙体的活动性,仍使北港分流主通道的稳定存在较大隐患。结合长江口综合整治规划,综合考虑河势、航道、水土资源利用等因素,进一步提出了稳定北港分流通道的治理设想。  相似文献   

2.
戴家洲河段为长江重点碍航浅滩河段,列入<长江干线航道发展规划>[1]重点治理对象和交通部<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重点建设项目前期工作计划>中.本文在研究该河段自然条件的基础上,主要分析研究该河段(巴河水道、戴家洲水道)演变特点、演变影响因素、演变趋势、碍航特性,为本河段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长江芜湖河段下段的近期河势演变,并对未来演变趋势进行了预估,侧重于河道的近期演变,以期为该河段的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长江上下三号河段的近期河势演变,并对未来演变趋势进行了预估,侧重于河道的近期演变,以期为该河段的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三峡工程蓄水运用以来,荆江局部河段河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影响了长江航运。在以往工作基础上,根据实测资料分析了荆江河段的历史演变、近期演变及三峡工程蓄水运用以来的河道冲刷和崩岸等概况。根据数学模型计算结果,预估了荆江河段的河道变化趋势,提出了荆江河段河势控制的初步方案,对沙市河弯、公安河段、石首河弯及监利河弯提出了阶段性的初步治理设想,可为荆江河势演变研究和工程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长江安徽省芜裕河段的历史和近期河势演变,并对未来演变趋势进行了预估,侧重于河道的近期演变,以期为该河段的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节点广泛存在于分汊河段,对汊道的影响至关重要,研究节点对汊道演变的影响,对指导河道治理具有重要意义。长江下游马当河段为典型的微弯分汊河型,先后有骨牌洲、棉外洲、瓜子号洲等将河段多级分汊,依次有小孤山、彭郎矶、马当嘴、马当矶等山体形成控制节点。建立了马当河段二维水沙数学模型,在验证的基础上,从水流及河床冲淤变化的角度,结合河床演变,探索各个汊道分流比调整后对上下游河段的影响,分析了节点在汊道演变中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小孤山-彭郎矶节点的控制,马当河段进口边界条件较为稳定,上游河势发生较大变化时,马当河段河势变化微小;经过马当矶-马当嘴节点的控制,棉外洲左右槽分流比变化为23.3%~58.1%时,对节点下游主流和河床冲淤的影响主要集中在2~2.5 km以内,影响范围有限。通过采用数学模型和河床演变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索汊道之间演变的相互影响,分析节点的控制作用,为河道治理提供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8.
马宇 《吉林水利》2014,(10):1-3
大辽河系指浑河、太子河两河汇流点三岔河起,至河口止的一段河流。该河段水深较大,且受感潮影响,水流形态较为复杂。本文以大辽河岗皮岭险工段为例,分析该河段水力特性及河床演变特点,在此基础上对大辽河险工成险原因及防护型式进行探讨,为今后类似河段工程治理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9.
严恒恒 《陕西水利》2023,(12):162-164
结合流域实际情况,对河道演变和河床稳定性进行分析。治理河段的河势总体上是稳定的,不会发生大的河槽变迁,凸岸淤积,凹岸冲刷。治理段河床纵向稳定系数均较大,说明河床纵向稳定较稳定,河道底坡可不做大的调整。治理河段河床为冲洪积砂卵砾石,现状河道主河槽宽度为88 m~320 m,结合金塔河现状河岸地形条件,最终选定本工程治理河宽为不小于88 m。  相似文献   

10.
马鞍山河段是长江下游典型的顺直分汊河段,河段内洲滩众多,消长频繁,是长江下游重点研究治理河段之一。基于历年实测资料,详细分析了马鞍山河段滩群演变特征及其联动效应,进而揭示了影响马鞍山河段演变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马鞍山河段内滩群以此消彼长的形式发生着局部格局的调整,随着江心洲左缘冲刷后退、心滩和下何家洲冲刷下移,牛屯河边滩淤积展宽、下延。上游河势调整以及来水来沙条件变化是马鞍山河段洲滩演变的外驱动力,河道宽而顺直的平面形态、滩群演变的互馈机制则是其内驱动力。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长江干流河道近期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主流、汉道变化、洲滩演变及岸线变化等方面分析安徽省长江干流河道的近期演变情况。在近几十年的护岸工程控导下,近期河势变化得到初步控制,沿江岸线变化相对稳定。洲滩由于未得到治理,其较大,主要表现为洲滩与江岸并接、江心洲冲淤、合并及切滩。1998年大洪水给长江河道演变带来了较强的影响,一些河段的河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于不利的河热演变,应当尽快提出治理措施,及时进行整治。  相似文献   

12.
山区河道演变及治理河道演变是指河道在自然情况下或受人工干扰时发生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水流与河床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山区,由于山区地形复杂,岩石风化严重,河流含沙量较大,因此,山区河道演变的根本原因是河道内输沙量不平衡。如上游来沙量与本河段的输沙能力不相适...  相似文献   

13.
如皋沙群河段位于长江下游澄通河段,其河道宽阔多汊,滩槽冲淤演变规律复杂,开展河道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对该河段治理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77~2018年实测资料对如皋沙群河段的冲淤、深泓、滩槽以及典型断面的近期变化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河道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如皋沙群河段近年来河床总体呈...  相似文献   

14.
由于采砂的影响,淮河干流蚌埠—香庙河段近期发生较为剧烈的河道变形,其中主槽变化大于滩地变化,主槽多表现为冲刷扩大;各河段滩地变化不同,部分河段滩地表现为微淤或冲淤平衡,部分河段滩地冲刷。而香庙至浮山河段与上述河段的差别较大,主要为自然演变,主槽和滩地的冲淤变化均不大,河道较稳定。实测资料分析表明淮河中游河道自然演变比较缓慢,人类活动对河道演变产生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长江监利河段近期河道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玉明  高志斌 《人民长江》2006,37(12):55-56
监利河段地处荆江尾部,受洞庭湖来水顶托和江湖关系变化影响均较大,水文泥沙条件变化和河床演变较为剧烈,对防洪航运、堤防护岸、港口码头、农田建设等都带来深刻影响,是长江流域规划重点整治河段之一.依据河段来水来沙及边界条件,分析了监利河段主泓线、深泓纵剖面、岸线、洲滩及汊道、冲淤等变化规律,总结了该河段的演变特征,预测了监利河段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16.
长江马鞍山河段河道演变及整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鞍山河段是长江中下游典型的顺直分汊河段,其演变过程较为复杂,整治难度较大。分析了该河段的河势特点及历史、近期演变情况,在此基础上结合该河段已实施的整治工程分析了工程的整治效果。并指出了目前马鞍山河段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整治措施及建群状丁坝来调整水流的整治思路。为马鞍山河段二期整治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张超  张宏  冯利海 《人民黄河》2003,25(11):7-8
针对洛阳河段河道治理和演变的情况以及近期河道出现的来水来沙条件发生较大变化、河槽冲刷明显加剧、河床冲刷对防洪工程的影响大、连地滩料场防护工程的修建对下游河势造成不利影响等因素,提出了洛阳河段近期治理的重点:①西霞院工程的泄水布置要充分考虑对下游河道的影响;②河道疏浚措施须尽快启动;③河道整治工程须进一步完善;④改善防汛交通条件,加强管护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18.
长江马鞍山河段主流摆动频繁,滩槽演变规律复杂,汊道分流比调整幅度较大,局部崩岸频发,影响防洪安全、河势稳定、航道尺度提升以及沿江涉水工程的正常运行,对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黄金水道建设造成影响,不利于长江大保护工作开展,有必要对该河段演变规律开展进一步研究。基于前人研究成果,采用实测资料归纳总结了该河段河道演变规律,分析了河道整治的重点问题。研究结果表明:马鞍山河段历史上经历了洲滩合并靠岸、汊道减少、河槽束窄、主支汊易位的变化过程;近期,该河段江心洲汊道一直维持左主右支格局,左汊经历了主流过渡段下移、上提、再下移、固化4个阶段;小黄洲汊道受上游江心洲左汊变化影响较大,呈明显的上下游滩槽联动变化态势。针对受水沙条件变化影响,目前该河段存在局部滩槽变动和汊道分流变化、航道难以满足新标准要求等主要问题,提出了稳定河势、改善航道、修复生态等治理思路,可为该河段后续综合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湖北荆南长江干堤加固工程中的崩岸治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湖北荆南长江干堤加固工程所在河段的河床演变特点和崩岸险工段现状的基础上, 对崩岸治理的原则、护岸工程型式和材料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也可供其他河段的崩岸治理参考。  相似文献   

20.
根据实测水文河道资料,分析了武汉河段的历史演变及近期演变,结合武汉河段的边界条件及河型,通过对隧址河段的演变分析以及隧址断面附近的一维数模计算,得出结论:20世纪50年代以来,武汉河段河势发生较大的变化,天兴洲南兴北衰,主支汊易位,但目前这种变化趋势已趋于缓和,处于相对稳定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