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宝泉 《现代电视技术》1994,(2):83-86,F0003
随着电子工业的发展,各厂商纷纷推出自动选曲装备来显示自己的特色。市场上带有自动选曲装置的立体声收录机日益增多。TC4011BP和TC965P集成电路以其独特的优点以代传统的继电器等机械延迟器件而被广泛应用。自动选曲装置谷称电脑选曲。它能根据使用者的要求快速走带,跳过不需听的磁带,自动选出所需要的曲子进行放音。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盒武磁带录音机自动选曲功能,国外已经用得非常普遍。目前仍在不断改进,不断发展,日趋完善,如随机选曲等。具有选曲功能的国产收录机业已问世。在日本,研制和应用较早的公司是夏普。虽然其它公司也三先后研制了自己的选曲电路,并确定了自己的简称,但夏普公司的影响还是  相似文献   

3.
最近笔者购买了一台松下RQ-SX72型随身听,这是一款松下最新版超薄型磁带随身听,它功能齐全,音质极佳,外观精美,性价比极高。它是一台高档的单放机,外形尺寸为:108.8×75.0×17.8(mm),含充电电池重为155g。单放机应有的功能它都有,如:单曲重放、空白跳跃、选曲、三种磁带自动识别和杜比降噪等。在音效上有“Normal、train、XBS”三种。它音质非常好,低音浑厚、高音清晰、解  相似文献   

4.
自己一直喜欢用随身听来听音乐。 近年来手边的CD日渐增加,那只用了许多年的Sony WM—FX39磁带随身听对此无能为力,就生起了换一只CD随身听的念头。最近经过多次对比试听,选择了Sony今年最新的一款型号:D—E405,价钱不过700来元。 我们平时总是把磁带随身听和CD随身听分别叫作“WALKMAN”和“DISCMAN”,以为它们就是这两种产品的英文名称,但是错了,它们可不是  相似文献   

5.
MD随身听体积迷你化的竞赛,在日本各大家电厂中如火如荼地进行着。Sony最新推出世界体积最小、重量最轻的可录式MD随身听MZ—R55,机身本体的厚度仅有1.89cm,重量仅为147g,可直接放在上衣口袋里。使用两只三号充电电池  相似文献   

6.
七十年代末,进口的高档收录机都带有自动选曲系统(APSS)、可编程序自动选曲装置(APLD)以及自动歌曲暂停系统(APPS)。盒式收录机中的 APSS、APLD、APPS 功能,是机芯中的机械结构与外电路设计所具有的电性能有机地结合而产生的。它为人们在选择磁带的节目、控制节目的程序、对节目的更多要求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使原来无法实现的功能转化为收录机自身的自动控制,扩展了录音机的使用功能,提高了录音机的使用效率。值得注意的是,在高档收录机中许多轻触按键的收录机均带有自动选曲功能。这是因为,在按键实现轻触的机构中,有部分零件是与自动选曲功能实现的机构零件共用的。  相似文献   

7.
普通随身听由于价格上的原因,质量总有所欠缺,特别是稳定性方面更是不尽人意,稍一晃动或震动音质就明显政变,有时声音还会产生停顿,严重影响使用。经笔者对随身听的一番分析之后,发现影响普通随身听稳定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电路板固定强度不够,防震措施不够。2.电池盒太大,电池晃动,供电不稳。3.磁带卡簧弹力不够,引起磁带振动。4.线路板上引(?)不合理,(?)太乱。笔者针对以上现象,对普通随身听进行了改良,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8.
索尼(Sony),一个简单的名字,背后是一段光辉的科技突破成就史。在日本,索尼第一个发明磁带录音机、晶体管收音机等视听产品;在世界上,它第一个发明晶体管电视机“特丽珑”(Trinitron)彩色显像管、随身听  相似文献   

9.
电脑电视录像三合一日本Epson公司新推出一款既能看电视又能录像的台式电脑,这款产品配置改写速度为2.4倍速、刻录速度为4倍速的DVD+RW/+R光驱以及附带MPEG-2 硬件实时编码器的电视调谐器,可以将电视节目和影视节目直接刻录在DVD光盘上, 并可在DVD光盘上直接进行各种相关的编辑操作。 日本Sony公司也推出一款PCV-W500型液晶电视电脑一体化新产品,采用17.5 英寸宽屏液晶显示器,强化了电视功能。当用户将该机功能调整到“电视收看”状态时,该产品能够自动调整到最适宜收看电视的亮度、 对比度和音量,还能够自动调整色彩效果到最佳…  相似文献   

10.
GF-666型立体声双盒收录机能连续放音2个小时,当一盒磁带放完时就自动转到另一盒磁带上。此外,自动节目寻找装置简化了编辑过程,很容易在磁带上寻找节目。该机还有 PLL、FM 立体声电路和全自动停止、自动电平控制功能。可使用金属磁带,磁带的抖晃率为  相似文献   

11.
《数码》2004,(11):92-93
说到随身听,相信大家一定会觉得很亲切。1797年,也就是笔者出生的这一年,索尼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磁带随身听TPS-L2。这台机器只能完成磁带放间功能,不能录音、不能收间,也不带内置的杨声器,通过立体声耳机欣赏音乐,在推出这款产品之前,曾经有人质疑过这样一台功能单一的产品是否具有销路,  相似文献   

12.
电子新闻     
<正> 清华同方推出系列CD随身听 北京清华同方公司与光盘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共同合作,近期推出了TD-328、TD-428和TD-528系列便携式CD播放机。清华同方便携式CD播放机采用最新一代的Sony单光头机心,除了具有液晶显示、编程播放、重复播放、随机选曲、超重低单和快捷充电功能外,还在TD-428和TD-528便携式CD播放机上采用了独特的电子防震系统和防水设计。在播放时将10秒钟的音乐数据预存在缓存器中,当CD播放机光头受到震动而不能从CD唱盘上读取数据时,控制系统便立刻从缓行器中读取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CD播放机受到震动时产生的断音和跳音问  相似文献   

13.
索尼公司     
《现代电视技术》2006,(8):149-150
Sony公司参展BIRTV2006;Sony推出新产品XDCAM专业光盘库系统;Sony推出XDCAM HD 系统产品;Sony最新推出两款HDV1080i高清晰度数字磁带录像机;索尼设备在国内高清转播车领域的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14.
在企业信息化程度快速提高的今天,企业非常重要的信息都以数据的形式保存在IT系统中。调查显示,世界上所有数据最终会有超过90%存储在磁带上。产生这些数据磁带并管理它们的正是磁带库。而随着市场应用环境的变化及新数据存储的需求,磁带库已经逐渐成为存储领域最重要的设备之一。Sony正是推动这一领域发展的重要厂商之一。出于了解企业对数据存储的需求,Sony不断研究并推出基于AIT格式的系列磁带存储产品,Sony香港有限公司北京办事处高级经理米山孝纪先生指出:作为拥有核心技术的Sony公司,致力于推动下一代存储技术。米山先生坦言:“目…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人体能感知声音的器官是耳膜和耳朵内软骨,但日本松下公司推出了依靠耳廓或后颈“听”声音的耳机。依靠耳廓固体传声来“听”超低音的耳机是用在松下RQ-SW20磁带随身听上的“SHOCK WAVE”(震动波)头戴耳机;依靠后颈来“听”超低音的耳机是用在松下RQ-SW99V磁带随身听和松下SL-SW870K及SW870S两款CD随身听上的RP-HS900后框式耳机。  相似文献   

16.
目前,在盒式磁带录音机上已广泛使用了自动选曲电路。其选曲方式分为两种,即前后一曲自动节目搜索系统(日本夏普公司称之为APSS系统),和前后多曲自动节目定位装置(日本夏普公司称之为APLD装置),也称电脑选曲。另外还有一种自动节目暂停系统(夏普公司称之为APPS系统)。APLD和APPS系统的工作原理都是在APSS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记忆、存储部件而发展出来的。基本工作原理相似。本文向读者介绍一种新颖的盒式磁带录音机自动选曲电路,并推荐一种新颖的自  相似文献   

17.
由于CD随身听的主要消费群是青少年,因此为满足青年人突出自我和追逐新潮的需求,近期日本新推出的CD随身听,其外观造型既酷且炫,让人目不暇接。若CD随身听单单追逐够新潮的外形还不能让您满意,那么Pioneer新推出的可变脸Loopmaster系列CD随身听,保证能满足您多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MD诞生的背景 CD于1982年商品化,到1986年日本的LP市场份额就被挤占掉了。在这段时间中,LP用户纷纷换用CD机。至1989年,盒式磁带的市场份额也开始下降。其中,以CD的自由选曲、快速进入等为代表的一些新型功能,因LP和磁带无法企及的使用方便,令用户对音乐媒体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音质是一个方面,而方便的使用功能成为又一个新卖  相似文献   

19.
新品快讯     
无论是使用磁带、MD或CD的随身听,若要常常外出携带使用,其防震与防水的功能则相当重要。可是随身听加装了防震与防水结构,其体积显得相当大,携带很不  相似文献   

20.
《电子世界》2002,(1):12-14
<正> 音乐一直是人们生活当中必备的调味品,从1979年日本SONY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便携式磁带播放机WALK-MAN开始,WALKMAN就位居最受欢迎的移动电子设备榜首。自此以后,便携式音乐播放器成为多数音乐爱好者的宠儿,针对如此广阔的市场,各大厂商无不绞尽脑汁,拼命开发新颖的便携音乐播放器,以博取用户们的关注目光。CD随身听、MD随身听等陆续推出,1996年基于MPEG1 LAYER3(MP3)音频压缩技术问世,1998年大名鼎鼎的多媒体设备公司——帝盟公司推出第一个MP3随身听,MP3随身听这个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