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电子产品的电磁兼容性是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文章介绍了电子产品电磁兼容的概念,如何实施电子产品电磁兼容性检测与分析,对电磁兼容性薄弱环节进行改善。  相似文献   

2.
张桐 《电子质量》2012,(10):75-79
电子产品的电磁兼容性正日益成为研发人员关注的设计的指标,电子系统或设备的研发阶段应用电磁兼容性设计技术可有效提升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航空机载电源系统因其特殊的应用领域更加强调系统的电磁兼容性。该文通过研究机载电源系统的电磁兼容性设计,简要归纳了电磁兼容性设计的主要应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并以实例说明电磁兼容性设计对机载电源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对航空电源系统中的电子产品来说,其金属机箱除了具有机械支撑和保护作用外,还应具有一定的屏蔽效能来提高电子产品的电磁兼容性。文章对航空电源产品金属机箱的电磁兼容性设计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以产品实际的电磁兼容性测试为例来说明金属机箱电磁兼容性设计对电子产品可靠性产生的重要意义,最后对金属机箱屏蔽效能测试的原理和方法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4.
对航空电源系统中的电子产品来说,其金属机箱除了具有机械支撑和保护作用外,还应具有一定的屏蔽效能来提高电子产品的电磁兼容性.本文对航空电源产品金属机箱的电磁兼容性设计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以产品实际的电磁兼容性测试为例来说明金属机箱电磁兼容性设计对电子产品可靠性产生的重要意义,最后对金属机箱屏蔽效能测试的原理和方法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5.
电子产品的电磁兼容性设计与实用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子产品电磁兼容性设计的目的,是使产品在一定的电磁环境中能正常工作、无性能降低或故障,并具有对电磁环境中的任何事物不构成电磁骚扰的能力。首先介绍电磁兼容性的基本概念与研究领城,然后介绍了电子产品的电磁兼容性设计的一些实用经验。  相似文献   

6.
在电磁环境日益复杂的情况下,电磁兼容性设计对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性能指标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阐述了在电源线上存在的干扰问题,并根据多年在电磁兼容试验室工作的经验,总结出了选用和安装电源线滤波器的实用经验和方法,以达到有效抑制干扰,使电子产品满足电磁兼容性要求。  相似文献   

7.
电气和电子产品的电磁兼容性问题日益受到国内外各厂商和各国政府的重视,尤其是欧共体根据89/336/EEC指令从96年1月开始强制执行电磁兼容性标准以后,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对电气和电子产品进行电磁兼容性测试和研究的热潮.我国技术监督局和各部委也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新的国家标准和部级行业标准,都把电磁兼容性测试列为这些标准的重要条款.为了迅速提高我国电气和电子产品的电磁兼容水平,推动国内电磁兼容领域的技术进步,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磁兼容专业委员会与国内专业生产电  相似文献   

8.
中西文终端辐射发射的诊断及其抑制措施盛海随着电子产品种类日益繁多,电子设备的电磁兼容性已作为衡量电子产品质量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因而中西文终端(以下简称终端机)的电磁兼容性就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之一。尤其辐射发射、传导发射和静电放电是当前终端机急待解...  相似文献   

9.
叶露  张志华 《移动通信》1994,18(3):7-10,23
电子产品的电磁兼容性已日益受到生产了厂家的重视,但很多厂家在解决产品的电磁兼容性时常常不知该选向种元件来解决所存在的电磁兼容性问题,有时虽使用了电磁兼容性专用元件,但效果交并不理想,本文就EMI专用元件种类,性能,适用范围和使用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EMI专用元件的选择和使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EMI专用元件的选择和使用张志华概述电子产品的电磁兼容性已日益受到生产厂家的重视,但很多厂家在如何选用专用元件来解决产品的电磁兼容性问题时却常常显得束手无策,有时虽使用了电磁兼容性专用元件,但效果并不理想。因此,这里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近几年来...  相似文献   

11.
冯力  谢国林 《电子质量》2002,(9):160-164
本文的侧重点在于讨论那些用于减少功耗的设计技术,这些设计经验及设计规则包括了设计周期中不同的几个方面,包括在系统级、寄存器传输级(RTL)及低层等几个方面的技术。  相似文献   

12.
针对达芬奇(DaVinic)系列的TMS320DM6446对供电电源的要求,采用两片高效同步的电源管理芯片:TPS75003和TPS62040,为DSP器件平台提供内核电压和外围I/0电压,以及外围设备的供电电压。并通过三块电压监控器件TPS3808实时监控由电源管理芯片产生的电压,从而实现DSP的内核电压与外围I/O电压的顺序上电及复位。  相似文献   

13.
冯文江 《电讯技术》1991,31(2):59-63
本文在传统的buck/boost直流一直流变换器的基础上,通过在开关两端加入反向二极管,并引入谐振电路构成一种新型的电路形式。这种电路具有零电压开关特性,因而有效地消除了开关过程的功耗,提高了转换效率。通过对电路的稳态分析,求出了状态表达式,导出了无损工作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这种电路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讨论了单端反激式开关电源的两种工作状态:恒压输出状态和恒功率输出状态。推导出两种工作状态下的输出电压表达式,以及工作在恒压状态下所需满足的不等式。最后举例说明三路输出单端反激式开关电源的设计。  相似文献   

15.
《Microelectronics Reliability》2014,54(9-10):1906-1910
This paper presents an optimised power semiconductor architecture based on the CIGBT approach to be used in solid-state circuit breaker (SSCB) applications where the conduction losses have to be as low as possible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 forward voltage blocking capability. Indeed, a high overcurrent turn-off and short-circuit withstand capabilities have to be ensured. Starting from a standard NPT-IGBT design for switching applica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device, which is optimised by the application of the individual clustered concept, offers a reduction in conduction losses of 13%, without compromise on voltage blocking capability. An original design solution is implemented to further ensure short-circuit and overload turn-off capabilities at maximum ambient temperature and twice the nominal rated current.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一种新型的不停电电源系统.本电源在工作过程中完全实现自动切换,保证负载始终维持正常工作.当市电停电时,转为直流供电,转换时无电压瞬变.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具有方波输出谐振逆变桥的直流—直流变换器的基本结构出发,通过对电路元件进行简化处理,详细分析了电路在不同工作时限的输出特性,获得了开关的最小关断时间,进而以上述结论为依据,提出了这种电路的一种简单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8.
当前市场经济得到了蓬勃发展,在新的发展环境下,对电力领域的改革也显得比较关键,这是满足人们日常生产生活需求的重要举措.在对电力的设计以及电网的规划环节要加强重视,这对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也有着直接影响,基于此,本文主要就电力设计和电网规划对电网安全产生的影响详细分析,然后对电力设计和电网规划的原则以及要点详细探究,希望能通过此次理论研究,预祝与保障电网的安全.  相似文献   

19.
冯文江  严玲 《电讯技术》1991,31(4):28-34
本文用相平面分析法分析和设计了一种电容耦合的并联谐振变换器。引入附加电容与传统的并联谐振变换器中的电感相串联,能获得更好的调节功能。本文利用平面轨迹图,给出了选择电路元件参数的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20.
将遗传算法与全电磁粒子模拟算法有机融合,研制出二维全电磁粒子模拟并行优化程序。据此对高功率微波源器件——磁绝缘线振荡器(MILO)和超辐射返波管(SRBWO)进行优化设计。将束波转换效率作为优化目标,在输入功率基本不变的情况下,优化后的磁绝缘线振荡器的效率比原模型提高38.8%;将超辐射相对论返波管的峰值输出功率作为优化目标,优化后的器件峰值输出功率比原来提高了37.5%,束波转化效率提高了50%;将超辐射相对论返波管的输出微波总能量作为优化目标,输出微波总能量比原来提高了38.1%。经优化后获取的器件模型几何参数合理,物理图像正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