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物柴油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综述了国内外生物柴油技术的研究,应用及产业发展概况。分别论述了化学酯交换和生物酶法制备生物柴油的工艺,以及每种工艺的优缺点。分析了生物柴油产业对我国石油安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贡献。展望了我国发展生物柴油的前景。  相似文献   

2.
生物柴油制备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国内外酯交换制备生物柴油的最新进展.目前酯交换法制备生物柴油主要有4种方法:均相酸碱催化法、酶催化法、超临界法和非均相催化剂催化法,综合比较了4种酯交换生产方法的优缺点,同时介绍了生物柴油制备的最新进展,指出了生物柴油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地沟油制备生物柴油作为可再生能源具有巨大的潜力。作为制备生物柴油的原料,地沟油具有可再生、环境友好、使用和运输安全等优点。地沟油需经过酯交换转化为生物柴油。文中介绍了酯交换法在地沟油制备生物柴油生产中的应用,其中着重介绍地沟油经超临界甲醇酯交换法制备生物柴油。提出地沟油超临界酯交换制备生物柴油研究意见及优化工艺方法。  相似文献   

4.
生物柴油制备新工艺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生物柴油的特性及其生产方法,介绍了酯交换法制备生物柴油的反应机理及其近年来出现的各种新生产工艺,包括超临界法、生物催化法、超声波法、离子液体法等,指出了生物柴油技术发展面临的问题及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采用碱催化法制备生物柴油样品,通过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分析了大豆油生物柴油、菜籽油生物柴油和棕榈油生物柴油的组分,以浊点(CP)、倾点(PP)和冷滤点(CFPP)为指标考察了不同原料生物柴油的低温流动性,对不同原料生物柴油的复配物以及生物柴油与矿物柴油的复配物进行了研究,比较了2种降凝剂的添加效果,提出了改善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1台光学可视化发动机上,采用高速摄影法,对不同掺混比例的柴油/生物柴油混合燃料进行研究,获取缸内燃烧火焰图像,通过双色法得到表征缸内碳烟总体分布的KL因子,分析了生物柴油对缸内燃烧过程和碳烟生成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生物柴油掺入比例的增加,最高燃烧压力逐渐降低,滞燃期相对延长,燃烧持续期缩短,火焰的亮度和分布面积都随之下降.KL因子的最高浓度降低,碳烟较浓的分布区域减小,碳烟的氧化进程加快.  相似文献   

7.
利用超临界技术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分析了超临界技术制备生物柴油的反应机理,重点阐述了温度、醇油比、压力、水、游离酸对超临界法制备生物柴油的影响.研究表明:超临界技术制备生物柴油在反应时间、对原料要求和产物回收等方面均具有传统碱催化法无法比拟的优势.展望了超临界技术制备生物柴油的工业应用前景,并对超临界技术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生物柴油的理化性质及质量标准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生物柴油是一种绿色可再生的石化柴油替代品,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其标准的制定对生物柴油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生物柴油的理化性质及测定方法,并列举了一些国家的生物柴油标准。对在我国发展生物柴油和尽快建立相应标准给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以固体碱硅酸钠为催化剂进行酯交换反应制备生物柴油,采用响应曲面法中的Box-Behnken模式对影响生物柴油转化率的4个主要因素(温度、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醇油物质的量比)进行优化.建立生物柴油转化率的二次多项回归模型方程,并对回归方程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和方差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为66℃、催化剂用量为大豆油质量的2.1%、反应时间为7h、醇油物质的量比为8.6:1时,生物柴油的转化率最高,最高转化率预测值为75.78%,与实测值基本相符,优化模型有效可靠.  相似文献   

10.
柴油机燃用生物柴油的排放特性研究   总被引:73,自引:3,他引:73  
生物柴油是由植物或动物脂肪通过酯化反应而得到。由于生物柴油无毒,可生物降解和再生,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研究表明生物柴油的性质和普通柴油非常相似,因此它能直接被用到发动机上而不需要改动发动机的结构。作者对柴油机燃用以豆油和乙醇生产的生物柴油和普通O^x柴油时的排放污染物进行了对比和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普通O^x柴油,在纯生物柴油的污染物排放中,除NOx排放基本不变外,CO、HC和碳烟等有害物质的排放大大降低(分别降低了29.08%、24.98%和43.1%)。生物柴油与柴油掺混燃烧时,排放降低的效果与生物柴油在柴油中的混合比例成正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