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油气成藏动态预测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油气成藏动态预测法,将油气成藏过程涉及的地质因素和作用分别称为可见系统和不可见系统。前者为烃源岩、输导层、区域盖层和圈闭组成的成藏要素格架;后者为在前者之中运行的烃源岩生烃作用、初次及二次运移作用和油气向圈闭充注的成藏作用。油气成藏动态预测法以成烃期烃源岩或近烃源岩输导层的构造图为基础,结合相应图件按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成藏的过程,分析和预测可能形成油气聚集的构造或非构造圈闭分布的地区。同时,根据成藏期后沉积盆地沉降和构造作用是否引起原生油气藏的变化,绘出油气成藏预测图或油气成藏过程分析图。如果后期变化显著,则须绘制烃源岩或近烃源岩输导层的今构造图,同分析图比较,以分析原生油气藏保存的现状和预测次生油气藏形成的位置。  相似文献   

2.
油气区域勘探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盆地分析与评价,含油气系统分析与评价,区带和圈闭分析与评价,油气藏描述与评价以及对以上诸过程进行动态管理的资源序列研究,盆地分析包括地层发育史,构造发展史,沉积演化史和热史,盆地评价的主要内容是烃源岩,含油气系统研究内容主要是烃源岩,含油气系统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烃源岩,储层,盖层和上覆层等4项静态要素,以及油气生成与运聚的过程,其关键问题是生烃凹陷的生烃量和圈闭的聚集量,区带分析是对有成因关系的圈闭带进行分析,圈闭分析与评价包括地质分析,工程地质分析和经济评价,油气藏描述是对油气田的构造,储层岩性和物性,油气分布等进行描述与评价,贯穿圈闭预探到探明油气田的全过程,资源充列包括推测资源量,潜在资源量,预测储量,控制储量和探明储量的计算以及确定它们之间合理的资源潜力比。  相似文献   

3.
含油气系统与有机地球化学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有机地球化学的基本原理及研究方法是认识和划分含油气系统的基础,烃源岩是4 个成藏要素之最。盆地中有几套不同的烃源岩就有几个不同的含油气系统;在同一盆地中,若有两个或更多的烃源岩彼此重叠,则形成复式含油气系统,我国东部第三纪断陷盆地及西部多旋回构造盆地常发育此类系统。含油气系统中的生烃时间、排烃时间及聚集时间由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分析与对比确定。多期生油表明含油气系统经历了多期改造。  相似文献   

4.
油气区域勘探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盆地分析与评价、含油气系统分析与评价、区带和圈闭分析与评价、油气藏描述与评价以及对以上诸过程进行动态管理的资源序列研究.盆地分析包括地层发育史、构造发展史、沉积演化史和热史,盆地评价的主要内容是烃源岩.含油气系统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烃源岩、储层、盖层和上覆层等4项静态要素,以及油气生成与运聚的过程,其关键问题是生烃凹陷的生烃量和圈闭的聚集量.区带分析是对有成因关系的圈闭带进行分析.圈闭分析与评价包括地质分析、工程地质分析和经济评价.油气藏描述是对油气田的构造、储层岩性和物性、油气分布等进行描述与评价,贯穿圈闭预探到探明油气田的全过程.资源序列包括推测资源量、潜在资源量、预测储量、控制储量和探明储量的计算以及确定它们之间合理的资源潜力比.  相似文献   

5.
吐哈盆地油气系统的类型与演化特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吐哈盆地可划分为煤系与非煤系共存类和非煤系类两大类型及托克逊、台北、哈密,南湖4个油气系统。在煤系与非煤系共存类中,托克逊含油气系统含油圈闭主要形成于白垩纪末期,正与二叠、三叠系烃源岩的生烃高峰中侏罗世~白垩纪相匹配,在断裂伴随垂向短距离运移的条件下聚集成藏;台北油气系统的储油圈闭形成于侏罗纪中后期,中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早白垩世生烃高峰期和二叠、三叠系烃源岩进入生气期相衔接,构成油气聚集系统;哈密油气圈闭形成于侏罗纪末,与三叠系湖相泥岩烃源岩、中晚侏罗世生烃高峰期相一致,亦可富集成藏。非煤类油气系统虽于中侏罗世及侏罗纪末有二叠、三叠系油气形成,但区域性盖层于白垩纪形成时,已错过二叠系的生烃高峰,且又经历了3次较大的破坏,故不利于油气大量聚集。  相似文献   

6.
巴西桑托斯盆地经历了裂谷期、过渡期和被动大陆边缘期3个构造演化阶段,发育了盐下、盐岩和盐上3套层序。盐下下裂谷期烃源岩是盆地内的主力烃源岩,具有良好的生烃能力;盐下储层主要为上裂谷—坳陷期生物灰岩、上裂谷期介壳灰岩;盐岩层在深水区厚度大,呈连续分布,封盖能力强;基底断垒带有利于形成各类构造圈闭,有利的地质条件为盆地盐下巨型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良好基础。盆地北部深水区的基底断垒带是盐下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这一区域盐下烃源岩演化程度适中,巨厚连续分布的盐岩层提供了良好的保存条件;基底断垒形成的古浅水区有利于碳酸盐岩储层的发育,断垒、翘倾断块、披覆背斜圈闭十分丰富,周边地堑区生成大量的油气就近运移到地垒区聚集成藏。其他地区盐下层序存在各种风险,成藏条件略差。  相似文献   

7.
对叠合型盆地油气系统研究方法和分类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叠合型盆地油气系统分析的思路、流程和研究内容,强调在进行油气系统划分前,要对盆地的构造格架、沉降充填史、热过程以及盆地的构造单元、烃源岩发育的层段和范围、生储盖组合的基本特征,做系统的分析和评估,再在油气源对比的基础上对油气系统进行划分。鉴于叠合盆地存在多套烃源岩、多个生烃单元,断裂和不整合发育,认为叠合型油气系统的划分应以烃源岩+构造单元(生烃凹陷或洼陷及油气可能的运聚区域)为最主要依据,以烃源岩+构造单元+可靠程度来进行命名比较合适,也较为实用。叠合型油气系统分析要从静态地质要素分析和动态地质过程分析2个方面进行,静态地质要素包括有效的烃源岩、储集层、盖层、输导层和圈闭,动态地质要素包括油气生成过程、储层演化过程、油气运移过程、圈闭形成过程、油气成藏过程等。各要素组合关系分析、油气系统保存作用分析、各油气系统叠合关系分析、勘探有利靶区及目标分析等都是叠合型盆地油气系统研究内容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酒西盆地含油气系统与油气勘探方向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解剖了酒西盆地烃源岩发育的地质背景及主要烃源岩的性质、分布规律,分析了油气生成期与圈闭发育期的配置关系、油气运移方向与通道、储集岩特征及分布、区域盖层分布与成藏规律,总结了该盆地油气生、储、盖、运、圈、保的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制约酒西盆地的主要油气成藏条件,并指出了有利的勘探领域及目标。   相似文献   

9.
在综合分析东濮凹陷胡庆地区油气成藏条件的基础上,采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法确定了研究区油气成藏的时间及期次,并结合烃源岩的生烃、排烃史以及圈闭发育史恢复了油气成藏过程。研究结果表明,东营组沉积晚期,沙三段烃源岩开始大规模生烃,油气主要通过连通砂体和断层由一台阶向三台阶运移。并最终在二台阶、三台阶上的沙三中和沙三下亚段地层中聚集成藏。随着东营末期地层抬升,研究区烃源岩生烃过程受到抑制,第一期成藏事件结束。明化镇组沉积晚期一现今,地层过补偿,沙三段烃源岩二次生烃过程明显,该时期断层已停止活动,生成的油气主要在一台阶沙三中、沙三下亚段地层中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10.
四川盆地复合含油气系统特征   总被引:26,自引:5,他引:21  
叠合复合沉积盆地含油气系统分析必须结合盆地的形成演化,考虑盆地经历的多期次构造-沉积演化、盆地类型、成烃热机制以及组成油气系统的地质要素,明确每一个含油气系统的时空分布和动态演化。四川盆地具有复合含油气系统特征,表现为多个生烃灶在平面上相互叠置和共享运聚通道(断及不整合面),共享相同的盖层,存在多个关键时刻,这些关键时刻即具同性(或相近),也有先后差异。地史时期的古隆起是多个油气系统早期油气聚集的最佳场所。  相似文献   

11.
油气成藏动力学及油气运移模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油气成藏动力学是指在某一特定的地质单元内,在相应的烃源体和流体输导体系格架下,通过对温度、压力(势)、应力等各种物理、化学场的综合定量研究,在古构造发育的背景上历史地再现油气生,排、运、聚直至成藏全过程的多学科综合研究体系。它的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一的含油气系统,也可以是多个相关含油气系统的组合,甚至可以是与某一油气藏形成有关的某些地质单元。三维烃源体与油气输导体系的建立是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的基础。温度、压力(势)、应力等物理、化学场是流体运移的动力。在不同物理、化学场和不同流体输导条件下,烃类运移运动学模型的建立是研究的核心。有了各种边界条件下烃类运移运动学模型,就可以在三维流体输导体系构造发育历史模拟的基础上实现烃类生、排、运、聚历史的模拟,从而揭示各种成藏规律,将石油地质研究提高到追踪油气运移路径、估算运聚量的新高度,为油气勘探提供全新的概念和有效的研究方法及工作手段。文内提出了宏观油气运移的概念模型,并由此导出了重要的油气运移概念。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中西部类前陆盆地特征及含油气性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3  
中国中西部类前陆盆地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改造型盆地,垂向上由不同时期的原型盆地叠加构成叠合盆地,并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受不同的大地构造背景影响和成盆构造应力场控制,在盆地充填中配置不同的沉积体系,组合成不同的沉积层序。因此,构造和沉积作用是控制该类盆地多期次成烃成藏的主要因素。此类盆地的发育过程至少具备两期成烃成藏条件,而沉积层序本身具备生储盖组合条件。在前陆型改造盆地油气勘探中除注意成烃条件以外,还要通过恢复盆地原型及其叠合方式、恢复盆地沉积充填的沉积体系配置等,加强成藏及后期保存条件研究。  相似文献   

13.
南堡凹陷的含油气系统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根据油岩对比分析,南堡凹陷存在两个已知的含油气系统:(1)沙河街组含油气系统;(2)东营组含油气系统。前一含油气系统在东营组沉积末时,沙河街组三段的烃源岩开始生烃,形成自生自储型原生油气藏,明化镇组沉积末,烃源岩二次生油,除形成原生油气藏外,还形成了上第三系次生油气藏;后一含油气系统在明化镇组沉积末时,东营组三段烃源岩在高柳断层以南开始生烃,形成东营组自生自储型油气藏及上第三系次生油气藏,而在高柳断层以北,烃源岩尚未开始生烃,不能形成含油气系统。因此,在南堡凹陷进行油气勘探时,高尚堡及柳赞地区,应以寻找沙河街组含油气系统的油气为主;北堡和老爷庙地区以寻找东营组含油气系统的油气为主。  相似文献   

14.
油气成藏门限研究及其在济阳坳陷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12  
成藏门限从定量角度阐述油气藏形成与分布规律。它是指确定的成藏体系内形成油气聚集所需要损耗的最低烃量,包括源岩残留、储层滞留、盖前排失、围岩损耗、水溶流失和扩散等6个方面。地史过程中,油气生成量达到或超过成藏体系内能够损耗的最低烃量时,油气聚集作用才能开始进行。在源岩生油气总量一定的情况下,成藏体系内油气的成藏时间、运聚烃量和油气藏最大规模等都受成藏门限的制约。对济阳坳陷28个成藏体系的应用研究表明,油大量聚集成藏前最低损耗烃量介于0.36×108~18.4×108t,它主要随排烃强度、油气运聚范围和目的层的倾角的增大而增大,随砂地比、构造变动次数和剥蚀厚度的增大而减小。济阳坳陷最有利的成藏体系包括沾化凹陷的渤南-孤岛成藏体系,东营凹陷的中央背斜带、北部陡坡带、滨县凸起南坡、王家港-八面河和惠民凹陷的中央背斜带以及车镇凹陷的义和庄凸起北坡、车镇凹陷北等,它们均已进入成藏门限,远景资源量2.18×108~6.31×108t,能够形成的最大油气藏储量规模可达0.16×108~4.79×108t。  相似文献   

15.
下扬子区中、古生界构造演化与油气藏形成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扬子区是一个多旋回沉积实体相叠置的复合型含油气区,有古生界和中下三叠统稳定背景下的海相沉积:有上三叠统一下白垩统挤压背景下的山间盆地沉积:也有晚白垩世以后拉张背景下的断陷沉积。其中,海相烃源岩在地史中发生了两次主要生油高峰期:第一次是加里东期,第二次是晚白垩世之后。三大主要成藏期:加里东期、印支-燕山期、燕山晚期-喜山期。其中,燕山晚期-喜山期形成的油气藏是该区最现实的勘探对象。  相似文献   

16.
东海西湖凹陷地下流体动力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油气成藏动力学理论为指导,在综合分析钻探、地球物理、分析测试、地质地化资料的基础上,采用静态描述和动态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东海西湖凹陷的温度场,压力场、流体势能场及其对油气运聚成藏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研究区不同区域的单井温度与压力场的变化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剖面现今流体压力自上而下依次可分为正常压力、弱超压和强超压三大系统,断层对超压的分布具重要的控制作用,超压场演化可分为原始积累、部分释放和再积累三大阶段,超压系统为半封闭型,欠压实和新生流体是其增压的两大主导机制;剖面流体势呈“双层”结构,流体势分布的相对低值区是油气聚集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17.
东海西湖凹陷平湖组油气运移特征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平湖组是东海西湖凹陷的主力生烃层位,花港组沉积时就已经进入生烃门限,具有良好的生排烃条件.多次构造运动改变了构造面貌,促使油气运移.计算机模拟研究表明,西湖凹陷的油气运移方向主要是西部斜坡带和中央背斜带.西部斜坡带以侧向运移为主,断裂隔挡和岩性封隔成藏,重点地区是平湖地区.中央背斜带以垂向运移为主,局部背斜构造成藏,成藏圈闭与断坳叠加关系密切.西湖凹陷平湖组的油气除了在西湖凹陷聚集成藏之外,有可能向周边地区运移.  相似文献   

18.
摘要:川东北地区上二叠统—下三叠统发育孔隙与裂缝两种储层类型的气藏,这两类气藏在储层沥青含量和天然气化学组成上具有明显的差异。利用地质、地球化学和盆地模拟等方法,分析了这两种类型气藏的天然气来源、输导体系与油气充注历史,及其对油气富集的影响。孔隙型气藏的油气输导体系由断层与孔隙型储集体构成,形成时间早,与烃源岩的生油气高峰期匹配,形成了古油气藏;在随后的深埋过程中,古油藏裂解成气,与此同时烃类气体与孔隙流体中的硫酸盐发生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生成了H2S与CO2。裂缝型气藏的油气输导体系主要由断层与储层裂缝构成,形成时间晚于烃源岩生油气高峰期,与烃源岩生气晚期匹配,储层只聚集了干酪根晚期高温裂解气。烃源岩后期埋深与构造演化是造成两类气藏差异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9.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沉积体系变迁对油气分布的控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台北凹陷在侏罗纪以后成为吐哈盆地的沉积中心。在其发育初期沉积了煤系烃源岩,鼎盛时期北物源不断推进,南物源不断后退,不断向南发育的巨厚泥岩,形成了跨层连片的区域性盖层,盖层之上为北物源沉积体系,之下为南物源沉积体系,造就了绝佳的储盖组合。沉积体系的变迁对油气的分布起着控制作用,油气分布层位北老南新,主要分布于南物源沉积体系,且封闭于区域性盖层之下。北物源沉积体系多形成小规模次生油藏。凹陷衰退期湖盆中心直接控制了浅层油气藏的分布,凹陷发展后期构造活动对油气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原油气藏的调整和重组。  相似文献   

20.
中国煤系天然气分布受多种因素控制,以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与四川盆地须家河组气藏为例,从构造、烃源岩演化、储集层特征、成藏历史等多方面探讨中国煤系天然气的聚集和成藏过程.对比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藏与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藏的成藏地质条件有许多相似之处,两地气藏特征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盆地构造特征和成藏过程不同.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过程是气体推动着水体整体向构造高位运移,多种成藏条件共同影响下形成的气水倒置是气藏负压的主要原因.四川盆地须家河组气藏成藏以构造圈闭控制成藏为主,局部发育岩性气藏,气藏异常高压是快速沉积引起的欠压实作用、烃源岩的生烃作用及后期构造挤压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