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双排桩支护结构在软土基坑工程中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汕头软土地区基坑工程的实际情况调查,比较分析双排桩支护结构的特点及应用情况。以一典型基坑工程为背景,分析双排桩支护结构与施工过程相结合对控制基坑工程变形的作用。为进一步了解各种因素对双排桩支护结构的影响,应用Plaxi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该工程支护结构的受力和变形进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双排桩结构有一定的刚度,如果与施工方案相结合,能最大程度的控制基坑工程变形。连梁的刚度、排距是影响双排桩结构性能的关键因素,可根据实际工程情况适当选择。  相似文献   

2.
双排桩是一种较为新型的基坑支护结构,它的主要优点是可以应用在不能实施锚杆或内支撑的基坑支护段,且施工简单,工期较短。《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没有关于双排桩结构的设计方法,《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1cJ120—2012)对以往的双排桩工程实例进行了总结,并通过模型试验与工程测试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双排桩设计计算的简化实用方法。为了深入探讨双排桩的设计计算及其在基坑支护工程中的应用问题,本文对规程中双排桩支护结构的设计方法进行了阐述,通过对广州亚运城某基坑支护双排桩结构的算例分析,结合理正基坑软件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本工程中需对基坑北侧人行天桥桩基础进行保护以及控制基坑变形,双排桩结构解决了这个问题,为双排桩支护结构的工程应用提供可参考的实例。  相似文献   

3.
随着大量兴建高层建筑和各类地下工程,基坑工程也随之增加。门架式双排桩在基坑工程中的广泛应用,而h型双排桩支护结构在基坑工程中却比较少应用。本文基于门架式双排桩支护结构的基本理论和内力计算方法,通过运用迈达斯GTS-NX有限元建立h型双排桩的平面应变模型,对h型双排桩进行分析。研究悬臂段长度对支护结构的位移及内力的影响,并与门架式双排桩做对比,选择合理的悬臂长度以获得较好的支护效果。  相似文献   

4.
《四川建材》2015,(6):55-56
基于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了普通双排桩支护结构与多层水平连接双排桩支护结构的数值模型,进行开挖过程的三维动态模拟,并对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力求为多层水平连接双排桩支护的研究提供有益指导。分析表明,对于多层连接双排桩支护结构,基坑最大侧向水平位移发生在基坑顶部,沿深度方向,水平位移逐渐减小;多层水平连接双排桩支护结构在控制基坑侧向水平位移方面优于普通双排桩支护结构。  相似文献   

5.
双排桩基坑支护结构受力的Plaxis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有限软件Plaxis对双排桩基坑支护结构体系进行研究,分析前后排距、前后排桩桩间土刚度、双排桩嵌入硬土层的深度等因素对支护结构的受力影响,为双排桩的基坑支护设计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运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双排桩支护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了黄土基坑双排桩支护结构中排距和桩身强度(包括桩的截面尺寸及桩身混凝土强度)对桩位移和弯矩的影响,并且在基坑和桩身情况相同的条件下,比较了单排桩和双排桩。研究结果表明,黄土基坑使用双排桩支护体系比单排桩支护体系在安全性能方面更具有优越性。计算给出了双排桩排距和桩截面尺寸的最佳取值范围,以及桩身所用混凝土的最佳强度等级。本文为黄土基坑双排桩支护结构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双排桩围护结构在深基坑中的应用颇为广泛。现针对双排桩在近接铁路软土地区,土质性质为差—极差的基坑工程中的应用展开分析,并利用启明星深基坑软件对临近铁路线路侧的双排桩进行单元计算。当基坑开挖到设计标高时,双排桩的桩顶位移约4.9 mm,当基坑开挖面上的土方施工时,下部双排桩有明显的位移变化,尤其是后排桩的位移达到最大值16.6 mm。故采取双排桩结合"时空效应法"进行基坑开挖,可以有效控制双排桩的侧向变形,甚至可以缓解基坑变形的速率,从而保证了基坑开挖的安全性及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某水闸基坑采用双排桩支护,通过支护结构的内力、位移分析计算对MIDAS/GTS程序和理正双排桩程序进行了对比,在计算模型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计算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采用理正双排桩程序对基坑支护断面的内力、位移及前后排桩不同土压力分担系数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分担系数影响支护结构的内力、位移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对支护结构的位移进行了严密的监测,对双排桩的位移特性有了初步了解,对双排桩支护设计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随着基坑向场地复杂和变形控制严格的趋势发展,因各种应用较少的基坑双排桩支护又重新受到了重视,工程应用逐渐增多,但现有基坑双排桩计算模型中桩间土等效问题仍有待完善。在现行的行业规程计算模型的基础上,从3个不同的角度对桩间土等效模型做出尝试与探讨,提出了3个基坑双排桩改进计算模型。而在对3个改进计算模型进行总结后,通过引入了等效桁架模型,进一步对桩间土等效模型进行改进,并提出基于等效桁架模型的基坑双排桩结构计算模型。结合具体的算例,对4个改进计算模型的合理性加以验证,通过4个计算模型之间的对比分析,得出基于等效桁架模型的基坑双排桩结构计算模型更加合理。最后,将基于等效桁架模型的改进计算模型应用到昆明地区一个实际工程案例中,通过工况和桩间土压缩特性的分析,对双排桩支护结构的受力和变形特性进行了探讨,旨在能为基坑双排桩支护的理论研究及工程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双排桩支护结构是基坑围护结构的一种形式,但目前的分析方法无法考虑其与土体的共同作用。采用平面应变有限元方法研究了软粘土地基基坑开挖双排桩支护结构的性状,重点分析了桩土界面特性、前后排桩间距等因素对支护结构的内力和变形的影响。分析表明,当双排桩排距过小时,围护结构类似于悬臂式单排桩性质;当排距过大时,后排桩对前排桩起到类似拉锚桩的作用;只有当排间距为4d左右时,双排桩围护结构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由于支护空间受到限制等原因,工程中出现了只有后排桩挡土的特殊双排桩支护结构,和前后排间有土体的一般双排桩支护结构明显不同。为了探讨特殊双排桩的支护效应,运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BAQUS对其进行模拟分析,详细说明了使用ABAQUS模拟双排桩支护基坑开挖的关键步骤,并给出地应力平衡的相关原理。通过对实际工程的模拟,得知一般双排桩与特殊双排桩的内力分布及变形特征基本呈相反形式,相同条件下,一般双排桩的支护效果要优于特殊双排桩。笔者分析了特殊双排桩支护结构内力分布及变形的空间效应,并提出优化靠近坑角处支护结构设计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结合工程实例,利用FLAC3D数值差分计算程序对深基坑双排桩支护结构上的截面弯矩和变形分布特征进行研究。重点分析双排桩的排距、桩长和桩径等的变化因素的影响,提出优化的设计参数。研究表明:随排距的增加,前后排桩桩体的位移不断减小,但是当排距超过1200 mm时,位移减小的趋势减缓;桩长的增大可使桩顶水平位移减小,而前排桩桩长的变化比后排桩桩长的变化有更大的影响;当桩径较小时,适当增大桩径能有效地减小桩体的位移。  相似文献   

13.
双排桩支护排距的有限元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ANSYS有限元程序,分析双排桩的排距对桩身水平位移、桩身弯矩以及桩体两侧土压力分布的影响,得出双排桩排距最经济合理的取值范围,为双排桩设计、施工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牌坊坝滑坡双排桩+锚索支护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对于单排桩而言,双排桩侧向变形刚度大,抗变形能力强、承载力更高,当采用单排桩难以满足抗滑力要求时,常采用双排桩形式。然而,双排桩受力复杂,特别是有预应力锚索共同支护这种特别复杂情况下,结构体各部分内力分布、相互作用关系及相关的设计和计算方法都还不成熟。本文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将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引入到双排桩+锚索的计算中,并在牌坊坝滑坡工程中得到了运用。研究表明,双排桩+锚索是一种有效的支护形式,它不仅能极大的提高边坡抗震性能及变形能力,还能显著的提高边坡的动静力安全性,值得在工程中推广。  相似文献   

15.
依托青岛某基坑开挖工程,采用ANSYS软件建立基坑双排桩支护结构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对其空间受力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单、双排桩在总的抗弯刚度相同的情况下,双排桩桩顶水平位移不到单排桩的1/2。  相似文献   

16.
简要介绍双排桩支护结构体系,远用MIDAS-GTS有限元软件建立考虑桩土接触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比分析了排距、刚度、桩长等参数对支护结构变形受力的影响,得出一些对工程应用有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双排抗滑桩常用于加固大型滑坡,其中悬臂式双排抗滑桩由于施工便利,受到工程界广泛重视。已有研究表明,后排桩承受的滑坡推力大于前排桩,是困扰设计的重要问题。文章借鉴变刚度调平设计原理,通过改变前后排桩间距实现前后排桩刚度的调整,设计了变刚度悬臂式双排抗滑桩支护形式,并进行了室内水平推桩模型试验,得到桩顶及坡顶位移、桩身弯矩以及滑体内土压力分布。结果表明:水平推桩模式下,桩顶位移和桩身弯矩随荷载增大而增大,模型边坡沿着滑动面破坏,根据桩顶的荷载-位移曲线,双排桩在推力作用下的发展过程被划分为三个阶段;适度增大前排桩的桩间距并不会明显降低双排抗滑桩的临界荷载;采用变刚度调平设计悬臂式双排抗滑桩,前排作用被充分调动,前后排最大弯矩差值变小;双排抗滑桩存在明显的三维土拱效应,在推力方向上被划分为后排桩后土拱效应、桩排间土拱效应、前排桩前土拱效应,在深度方向上,滑体中部土拱效应与滑体下部有所不同;适度扩大前排桩的间距,桩排间土体保持稳定,未见土体绕流现象,桩排间土拱效应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