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煤尘爆炸传播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书召  景国勋 《煤炭学报》2010,35(4):605-608
用实验方法,在长1.5 m、直径0.3 m的爆炸腔体与80 mm×80 mm方形断面管道对接的实验装置中进行煤尘爆炸传播特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爆炸火焰区传播距离远大于原始煤尘积聚区长度,爆炸传播过程中各测点冲击波压力出现先“升”后“降”变化,冲击气流衰减变化与爆炸煤尘量和断面有关,爆炸毒害气体并非一开始就扩散传播,而是在动压作用下冲击一段距离后开始扩散,可能存在膨胀极限区。  相似文献   

2.
<正> 煤样的数据统计处理不仅涉及到各种煤的成分,而且也涉及到爆炸参数,并能证实爆炸性指数和组分指数之间有很高的相关性。典型相关性的分析是根据两族数据的分类来进行。第一类数据来自爆炸性参数,而第二类的再结合来自煤样的化学分析数据。这样就求得存在于两类变数中的相互关系。每一类变数产生一系列的线性组合或矢量,被称为典型变数,关于典型变数,有两种系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煤矿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在采掘工作面,煤尘和沼气的发生量都有不断增加的趋势。煤尘除了部分浮游于空气中外,更多的是以沉积煤尘的形式存在于井下。简单地计算,在一普通断面的巷道壁、底板表面,只要沉积有0.1~0.3毫米以上的煤尘,这些煤尘如因瓦斯爆炸、爆破、顶板垮塌、瓦斯突出等异常情况的冲击波或暴风而重新飞扬并浮游于空气中时,其煤尘浓度就可达到煤尘爆炸下限浓度值以上,而实际矿井中未经处理的沉积煤尘超过上述数值的地方是很多的。因此,沉积煤尘的存在有很大的潜在危险性。  相似文献   

4.
矿井瓦斯煤尘爆炸传播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煤矿中瓦斯爆炸容易引起煤尘参与爆炸,且掘进工作面是瓦斯煤尘爆炸事故的多发区域。在与实际矿井环境、几何条件相似的大型地下试验巷道中,进行了独头巷道瓦斯煤尘爆炸火焰、冲击波传播试验。试验中,瓦斯煤尘爆炸火焰到达各测点的时间与测点距离呈对数函数关系;爆炸火焰的传播速度在铺有煤尘段迅速上升,过了煤尘段开始下降;火焰区长度约为煤尘区长度的2倍;爆炸冲击波压力在铺有煤尘段前端降到最低值,然后迅速上升到最大值后下降。实验结论为煤矿隔抑爆装置的研制和安装提供了理论基础。瓦斯煤尘爆炸与单纯瓦斯爆炸相比,最大爆炸压力峰值大,火焰传播速度快;瓦斯煤尘爆炸的威力和破坏程度,要远远大于单纯瓦斯爆炸。因此,在煤矿实施防尘降尘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瓦斯煤尘爆炸传播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断面为7.2 m2、长为658 m的实验巷道内,用cs2092H多通道动态数据采集分析仪,模拟煤矿掘进巷道,对瓦斯、煤尘爆炸过程中的爆炸冲击波能量、传播速度、衰减规律以及爆炸灾害的波及范围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瓦斯、煤尘爆炸压力波衰减慢,爆炸传播距离远,且传播距离随瓦斯数量以及瓦斯、煤尘分布的变化而变化.与瓦斯爆炸相比,煤尘爆炸的剧烈程度强,坑道中煤尘的焦化明显,且可燃物灼烧情况可作为瓦斯煤尘爆炸的爆源点确认判据.  相似文献   

6.
用自行设计的煤尘爆炸腔体与方形断面为80 mm×80 mm的管道连接进行煤尘爆炸传播试验研究,主要研究了煤尘爆炸的特性参数冲击波、火焰和比冲量等在爆炸传播过程中随距离的变化特性。结果表明,受限空间煤尘爆炸火焰区传播距离远大于原始积聚区长度,爆炸存在明显感应期和冲击波回传现象,爆炸传播过程中各测点冲击波压力随传播距离先升后降,而比冲量随距离衰减较慢,作用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防潮岩粉棚的结构、性能及抑爆效果,并对防潮岩粉棚的试验条件和试验结果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防潮岩粉棚抑制煤尘爆炸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费国云  王陈 《煤炭工程师》1995,(6):10-11,24
介绍了防潮岩粉棚的结构、性能及抑爆效果,并对防潮岩粉棚的试验条件和试验结果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瓦斯煤尘爆炸传播研究综述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瓦斯煤尘爆炸传播规律及影响因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合评述,提出了目前该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根据国内外隔绝煤尘爆炸传播技术的试验研究工作现状,对影响被动式隔绝煤尘爆炸传播技术措施(集中式)效果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较系统地分析了消焰剂的吸热、隔热能力,飞扬能力,与煤尘的粘着能力;消焰剂的粒度和数量;被动式措施容器(装置)的安装方式,以及措施带至爆源之间的距离等因素对隔爆措施隔爆效果的影响.并提出了隔绝煤尘爆炸传播所需消焰剂数量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1.
12.
煤尘爆炸是煤矿主要自然灾害之一,这类事故死亡人数多,破坏性严重。煤尘爆炸可放出大量热能,爆炸火焰温度高达1600~1900℃,使人员和设备受到严重损失。尤其是煤尘爆炸气体中有大量的CO2和CO,这是造成人员死亡的主要原因。1942年,本溪煤矿发生一起煤尘爆炸事故,死亡1549人,致残246人。煤尘爆炸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煤尘本身具有爆炸性。煤尘本身有无爆炸性,要通过由井下采取煤样,经煤尘爆炸性鉴定后确定;二是煤尘在空气中呈悬浮状态,并达到一定的浓度(在爆炸下限至上限浓度范围内)遇明火才有爆炸的可能性;三是弓…  相似文献   

13.
14.
根据国内外限制煤尘爆炸传播技术的试验研究工作,对被动式限制煤尘爆炸传播技术措施(集中式)有效性的判别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分析了消焰剂(及考察带煤尘)开始被爆风扬起弥散至火焰到达该处时的时间差里,消焰剂云已在爆风的作用下向前方位移了一定距离这一实际情况,并提出了相应的确定限制煤尘爆炸传播措施的有效性判别式。  相似文献   

15.
<正> 1.前言 浮游于空气中的可燃性粉尘,在一定浓度的范围内,一旦得到一定强度以上的能量时,就会导致爆炸性的燃烧反应,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关于这个问题,世界各国均从一般的氧化机理这个基本观点出发,或者与煤矿、工厂在防止爆炸事故的应用方面所提出的迫切要求结合起来,连续不断地进行着各种研究。可是,对于粉尘、特别是煤尘,由于它的组成极其复杂,而且是一种固体,所以,在其爆炸现象或传播机理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 本所在进行防止煤尘爆炸的研究中,很早便开始采用中、小型巷道(铁管)进行各种研究,而且还在试验矿井中进行了实际规模的试验。  相似文献   

16.
薛少谦 《煤矿安全》2013,44(7):66-69
通过阐述主动喷粉抑爆技术的技术原理,分析总结瓦斯煤尘爆炸传播规律,认为主动喷粉抑爆技术的应用效果主要与抑爆粉剂浓度、主动喷粉抑爆技术装备动作时间及瓦斯煤尘爆炸传播规律有关;并通过大型地下试验巷道,模拟实际应用主动喷粉抑爆技术及装备抑制实际发生的瓦斯煤尘爆炸传播试验,分析了主动喷粉抑爆技术对爆炸火焰及冲击波压力的抑爆效果,验证了主动喷粉抑爆技术能够在爆炸初期抑制瓦斯煤尘爆炸传播。  相似文献   

17.
岩粉棚、水槽棚必须在火灾到达之前靠爆风把岩粉及水吹散开,因之必须将其置于距火源较远的位置上。与此相反,自动式防爆棚可以设置在独头巷道的迎头  相似文献   

18.
《煤炭学报》2021,46(2)
在全透明有机玻璃管道中,利用同步控制系统、高速摄像系统和高速粒子成像测速系统(PIV),从爆炸超压、火焰传播速度、火焰温度和复合火焰演化规律等方面研究了不同瓦斯爆炸强度条件下诱导沉积煤尘爆炸特性和复合火焰传播特性,并分析了煤尘卷扬湍流特征。实验结果表明:3种工况下,随着甲烷体积分数的增加,爆炸超压和压力上升速率明显增高,压力峰值来临时刻减小,且当体积分数超过8.5%后,压力曲线和压力上升速率曲线出现明显的振荡特征;复合火焰传播速度远大于纯瓦斯爆炸工况,且复合火焰传播速度-位置曲线均呈波动上升特征;甲烷的体积分数越接近当量比,爆炸超压、波前流速、火焰锋面温度及其温度上升速率越高;甲烷体积分数为9.5%和8.5%时,复合火焰呈"倒钩形",之后很快出现火焰加速;而甲烷体积分数降至8.5%后,复合火焰亮度降低,结构呈现破碎和不连续的形态特点。PIV测试表明:甲烷体积分数为9.5%时,初始爆炸强度高,波前流速快,煤粉可随冲击波整体快速运动,卷扬区整体湍流强度较高,大大加快了煤粉与空气的混合速度,促进了卷扬煤粉的燃烧。较高的冲击波波前流速和火焰锋面温度2种参数相结合是造成甲烷/煤尘复合火焰不断加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正>本文介绍了标准岩粉棚及其缺点,论述了为克服这些缺点而进行的研究,并对可以替代岩粉棚的隔爆棚进行了讨论。 英国岩粉棚 英国煤矿现在使用的岩粉棚是1960年前后引进的,采用的是波兰岩粉棚的结构。用防水的石灰岩粉作灭火剂,并添加0.7%的硬脂酸,以使岩粉在潮湿条件下仍能分散。  相似文献   

20.
煤尘爆炸的规律和影响因素煤尘爆炸是有条件有规律的,其爆炸规律是:飞扬在空气中一定细度、一定浓度的可爆性煤尘,遇到火就会引燃爆炸.沉积煤尘不会爆炸;飞扬的煤尘不遇火也不会爆炸,具体的说,煤尘爆炸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煤尘本身具有爆炸性二、煤尘在空气中呈悬浮状态(即所谓煤尘云)而且具有一定浓度,就是说,煤尘在热化之后,煤尘放出的热量必须超过散失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