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坚守"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聚焦伊犁河谷草原人居环境背景资源、活动方式、规划建设的三元一体,将草原人居环境作为三元互动、不断成长的生命体,尝试寻找一种构建荒野、乡村、城市共存融合的草原人居环境保护与发展模式。以客观规律为依据,以主观需求为准绳,寻找及保留草原人居环境演化中相对稳定不变的基因,构建草原人居环境CVA三力评价体系,建立草原人居环境发展CVA量化模型,以求指导草原人居环境未来的保护与发展。推行这种模式不仅可为中国西部地区提供生态安全保障,也将使伊犁河谷成为多种人居环境生命共同体的典范。  相似文献   

2.
基于人居环境三元理论的乡村景观 游憩价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乡村景观的游憩价值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从乡村游憩产生的动机和特征入手,寻找乡村人居环境"背景元""活动元""建设元"有机联系、三元互动的关系,分析由背景元主导的乡村游憩资源的构成要素及功能特征。以优美性、乡土性、宜游性为价值标准,建立乡村景观游憩价值评价的指标体系,提出乡村景观游憩价值的核心,坚持和传承乡村人居环境背景的整体保护、乡村人居活动的活化、乡村人居建设因地制宜的传统,保护乡村人居环境的自然度、丰富度、和谐度;突出乡村文化的地域性、原真性、传承性;优化乡村建设的清洁度、舒适度和可达度。从而以游憩价值的发掘和利用为契机、实现乡村景观价值的保护、彰显和提升,以游憩为推动力,促进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提质。  相似文献   

3.
美丽乡村代表了新时期背景下乡村建设要求的丰富,关注点逐渐从社会经济发展向乡村人居环境提升方向转变,乡村规划在其中更多扮演了协助新旧融合的角色。乡村人居环境实际是人类以生存为目的对自然干预的总和,依据干预程度而形成递进圈层,聚落成为人居智慧的精华。该文以"自然生态—田园生产—聚落生活"为序对建瓯市小雅村人居环境进行了科学认知,并从宜居、宜业的角度进行了规划设计,以期为目前方兴未艾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西部干旱地区新型人居环境建设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新时期,以西部干旱区少人和无人区域人居环境开发利用为长远目标,以人居环境学为理论指导,以区域景观生态化规划设计为方法途径,研究集水造绿与生态环境改善、传统生存方式与产业的改变创新,新型人居环境模式的理论、方法、技术集成应用。研究从所提出的人居环境聚居背景、聚居活动、聚居建设3方面展开,以黄土高原干旱地区为对象,以甘肃环县"上海绿洲"为实证案例,以"干旱区地表雨水收集、生态环境改善的新型聚居背景"+"现代集约化农牧业与生态旅游等为主的新型聚居生存方式与产业"+"节水节能、低碳环保、生态循环的新型聚居建设"为基本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对现有相对离散的相关理论方法予以梳理综合,寻求更为综合系统的理论方法,对现有多种高—中—低技术予以集成,寻找一体化的技术应用途径。从理论、方法和技术3个层面,提出气候变化新时期西部干旱区新型人居环境模式、形态与集成技术应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建斌 《住宅科技》2007,27(11):1-1
2007年9月28—10月8日,由亚洲人居环境协会主办,联合国人居署亚太办事处和日本福冈市政府全程支持的"2007绿色亚洲人居环境奖颁奖典礼暨日中商务交流会"系列活动在日本福冈市举行。本次活动云集了亚洲各国在人居环境建设中涌现出来的优秀项目代表和为推动亚洲人居环境建设做出突出  相似文献   

6.
人居环境主要是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发生联系和作用的中介,自然背景是人类生产活动及人居环境活动的重要基础,对于室内设计来说一定要以科学的人居环境学的系统思维为指导。  相似文献   

7.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农民安居乐业的重要支撑,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美丽家园的塑造有重要意义。经过"千万工程"、美丽乡村、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浙江省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着村庄规划的系统性实用性不足、乡村生态环境的整治保护不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统筹发展水平不高、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不高、缺乏长效管护等问题,文章提出以民生问题为导向,以城乡统筹为方法,以特色挖掘为手段,兼顾重点与普惠,强调从建设到维护,构建"县域乡村建设规划—乡镇域乡村布点规划—村庄规划—村庄设计—村居设计"的规划设计层级体系,保护与治理共同提升乡村生态环境品质,城乡统筹改善乡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打造"全域美丽"范式的美丽乡村升级版,创建传统村落与传统文化传承保护新模式,建立起乡村人居环境投入、管护、监督长效机制,促进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提升和改善。  相似文献   

8.
传统村落民居在人和自然环境意识观念的支配下,古代传统村落建设和建筑活动对于人居环境的关注和顺应,都表现出重视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相亲和的态度,并且因地制宜,表现出力求与自然融合的天人合一的环境意识。  相似文献   

9.
新疆伊犁特克斯县琼库什台村是典型的传统草原聚落,该聚落在建造和使用的全过程中体现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特点。从生态智慧的视角,对聚落的选址、空间布局与营建方式的特征进行调研与分析,总结该村具有“因地制宜、逐水草布局、物尽其用”的布局营建特征,阐释该村的生态智慧与保护的重要价值,并从建筑构件入手提出了微小介入的维护方式,以期为草原区域的人居环境改善与建设活动提升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申静书  沈一 《山西建筑》2010,36(33):21-22
以成都市城北区为背景,对人居环境中的自然条件进行了分析,指出其对城北区人居环境的影响,提出应合理利用城北的优良自然条件,把握成都新城北的建设,改善基础设施,从而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1.
滨海山地渔村聚落特征初探——以舟山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基于舟山148个海岛渔村的基础调研,重点研究了滨海山地渔村的聚落格局、街巷空间和建筑群落特征,认为"适应自然、融入自然"是其聚落特征形成的核心所在。滨海山地渔村的聚落特征源于千百年来渔民生存智慧的累积,体现出与自然共生的独特人居文化。在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挖掘和弘扬滨海山地渔村聚落自身蕴藏的"山·海·村·人"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营造思想,对我国传统渔村规划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哈尼族是居住在我国西南山区众多的少数民族之一。长期以来,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传统共同孕育了哈尼族极具特色的传统山地人居环境系统。选择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曼冈、贺回、吉坐3个哈尼村寨为典型案例,利用测绘、访谈等研究方法,探讨了其以"垂直循环"为特征的人居环境系统的构成和空间要素互动方式,总结了该垂直循环系统在近年来城镇化进程中的演变趋势和可持续发展的隐患,并提出了尊重自然规律、沿袭垂直循环特征的规划建设思路。研究为发掘哈尼传统聚落在实现人居活动与自然环境的良性互动关系,探讨西南少数民族维持山地人居环境系统的稳定可持续运转的传统经验提供了良好的实证研究成果,并期望能为今后的聚落生态系统重建提供有价值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黄勇  李进  李云燕 《规划师》2015,(1):225-229
当前城乡规划等学科针对人居环境建设的时空过程研究主要集中在时空异质性的自然属性方面,但这类研究基本不能反映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人居环境社会功能的客观规律。建立人居环境时空过程的"自然—社会"复合分析框架,发现城乡建设社会功能的客观规律,是本文的主要目的。研究表明,自然条件下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分区化及例行化的方式将自身纳入社会再生产过程,构建出社会属性。这一过程完成了社会实践在时间上的历史存在,也建构了其在空间上的地理存在。人居环境在承担聚居行为物质功能的同时,也实现了其作为社会物化制度的构建。在这一机制的影响下,地域的人居环境建设在物质形态上将呈现更明显的时空分异样式,同时增加社会发展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居环境金牌建设试点项目是“中国人居环境与新城镇发展推进工程”的重要组织部分,是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2003年底在应对快速城市化挑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针对规模住区规划建设开展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品牌活动,是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和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实践中运用的范例。  相似文献   

15.
耿虹  赵东昊  朱霞 《华中建筑》2020,(5):130-134
为指导乡村的生态宜居建设,该文期望从中国传统民居气候适应性营建策略中汲取智慧,并以武汉市罗家岗村为例,探索地处夏热冬冷、潮湿多雨地区的"木兰石砌"民居为创造良好人居环境而在建筑选址、建筑组合和建筑单体方面采取的营建策略,通过Ecotect、Phoenics软件模拟分析其气候适应性,并指出乡村生态宜居建设的可持续性在于"低成本"、"低技术"下的"在地建构"与"自然融合",启发未来乡村民居采用因地制宜的传统气候适应性营建策略,建设更具地域特色的乡村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6.
《规划师》2015,(Z1)
当前城乡规划等学科针对人居环境建设的时空过程研究主要集中在时空异质性的自然属性方面,但这类研究基本不能反映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人居环境社会功能的客观规律。建立人居环境时空过程的"自然—社会"复合分析框架,发现城乡建设社会功能的客观规律,是本文的主要目的。研究表明,自然条件下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分区化及例行化的方式将自身纳入社会再生产过程,构建出社会属性。这一过程完成了社会实践在时间上的历史存在,也建构了其在空间上的地理存在。人居环境在承担聚居行为物质功能的同时,也实现了其作为社会物化制度的构建。在这一机制的影响下,地域的人居环境建设在物质形态上将呈现更明显的时空分异样式,同时增加社会发展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行业动态     
正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指导意见《在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中开展"共同缔造"活动》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就在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中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以下简称"共同缔造"活动)印发指导意见,并明确:到2020年,城乡社区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到2022年,基本实现城乡  相似文献   

18.
所谓人居环境,即是人类生存以及生活的场所.人居环境需要建筑风水理论的指导,指导建设人居环境的理论依然遵循传统建筑风水学"天地人合一"的原则,它对创造适宜的人居环境和尊重自然生态建设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正>理想的宜居人居环境应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作为始于我国传统哲学——易学文化的风水学,以实现“天人合一”的理想人居状态作为最高追求,重点研究“形”与“气”的相互作用关系,可视为抽象的“易学”概念在地理空间上的具象化。规划师可辩证地借鉴风水学在山、水、用地、视线等方面对“吉地”的评价原则,以促进宜居人居环境建设。相较于城镇密集地区的小城镇而言,草原小城镇生态资源虽然更为丰富,但其生态环境也更为脆弱,  相似文献   

20.
草原是一个脆弱的生态系统,当前部分低层次、粗放式、超负荷的城市开发建设模式严重威胁到草原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水生态修复"理念,针对草原地区城市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开发现状,提出了水生态产业聚集区的城市新区开发新模式。通过资源调查和环境问题分析、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产业构建开发和修复并进等措施,降低城市建设对草原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为其他草原城市绿色开发,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