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螺旋CT和MRI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运用价值分析。方法:收集26例ICC患者做研究对象,分别使用MRI与螺旋CT对本组患者进行检查,比较不同方法对ICC诊断准确性。结果:经数据分析,与螺旋CT检查比较,使用MRI检查定位诊断、定性诊断准确率更高(P0.05)。结论:ICC患者使用MRI早期病灶诊断准确率比螺旋CT检查更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分析结节性肝硬化CT与MRI成像临床诊断应用效能差异。方法:资料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结节性肝硬化患者62例,均分别行CT与MRI检查,比较不同影像手段诊断结节性肝硬化的应用效能。结果:CT与MRI显示再生结节与异形增生结节的能力存在差异,且两种检测方法在显示肝表面、肝实质和门静脉等影像表现上存在区别,MRI诊断肝硬化结节的相关功效指标优于CT,但二者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CT衡量肝硬化结节的重要检查方法是进行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肝硬化结节性病变结节类型可经MRI的多系列多参数成像特点加以显示,且CT与MRI在肝硬化结节病情诊断中无显著区别。  相似文献   

3.
刘广辉 《影像技术》2016,(4):41-42,56
目的:探讨CT及MRI在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于2012年10月-2015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患者共15例。采用CT与MRI进行检查,分析检查结果。结果:15例患者的胆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增大、胆囊壁增厚现象,其中,局限性增厚共4例,弥漫性增厚共11例。增强扫描后,有6例可见"夹心饼干征",另有7例邻近肝实质一过性强化。采用MRI检查的8例患者中:胆囊壁内结节T1WI呈现为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均呈现为高信号。结论:临床上诊断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时,CT显示"夹心饼干征"是重要标志,而MRI则显示胆囊内结石、胆囊黏膜线的完整性及胆囊周围的病变情况更具优势,因此,两者结合用于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临床检查中能够提升诊断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部CT与核磁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管结石中的诊断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106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腹部CT组与MRI组两组,每组各有53例患者,腹部CT组行腹部CT检查,MRI组行核磁胰胆管成像术检查,对比两组检查方式在诊断肝外胆管结石中临床应用效果。结果:腹部CT组的检出率为52.83%,MRI组的检出率为84.91%,对比两组检查方式的结石检出率,核磁胰胆管成像检出率要明显比腹部CT检出率高,且具有显著差异性(X2=4.043,P=0.044),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肝外胆管结石的影像学诊断中,核磁胰胆管成像检出率要显著比腹部CT检出率高,且具有更高的准确率,比腹部CT诊断临床价值更高,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内肿块型胆管细胞癌的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1例肝内肿块型胆管细胞癌的CT动态增强表现,观察肿瘤位置、数目、胆管及邻近肝包膜情况、增强后肿瘤各期强化方式、强化程度,以及肿瘤与邻近肝动脉和门静脉的关系、有无侵犯门静脉等影像学征象。结果:31例中,13例单发,18例多发。病灶位于肝右叶15例,肝左叶23例。平扫病灶呈不均匀等、低密度,实性部分CT值31-45 HU。形态上肿瘤呈不规则分叶状23例,圆形或类圆形8例。边界欠清晰,内可及更低密度区,位于病灶中央或病灶边缘。肝包膜局限凹陷回缩7例,肝内胆管扩张11例,伴胆管内结石5例。增强后动脉期边缘强化,延迟后中央逐渐强化是常见的强化方式。5例有淋巴结转移,2例合并门静脉内瘤栓,4例可见少量腹水。结论:肝内肿块型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点,对其术前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螺旋CT和MRI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运用价值。方法:选择至我院就诊的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PCC)患者共有65例,时间段为2016.1.12-2017.1.12,分别给予螺旋CT、MRI进行诊断,将其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诊断准确率为螺旋CT与MRI分别为66.15%与92.31%,P0.05;图像质量1级占比为螺旋CT为81.54%,MRI为41.54%,P0.05。结论:对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给予MRI诊断可获得较高的准确率,64排螺旋CT诊断方式具有较高的成像质量,较其清晰的成像,实际诊断时可将两者结合,便于提高诊断效果,值得采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对门静脉海绵样变患者门静脉性胆道病的评价效果。方法:选取在本院就诊的1例原发性门静脉海绵样变(PCTPV)合并门静脉性胆道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排螺旋CT行平扫、肝动脉期及门脉期扫描,总结患者MSCT影像特征。结果:本例患者门静脉胆支、门静脉胃支、胰十二指肠上静脉和脐旁静脉均可显示。患者MSCT扫描印象诊断: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并门静脉性胆道病,影像特征:肝内外胆管略扩张,门静脉肝内分支细小,门脉期肝脏灌注较差。胆囊壁及胆总管管壁增厚,呈延时强化。胆囊底及周围可见迂曲扩张的血管影。肝门水平门静脉大分支或其主干缺如或闭塞,并见团状纡曲扩张的畸形血管;门静脉走行区结构紊乱,门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呈海绵样变性,周围多发侧枝循环形成,呈长椭圆形分布,肠系膜上静脉内可见不规则充盈缺损影,管壁可见点片状致密影。结论: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并门静脉性胆道病患者MSCT影像具有一定特征性,对于该病诊断及评价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CT/MRI对乳腺癌的诊断结果以及诊断效能进行分析对比,以提高乳腺癌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于2013年1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5例乳腺癌患者前后进行CT诊断和MRI诊断,将两种检查结果与手术和临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正确率。结果:与手术后切除的乳腺肿块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比较,MRI的诊断准确性显著高于CT的诊断准确性,两组结果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检查对乳腺癌的诊断准确性明显高CT检查,将CT与MRI进行结合使用,能够大大提高诊断的准确性,能够为乳腺癌分期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更为充足的依据,在乳腺癌的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俯卧位直肠充气CT检查在直肠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内镜诊断或临床怀疑直肠肿瘤的68例患者进行俯卧位直肠充气后的螺旋CT容积平扫及增强扫描。逐例观察肿瘤的部位、大小,增强特征,生长方式,侵犯层次,管周筋膜情况,管周淋巴结有无肿大及远处有无转移。结果:6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俯卧位直肠充气螺旋CT检查。表现为直肠壁局限性增厚25例,直肠壁环形增厚及变窄17例,直肠肿块26例,管周侵犯或远处转移32例。结论:俯卧位直肠充气CT检查操作简单、经济,不仅可以定位,而且还可以清晰的显示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直肠肿瘤的诊断有着较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
李晶  陈静  文伟 《影像技术》2013,25(3):21-24
目的:研究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诊断表现并探讨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将选取36例动脉瘤样骨囊肿患者的X线平片、CT、MRI检查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36例动脉瘤样骨囊肿患者,其中28例位发生于长骨,髌骨、腰椎各2例,跟骨、耻骨、颞骨及肩胛骨各1例,其中CT显示29例患者的骨壳完整,7例患者骨壳不完整,4例患者病灶周围组织边缘出现增生硬化且存在肿块,8例患者见液平面显示。MRI显示病灶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20例于MRI T2WI序列见显著液-液平面。CT或MRI增强显示分隔轻中度强化。结论:通过笔者的对比分析研究,其结果显示CT、MRI检查对ABC内部结构及软组织显示均明显优于X线平片,而MRI对病灶内特征性表现"液-液"平面的显示更显著优于CT,对ABC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颈椎间盘突出患者采用CT和MRI方式进行诊断,分析影像学特征。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7年4月收治的43例颈椎病患者,分别采用CT和MRI检查方式进行诊断,对比检查结果 ,分析不同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CT和MRI检查方式各有优势。CT检查能够确定患者是否存在颈椎椎管狭窄、后纵韧带骨化以及椎小关节增生硬化;MRI能够确诊患者脊髓受压情况和颈椎间盘突出情况。结论:CT和MRI检查方式都能准确辨别颈椎间盘突出的病变,综合分析,利用这两种检查方法能够准确鉴别颈椎病的类型和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及时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GE64排螺旋CT诊断在肝包虫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7月-2017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肝包虫疾病患者48例为研究对象,给予患者实施GE64排螺旋CT诊断和病理学检查,分析48例肝包虫疾病患者GE64排螺旋CT诊断情况。结果:48例肝包虫疾病患者病理检查时,检出48例,确诊率100%,GE64排螺旋CT检查,检出43例,确诊率89.58%,两种诊断方法进行比较,统计学无意义(P0.05)。结论:GE64排螺旋CT诊断在肝包虫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极高,能够准确的诊断出患者的病灶,为医生提供患者准确的病况资料,制定相应的治疗对策,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癌的CT检查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手术、病理证实的50例胃癌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例胃癌患者中;病变位于胃窦部25例,胃底贲门部16例,胃体部7例,广泛浸润(皮革胃)2例。CT可显示局限或广泛的胃壁增厚,胃壁及腔内、外肿块的形成,对周围组织的侵犯,淋巴结及脏器转移,合并症表现等。结论:CT扫描不但对胃癌能做出正确诊断,而且对浸润深度的判断、淋巴结转移、脏器受侵及转移情况均可准确显示,对胃癌的分期和术前评价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张冲 《影像技术》2015,(1):34-36
目的:探讨颅底浆细胞瘤的影像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10例经手术病例证实的浆细胞瘤的患者,均行CT或MR扫描,影像检查重点观察了肿瘤的发生部位,信号特点,侵润范围,骨质破坏情况,和增强扫描特征。结果:10例有5例发生斜坡,3例发生岩尖区,1例发生鞍区,颅底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CT和MRI特点如下:1CT平扫肿瘤表现为等或稍高密度实性肿块,邻近颅底骨质呈溶骨性破坏,无骨质硬化边缘。肿瘤内常见斑片状高密度影,为瘤内钙化或骨质残片。2MRI平扫肿瘤呈等T1或稍长T1、等T2或短T2信号,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结论:颅底孤立性骨浆细胞瘤的MR表现与肿瘤起源部位和侵润范围有着密切关系,肿瘤的MR表现与某些肿瘤十分相似,不易鉴别。MR能够清楚地显示肿瘤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是显示浆细胞瘤及其侵润范围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腔隙性脑梗死CT与低场MRI表现的对比以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8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给予CT与MRI检查,对照、分析检查结果.结果:腔隙性脑梗死属于老年人常见性脑血管疾病,具有多样化的临床表现,部分患者的病变部位和肢体定位症状不相符,部分患者未发现临床症状.80例患者中,MRI扫描260个病灶、CT扫描有102个病灶.结论:针对腔隙性脑梗死,实施MRI扫描检查,其微小病变、颅底、脑干病变显示,腔隙灶新旧显示及腔隙性脑梗塞内有无微小出血灶显示均明显优于CT扫描,因此是腔隙性脑梗死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脊柱结核CT与MRI影像诊断临床价值。方法:笔者选取了在本院进行治疗的40例患有脊柱结核的患者,对这些患者均进行CT和MRI诊断,所进行诊断的内容主要包括骨质椎间盘损伤、韧带扩散、钙化、椎旁出现肿块、硬膜囊肿和脊膜强化等六类具体现象。结果:40例患者在经过CT与MRI诊断之后,发现CT与MRI两种方法对于骨质椎间盘损伤以及椎旁出现肿块都能够进行有效的诊断,两种方法对这两者症状进行诊断的结果没有多大区别。而对于钙化现象,CT方法则具有很大的优势,相比较MRI方法而言。而对于另外三种症状,即脊膜强化、韧带扩散和硬膜囊肿,MRI则具有很大的诊断优势,相比较CT而言,MRI能够更加容易诊断出这三种症状。结论:CT和MRI均具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优劣势之分,在进行脊柱结核患者的诊断时不能单纯只使用其中一种方法,而是应该搭配使用,进而能够对患者病情进行更好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讨论乳腺癌诊断中应用MRI、CT和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乳腺疾病患者200例,对所有研究对象先后进行MRI、CT和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检查。比较三种检查方式对乳腺癌的诊断率。结果:MRI、CT和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诊断率依次为93.00%、80.50%和77.50%,MRI诊断率明显高于CT和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P0.05。结论:MRI能够有效诊断乳腺癌,但MRI检查费用较高,可优先使用CT和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检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64层螺旋CT在肺部结节病影像学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随机抽取我院于2016年3月-2017年11月收治的33例肺部结节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行64层螺旋CT影像学检查、活检检查。观察肺部结节病的诊断准确率及CT影像学表现。结果:以活检结果为金标准,本组33例患者的64层螺旋CT诊断符合率100.00%,无误诊或漏诊发生;本组33例患者均见明显淋巴结肿大,平均淋巴结短径为(16.49±3.53)mm;其中,所有患者均伴有明显隆突下间隙淋巴结肿大,该区域平均淋巴结短径(17.03±2.77)mm;单肺门淋巴结肿大合并纵膈淋巴结肿大患者6例,双肺门淋巴结肿大合并纵膈淋巴结肿大患者27例。结论:64层螺旋CT诊断用于肺部结节病诊断,诊断准确率较高,操作便捷,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腹部CT、腹部B超与核磁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管结石病例诊断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期间入我院诊疗,并在后期确诊为肝外胆管结石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诊断前每位病人均行使腹部CT、腹部B超及核磁胰胆管成像检查,观察不同检查法阳性检出率。结果:核磁胰胆管成像检出阳性率高于腹部B超(X2=24.448,P=0.000);腹部CT检出阳性率亦较腹部B超阳性检出率更高,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腹部CT、腹部B超及核磁胰胆管成像三种方式检查肝外胆管结石,其中核磁胰胆管成像检出阳性率最高,B超检出率最低,但价格实惠,可作为肝外胆管结石初步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肝硬化结节应用CT与MRI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54例肝硬化结节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予以CT与MRI检查,对比不同检查方式对肝硬化结节诊断价值。结果:CT显示,15例尾叶比正常肝脏大,25例尾叶比正常肝脏小,30例左叶整体比正常肝脏小,10例右叶比正常肝脏大;MRI:肝硬化结节直径6.51-21.35mm,RN17例,直径10mm以内;DN9例,直径3-10mm;28例SHCC直径大于10mm,包括19例T1信号低,5例相等,4例信号高,26例T2高信号,2例低信号。结论:CT与MRI诊断肝硬化结节价值相当,但两者在诊断中各具优势,临床可结合两种检查手段以提升确诊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