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介绍了开关量、数字量、模拟量、逻辑开关等顺序控制与热工保护回路中的重要概念,分析了模拟量析出的开关量与逻辑开关提供的开关量的原理,比较了2种开关量工作流程情况,阐述了逻辑开关的特点,最后概述了逻辑开关引进后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2.
秦岭  谢少军 《电源学报》2007,5(1):24-30
本文提出一种改进型ZCS-PWM开关单元。该开关单元能在整个变换范围内实现所有有源开关管的零电流开关(ZCS)和所有无源开关管的零电压开关(ZVS),而且通过无源箝位电路彻底的消除了所有开关管的电压尖峰;此外,所有开关管的电流应力都很小。本文详细分析了基于该开关单元的buck变换器,研究结果验证了这种零电流开关技术的可行性,最后得出了基于该开关单元的一族变换器。  相似文献   

3.
一族基于改进型零电流开关单元的PWM变换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一种改进型ZCS-PWM开关单元。该开关单元能在整个变换范围内实现所有有源开关管的零电流开关(ZCS)和所有无源开关管的零电压开关(ZVS),而且通过无源钳位电路彻底地消除了所有开关管的电压尖峰,并使得所有开关管的电流应力都很小。详细分析了基于该开关单元的Boost变换器,研究结果验证了这种零电流开关技术的可行性,最后得出了基于该开关单元的一族变换器。  相似文献   

4.
通过在理论上对硬开关逆变器和一种零电流转换软开关逆变器的损耗分析,并且对软开关以及硬开关逆变器分别在不同功率等级,不同开关频率下进行了效率的比较,最终得到了零电流软开关逆变器与硬开关逆变器在效率方面的比较结果,最后给出了提高软开关逆变器效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一种新型软开关三相逆变器,可以只采用一个辅助开关实现所有开关的零电压开通(ZVS),并抑制二极管反向恢复.逆变器的主开关和辅助开关具有相同且固定的开关频率,主开关和辅助开关电压应力均等于直流母线电压.分析了软开关三相桥式并网逆变器的软开关过程,研制了20 kW试验样机并完成了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6.
王强 《低压电器》2012,(5):34-38
提出了一种新型软开关三相逆变器,可以只采用一个辅助开关实现所有开关的零电压开通(ZVS),并抑制二极管反向恢复。逆变器的主开关和辅助开关具有相同且固定的开关频率,主开关和辅助开关电压应力均等于直流母线电压。分析了软开关三相桥式并网逆变器的软开关过程,研制了20 kW试验样机并完成了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7.
黄群 《电工技术》2010,(4):23-24,27
介绍由有触点开关和电子开关串并联构成的三步软开关的原理和实现方式。三步软开关集合并发展了有触点开关和电子开关双方的优点,可彻底消灭电弧,显著地简化现有开关尤其是高压负荷开关的结构。  相似文献   

8.
文章介绍了磁光开关的性能,探讨了磁光开关的未来竞争力和发展前景;介绍了设计磁光开关的三种方法以及具体的光路磁路设计,并对其设计方案进行了综合的测试.结果表明,磁光开关不仅具有开关速度快,稳定性高等优势,而且相对于其他非机械式光开关,它又具有驱动电压低、串扰小等优势.磁光开关将成为一种极具竞争力的光开关.  相似文献   

9.
21世纪高压开关发展的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成恕 《供用电》1999,16(3):3-5
本文从当前世界高压开关现状入手,分析了机械开关的水平、非机械开关的研究进展以及电力系统的发展对开关电器的影响。思考和展望了21世纪前期高压开关发展的前景,最后提出了我国开关行业新世纪的业务。  相似文献   

10.
软开关技术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回顾了软开关技术的发展阶段,并结合具体电路重点分析了几种先进的软开关PWM变换器的特点,提出了软开关技术的评测指标和零电压开关、零电流开关的定义。  相似文献   

11.
RDC缓冲电路的技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使功率器件经常使用的RDC缓冲电路所用元件的选择摆脱经验与实验的传统方法,在理想条件下从能量与电压的角度用数学方法分析了RDC缓冲电路的工作过程,得到了功率器件在既有关断缓冲电路又有开通缓冲电路的条件下,功率器件与缓冲电路在电路参数不同时各自的功率损耗与元件参数间的关系,找到了在希望的缓冲效果情况下缓冲电路元件参数的确定方法,使RDC缓冲电路元件参数的确定方法有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对±500kV柔性直流多电平换流器桥臂的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在对阀段稳态工况和直流侧短路工况的基本特征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基于稳态和短路状态下电压应力、电流应力和热应力的等效工作原理,设计了一种功率模块试验装置等效试验电路,可满足不同功率等级的至少一个功率子模块在稳态工况和短路工况下的试验要求,针对该等效试验电路,在模型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满足试验要求的控制策略,以及设计了基于三层结构的阀段控制保护系统。搭建了一个五模块的2组阀段系统组成的2个桥臂,进行了相关的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所提功率模块试验装置等效试验电路以及阀段控制保护系统能够满足试验要求,对多组阀段系统的控制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低压智能型断路器的出现及完善,使低压配电网络的短路故障保护更趋合理.介绍了低压配电系统中上下级短路保护断路器在短路故障时的各种配合及要求,阐述了选择性保护和后备保护配电方案的理论分析和常用的解决方法,给出了图和表.用户可根据实际使用及投资等情况,选择最为有利于工程项目的方案.  相似文献   

14.
由于双馈异步发电机转子参数的可测性,提出一种基于转子平均瞬时功率的定子绕组匝间短路故障诊断方法。首先推导出计及高次谐波的双馈异步发电机正常及发生定子绕组匝间短路故障时的转子平均瞬时功率的表达式,然后建立了双馈异步发电机的多回路数学模型,并对其正常和不同程度匝间短路故障时的转子平均瞬时功率进行仿真计算。对仿真结果进行频谱分析,得到定子绕组匝间短路故障前后转子平均瞬时功率谐波分量的变化规律,并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分析结果表明转子平均瞬时功率谱直观简洁,其2倍频分量不受转差率影响,高次谐波分量对定子绕组匝间短路故障有较强的灵敏性。  相似文献   

15.
太阳能电池在电子电流互感器高压侧供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高压光电式电流互感器(Optical Current Transformer,简称OCT)的高压侧供能问题.提出利用太阳能电池为高压侧供能的电源设计方案。太阳能电池在日照充足时对锂电池充电、同时为高压侧电路供能:在夜间或目照不足时,锂电池接替太阳能电池向高压侧电路供电。该电源控制采用单片机,可实现光伏器件的输出功率控制和锂电池的充放电智能化管理。实验表明,由太阳能电池构成的OCT高压侧电源工作可靠,町满足系统在连续阴雨气候条件下的正常工作。  相似文献   

16.
实时估算运行状态下的母线短路容量,对于评估系统在各种扰动工况下的稳定水平以及继电保护整定计算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针对不同运行方式下母线的实时短路容量不易获取的问题,运用戴维南定理对母线的系统侧进行端口等效,并依据负荷工况的变化对母线电压功角影响的条件,推导出功率变化量、电压变化率与母线短路容量之间关系。由于功率变化量和电压变化率便于直接测量,依据上述三者之间的关系,就能方便地估算出母线短路容量。  相似文献   

17.
对电力电子变换器拓扑结构认识的局限性,导致实际运行中会出现非设计要求的工作模态或潜在电路,它们附加在正常工作模态中,使变换器特性异常。为探明所有可能潜在电路,提出了适用于电力电子变换器拓扑分析的广义连接矩阵,由此给出电力电子变换器潜在电路的一般判据,得到一种新的电力电子变换器潜在电路的分析方法。本文具体以三阶DC/DC升压式和1/3降压式两种谐振开关电容变换器为例,对电力电子变换器广义连接矩阵识别潜电路判据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出的方法是正确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串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功率电路设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主要讨论功率电路的设计方法,功率电路的设计主要和系统的稳态工作特性有关,因此首先对串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进行了稳态分析,建立了系统的等效电路。然后。根据等效电路提出了一套基于稳态分析折功率电路设计方法,利用该方法推导出功率电路设计所要求的各个部分与电网电压畸变率,额定负载,负载功率因数及系统是否进行无功补偿的关系,得到了明确的解析表达式,所提方法和推导的结果均通过了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19.
电荷泵功率因数校正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简要列举了功率因数校正技术的主要方法;介绍了电荷泵PFC电路的发展和分类,分析了利用电荷技术实现功率因数校正的原理;讨论了电荷泵PFC电路的电路拓扑以及实现高功率因数的条件,并给出了在开关电源和电子镇流器中的应用;最后展望了电荷泵式PFC电路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The recovery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power thyristors and diodes becomes increasingly important to the circuit designer as devices are made larger and faster. This paper considers various types of recovery as well as some important circuit influences on the recovery characteristics of power devices. Low and high frequency device data are presented for a number of different circuit conditions. The effects of spreading velocity, peak current during conduction, conduction pulsewidth, and commutating di/dt are considered. A new method for recovered charge data presentation is shown and some practical test circuit design consideratio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