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核安全》2016,(2)
当前,基于核电厂气载放射性流出物环境影响的评价模式种类较多,然而这些模式及其开发的程序多用于评价过程,专门针对环境后果影响审评的应用较少。本文从分析核电厂气载放射性流出物大气弥散的相关导则标准以及基于此开发的相应程序入手,针对典型核素,采用C-Airdos,ROULEA-2.0和Fluidyn-PANACHE等程序,以我国自主设计的CAP1400压水堆重大专项示范工程石岛湾核电厂所在地环境数据为基准,开展正常运行工况下大气弥散因子模拟计算,与石岛湾核电厂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所采用的Y3001程序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推荐适用于核电厂正常运行工况下气载流出物环境影响的审评模式及程序,为我国核电厂环境影响审评提供有益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
核电站运行时产生的气载放射性流出物的排放应按照最优化原则进行优化控制.本文以秦山第二核电站试运行阶段气载放射性流出物的排放为例,使用工程判断和多属性效应函数分析方法,综合考虑了关键居民组个人有效剂量、公众集体有效剂量、废气治理费用和公众反应等因素的影响,计算了不同影响因素权重情况下,核电站气载流出物向环境排放量的最优值,分析了各因素对优化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核电站选址中大气弥散的估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气是核电站向环境排放放射性物质的主要途径。作为核电站主要堆型的轻水堆,其排出的废气主要成份为氙(~(133)Xe、~(135)Xe、~(138)Xe等)、氪(~(85)Kr、~(88)Kr等)等惰性气体和一定数量的氚、碳—14、碘—131及其它气溶胶。以气体、蒸汽和气溶胶形式进入大气的气载放射性将通过大气混合过程向下风向传输和弥散。向下风向迁移的放射性烟云不仅直接引起对居民的β、γ外照射,而且通过吸入途径产生内照射危害。此外,由于干湿沉积造成的地表放射性污染将通过三条主要  相似文献   

4.
CAP1400为我国自行研发的装机容量为140万kW的先进非能动三代核电机组。本文以高斯烟羽模型为基础,介绍了我国自行设计的CAP1400核电站正常运行工况下气载排出物的弥散模式。针对实际情况,计算中对模型进行了相关修正,如有效源高、干湿沉积、放射性衰减等,结合示范电厂石岛湾厂址的气象数据,采用C-AIRDOS程序对气载放射性核素的大气弥散因子、年均浓度分布和部分核素的地面沉积浓度进行了模拟计算。为了解CAP1400示范核电厂运行后对周边地区的辐射环境影响提供了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5.
张凌燕  王煜宏  杨杰  李勇  熊敏 《辐射防护》2016,36(3):167-172
为了使核电厂的气载放射性流出物排放所致环境公众辐射剂量满足法规标准要求,本文从辐射防护剂量限值、大气污染物扩散规律及核电厂源项特点等方面考虑,通过实例分析,探讨了确定核电厂气载放射性流出物排放限值(排放率、排放浓度、地面浓度限值)的设计方法,提出了限值的建议值,并与已有核电厂的气载流出物排放报警阈值进行了验证,确认了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核安全》2016,(4)
本文介绍了核电厂气载放射性流出物对公众造成的剂量计算公式,概述了在正常运行工况下由于大气弥散所导致的公众剂量评价软件,比较分析了软件中典型放射性核素的有效剂量转移因子,并与相关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为我国核电厂环境影响审评提供了有益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7.
气载放射性流出物在近场范围内的扩散是核设施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的高斯模型由于受到复杂建筑物的影响导致计算结果偏差比较大,不宜用于近场扩散的数值模拟。本文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方法以2 MW液态钍基熔盐实验堆的拟定场址为研究对象,开展放射性气态流出物在近场范围内分布规律的研究,分析风速、烟囱高度、风向等参数对气态流出物大气弥散因子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高架排放,由烟羽抬升的影响使得风速越大近场范围的放射性核素大气弥散因子越高;在下风向建筑群迎风侧均易出现放射性核素集聚区,烟囱高度越低集聚现象越明显。本研究的结果可为熔盐堆场区辐射环境影响评价及建筑物的布局、核应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核设施正常工况气载放射性排出物后果评价推荐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方栋  李红 《辐射防护》2002,22(6):343-348,358
为了核设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规范化,节省前期工作中大量的观测和调查,我们推荐一套“核设施正常工况气载放射性排出物后果评价的模式和缺省参数“。本文介绍推荐模式中的物理模式。  相似文献   

9.
核企业在正常运行或事故条件下部将释出一定量的放射性气体和气溶胶。作为参考,表1给出了核电站和燃料后处理厂在正常运行时某些重要核素的释放量。气载放射性进入大气后,随风飘移的同时不断地扩散和沉积,造成周围地区的大气污染和地表污染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危害周围居民。这是核企业污染周围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核环境  相似文献   

10.
在核电内陆厂址的放射性后果评价中,如何选择大气弥散模式或合理应用PAVAN程序,将面临着重大的挑战.本文结合近年来对小风条件下大气弥散试验的研究进展和NRC的基本观点,以及一些应用软件关于小风条件下模拟大气弥散的方法,重点讨论了小风和静风条件下PAVAN程序应用的几个问题:静风的定义与应用,大气扩散参数的应用,以及PAVAN程序应用的保守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提供了一种估算脉冲宽度及加速管与波导之间耦合度对于直束式驻波加速管X线产额影响的方法,将此方法估算的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在 X 线诊断照射中受检者所受剂量的一种估算方法。对自行设计制作的非均匀人体模型进行了实验,测定了几种 X 线诊断时体模内的吸收剂量;并应用 ICRP 第26号出版物所推荐的权重因子,估算了有效剂量当量与体表射线入射口的照射量之比值。  相似文献   

13.
辐照后的葡萄糖碱性溶液在267nm 处有一特征吸收峰。当葡萄糖溶液浓度和碳酸氢钠溶液的浓度都为0.1M,受照剂量在1×10~5—1×10~7rad 范围时,吸光度峰值与吸收剂量呈线性。温度从5℃至35℃时,温度系数为 0.9%/℃。吸收峰值有衰退,但在低温下衰退大为减慢。本文还讨论了葡萄糖溶液和碳酸氢钠溶液的浓度及其它因素对辐照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放射性气体活度绝对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描述了一台β放射性气体活度绝对测量装置以及测量结果,装置建成之后,用^8^5Kr及^3H对端效应,壁效应,吸收效应以及电子在玻璃绝缘体表面上的吸附效应等作了认真仔细的实验测定和研究,最后测得该装置的系统不确定度为0.24%,重复性为0..1%。本次测量的^8^5Kr及^3H样品的标准误差分别为0.06%及0.1%,合成不确定度为0.26%。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e~+云团中反应的机制及其对正子素形成几率的影响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激发分子也有可能对Ps形成作出贡献的观点,并提供了描述三重态正子素(O-Ps)形成几率(I_3)并能反映激发能转移方向的理论近似式。通过对含弱电子清除剂的二元分子介质中I_3值的分析,提出了“共振复合反应”机理。在此基础上解释了弱电子清除作为添加剂对分子介质中I_3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盘荷波导通带特性的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计算带耦合器的盘荷波导通带特性的一种方法。计算结果与实验资料基本相符。利用它可以分析各种公差对加速系统通带特性的影响和探索改善通带特性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7.
文章描述了商用微堆反应性温度系数在零功率实验装置、商用微堆稳态运行时和引入不同反应性的暂态试验中的相应结果。文中给出了有关试验的结果图表,将这些图表的数据与原型微堆的有关数据进行比较,可以得出商用微堆的安全特性优于原型微堆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延时注入对驻波加速管X线输出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引言驻波加速管工作于脉冲方式时,在每个微波脉冲的开始和结束时,加速管内场强有一个建成和衰减的过渡过程,在过渡过程中,加速场强随时间不断变化,如果电子束和微波功率同时注入及馈入驻波加速管,则将有较多的低能电子产生,它们不仅增加加速管的负载,使输出能谱变坏,而且这部份低能电子对X线输出量的贡献也不大。由于过渡过程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综述近二十年来在药物辐射灭菌方面的研究结果,介绍辐射对生物碱和甙、碳水化合物、磺胺、抗菌素、维生素,酶等多种药品的影响,概括了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20.
微剂量学在辐射诱发染色体畸变原发过程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根据微剂量学的基本概念,用改变 Rossi 型正比计数器(LET-SW1/2)腔内组织等效气体压力(体积比分别为 CH_4:64.4%,CO_2:32.4%和 N_2:3.2%)的方法,测量了~(60)Coγ射线在50—200mmHg 的气体压力范围内所相应的模拟组织直径(0.92—3.7μm)上的事件大小的分布谱。从而,建立了单次能量沉积事件比能的剂量平均与模拟组织直径的经验关系。并对照辐射诱发染色体畸变产额与吸收剂量的关系,推论得到淋巴细胞辐射敏感区的直径约为0.93μ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