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4种邻苯二甲酸酯的降解及其降解菌株生长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驯化的污泥中分离得到菌株1和菌株2,对4种邻苯二甲酸酯进行生物降解性研究,获得了其降解速率常数(kb)、米氏常数(Km)和最大速率常数(vmax).结果表明,4种化合物的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菌株1对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nBP)生物降解的kb、Km、vmax分别为0.154 h-1、484.1 mg·L-1和95.2 mg·L-1·h-1;0.007 9 h-1、5 752.7 mg·L-1和48.8 mg·L-1·h-1,DMP降解能力明显好于DnBP.菌株2对邻苯二甲酸二庚酯(DiHP)和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nOP)降解的kb、Km、vmax分别为0.022 4 h-1、715.4 mg·L-1和23.0 mg·L-1·h-1;0.022 7 h-1、517.2 mg·L-1和16.9 mg·L-1·h-1,两者降解能力相近.  相似文献   

2.
从驯化的污泥中分离得到菌株1和菌株2,对4种邻苯二甲酸酯进行生物降解性研究,获得了其降解速率常数(kb)、米氏常数(Km)和最大速率常数(vmax)。结果表明,4种化合物的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菌株1对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nBP)生物降解的kb、Km、vmax分别为:0 154h-1、484 1mg·L-1和95 2mg·L-1·h-1;0 0079h-1、5752 7mg·L-1和48 8mg·L-1·h-1,DMP降解能力明显好于DnBP。菌株2对邻苯二甲酸二庚酯(DiHP)和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nOP)降解的kb、Km、vmax分别为0 0224h-1、715 4mg·L-1和23 0mg·L-1·h-1;0 0227h-1、517 2mg·L-1和16 9mg·L-1·h-1,两者降解能力相近。  相似文献   

3.
通过富集、分离和纯化从长期受洗涤剂污染的环境中筛选出两株能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为唯一碳源的菌株MB3和MB4,它们在SDBS浓度为100 mg/L时的降解率分别为70.80%和71.67%.通过实验分析确定它们分别为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 sp.)、琼斯氏菌属(Jonesia sp.).对它们的降解特性研究发现,MB3和MB4菌株对SDBS的最高耐受浓度分别为900 mg/L、1300 mg/L.通过正交实验确定MB3的最佳降解条件为:酵母膏浓度为2.0g/L、接种量为6%、SDBS浓度为400 mg/L、培养时间为36h,降解率最高,达到70.35%.MB4的最佳降解条件为:酵母膏浓度为1.6g/L、接种量为4%、SDBS浓度为400mg/L、培养时间为36h,降解率最高,达到76.36%.将两种菌株按比例混合接种,发现混合菌株的降解率要比单一菌株的降解率高,且降解率最高可达85%.  相似文献   

4.
从某焦化厂处理废水的活性污泥中筛选到一株苯酚高效降解菌(Wust-C),该菌属革兰氏阴性菌。对Wust-C降解苯酚的特性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初始苯酚浓度为1 000 mg/L的试样中,培养24 h后,Wust-C对苯酚的降解率可达98%;初始苯酚浓度为300 mg/L试样中的苯酚可在8 h内完全降解。采用海藻酸钠对菌体进行固定化后,Wust-C的降酚效率进一步得到提高。培养24 h后,固定化Wust-C对初始苯酚浓度为1 200 mg/L试样中的苯酚降解率达到100%,初始苯酚浓度为300 mg/L试样中的苯酚可在4 h内完全降解。Wust-C的加入对混合菌群降解苯酚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筛选出一株高效的菲降解菌株,采取东北白城地区受原油污染的土壤,以菲作为唯一的碳源,利用传统培养的方式进行筛选。通过形态学的方法进行电镜扫描检测出菌落形态为光滑的双球连接成的短杆状,进一步通过16S rRNA测序结果显示为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sp.),命名为AC;探索菌株AC的生长(OD_(600))与菌落数(CFU)的形成,以及菌株AC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状况,显示菌株AC在30℃、pH 7.0的条件下具有良好的生长状况。研究发现菲在浓度为20 mg·L~(-1)、接种量为0.1的条件下培养7天,菌株AC的降解率达到了80%。结果表明该菌株为高效降解菌株,同时也在生物修复土壤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通过单因素试验对实验室筛选鉴定的菌株Paraburkholderia caffeinitolerans CF3咖啡因降解特性进行研究。通过检测降解率和生物量,确定了菌株CF3降解咖啡因最优条件为咖啡因质量浓度1 g/L、初始pH 4.5、培养温度30℃、转速190 r/min,在此条件下,咖啡因降解率可达99.5%。利用HPLC分离鉴定咖啡因降解物,在胞外培养液中检测到可可碱、副黄嘌呤和7-甲基黄嘌呤,因此确定菌株CF3是通过N-脱甲基途径降解咖啡因。  相似文献   

7.
溴氰菊酯降解菌的分离与鉴定及其降解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期施用溴氰菊酯农药的茶园土壤作为菌源,以富集驯化培养法从中分离得到一株溴氰菊酯降解菌DXQ018。通过生理生化及16S rDNA分析,将菌株DXQ018鉴定为醋酸钙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calcoaceticus)。研究了菌株DXQ018在不同条件下对溴氰菊酯的降解特性,结果表明:培养温度、培养基初始pH和底物质量浓度对菌株DXQ018的生长及其对溴氰菊酯的降解率都有影响;当培养温度为37 ℃、培养基初始pH为7、底物质量浓度为20 mg/L时,菌株DXQ018对溴氰菊酯的最高降解率达到58.27%。    相似文献   

8.
从活性污泥中经定向驯化、分离纯化得到一株能以苯酚为唯一碳源生长的降解菌P1,通过革兰氏染色和一系列生理生化实验,初步鉴定其为微球菌属.研究菌株接种量、培养基初始pH 值、培养温度、摇床转速、金属离子等因素对菌株P1的苯酚降解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苯酚降解适宜条件为:初始pH 值7.0、温度35 ℃、转速150r/min、接种量3%,在此培养条件下,菌株P1可将500mg/L的苯酚于12h内完全降解;当苯酚的初始浓度为100~500mg/L时,菌株P1对苯酚的降解满足Monod零级反应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9.
通过选择性富集培养、驯化培养、划线分离和纯化等方法,从湖南某肉制品有限公司的屠宰废水中筛选到4株COD降解菌株,编号为1~4号。并对4株COD降解菌进行驯化与初步分离,采用高锰酸钾法测定各菌株的COD降解率,其中3号菌株的COD降解率最高,达到11.30%。经过观察3号菌株的形态特征,以及革兰氏染色实验,初步鉴定3号菌株为盐水球菌属细菌。并对其培养温度、pH值、蛋白胨浓度和酵母膏浓度等特性进行了研究,单因子优化实验结果表明,3号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7℃、最适pH值为6、培养基中蛋白胨的质量分数为1.5%、酵母膏的质量分数为0.8%。  相似文献   

10.
胡萝卜高效再生和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培养基中的激素组成和添加物种类进行了研究,建立了胡萝卜下胚轴外植体的高效再生系统,为生产植物可食性疫苗提供了良好的再生和转化技术平台。首先在较高生长素(2,4D)浓度下诱导胡萝卜(黑田五寸)愈伤组织,然后降低生长素浓度诱导胚状体,添加质量分数0.2%的酵母提取物,可使胚状体的诱导率达78.27%。沿此再生途径用农杆菌侵染法进行转化,预培养96h,共培养黑暗72h,卡那霉素20mg·L-1筛选20d,然后在卡那霉素75mg·L-1的条件下筛选到了抗性植株。抗性植株经PCR检测,80%的抗性植株都检测到报告基因nptII片段。  相似文献   

11.
在确定助凝剂海泡石种类和聚合氯化铝(PAC)絮凝剂最佳投加量前提下,考察了海泡石A3粒径对除藻效果及处理后水体中残留铝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泡石A3粒径为0.098 mm,投加量为30 mg.L-1时,加入16 mg.L-1PAC混凝处理效果最佳,浊度和叶绿素a的去除率分别为98.26%和96.67%,TOC(总有机碳)的浓度为8.89 mg.L-1。残余总铝量和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溶解性铝分别为0.075 mg.L-1和0.017 mg.L-1。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铜(Cu2+)、镉(Cd2+)、三苯基锡(TPT)对小锥实螺(Galba pervia)的毒性作用。结果表明,Cu2+对小锥实螺的幼螺和成螺的24 h-LC50为1.36和5.14 mg.L-1,Cd2+对幼螺和成螺的24 h-LC50分别为0.56和7.46 mg.L-1,TPT对幼螺和成螺的24h-LC50为0.020和0.25 mg.L-1。Cu2+浓度为0.04、0.08 mg.L-1时,小锥实螺对Cu2+的BCF是781、656;TPT浓度为10、15、20μg.L-1时,小锥实螺对TPT的BCF是2 648、1 7881、377;Cd2+浓度为0.4、0.8、1.0、1.4 mg.L-1时,小锥实螺内脏的BCF是597、146、94、46,腹足的BCF是333、69、47、24,壳的BCF是427、87、63、24。随着Cu2+、Cd2+和TPT浓度的升高,孵化天数先变少后变多,孵化率逐渐下降。刚孵化出的幼螺的心率在74 bpm左右,但是生长1 d后,随着Cu2+、Cd2+、TPT浓度的升高,幼螺的心率下降很快,从74 bpm下降到30 bpm左右。  相似文献   

13.
采用液体深层培养方式,研究了中药薏苡仁水提醇溶物(EEC)对灵芝的细胞生长、活性物质产量和清除自由基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薏苡仁提取物在添加剂量分别为6、10和14 mg.L-1时,灵芝生物量、灵芝多糖和灵芝酸的产量分别提高到10.19±0.51、0.72±0.03和0.12±0.01 g.L-1;与未添加薏苡仁提取物的对照相比,分别提高了14.6%、34.21%和254.2%。另外,薏苡仁提取物在添加剂量为14 mg.L-1时,对灵芝清除两种自由基活性都有促进作用,尤其是超氧阴离子比对照提高了61.6%。结果表明:薏苡仁提取物EEC可显著促进灵芝细胞生长和产物形成,并增强灵芝提取物清除自由基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将人瘦素成熟蛋白编码序列同义突变成毕赤酵母偏好密码子,人工合成全基因序列。将基因直接连接到pPIC9载体信号肽识别序列之后,构建毕赤酵母真核表达载体pPIC9-hLeptin,电转化毕赤酵母菌株GS115,用PCR法筛选阳性克隆,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筛选能够稳定、高效分泌表达目的蛋白的酵母工程菌。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重组人瘦素毕赤酵母工程菌株,能稳定、高效分泌表达重组人瘦素蛋白,表达量高峰出现在诱导96h后,摇瓶表达量为200mg.L-1。  相似文献   

15.
采用紫外光预氧化复合高岭土,通过混凝去除给水中的颤藻。结果表明,紫外光的预氧化可破坏藻细胞的结构,抑制其生长。最佳复配条件:紫外光照射时间4 min,高岭土投加量45 mg.L-1,PAC投加量4.5 mg.L-1,静置沉淀时间20 min。在此条件下,浊度和叶绿素a去除率分别达到91.2%和94.6%,残留铝含量为0.13 mg.L-1。  相似文献   

16.
亚硝化反应器的启动及控制因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亚硝化反应器的启动,在常温条件下,经190d运行,对温度、pH、游离氨(FA)和溶解氧进行了监测.在SBR运行方式下,在进水中投加铵盐,使氨氮质量浓度达200mg·L-1、溶解氧为0.2mg·L-1,在连续流运行方式下停止投加铵盐,维持溶解氧为0.2mg·L-1.结果表明,高氨氮进水氨氧化菌(AOB)可以得到强化增殖,亚硝酸盐迅速积累;连续流低氨氮进水仍可实现亚硝酸的稳定积累,但当溶解氧质量浓度0.5mg·L-1时,硝酸化现象严重,而恢复低溶解氧一段时间后,亚硝酸盐又得到重新积累;氨氧化菌虽对温降敏感,但升温后硝化性能立即恢复.高氨氮可加快亚硝化反应器的启动,而低溶解氧却是维持亚硝酸盐积累的控制因子.  相似文献   

17.
高锰酸钾预氧化对颤藻活性及其混凝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不同浓度的KMnO4对颤藻预氧化后,再接种到培养液中进行培养,根据达到对数生长期的时间,考察了KMnO4预氧化对颤藻活性的影响。通过显微镜观察了藻细胞的破裂情况,同时采用聚合氯化铝(PAC)以及高岭土与PAC复合对KMnO4预氧化水体进行混凝处理。结果表明,在KMnO4达到130 mg.L-1时才能完全杀灭水体中的颤藻,低于该浓度时,不同浓度KMnO4对颤藻活性的抑制时间不同;在投加量为2 mg.L-1以下时,预氧化没有破坏颤藻的细胞结构。模拟含藻水在KMnO4预氧化后,采用高岭土与PAC复合混凝,浊度和叶绿素a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6.9%和98.3%,藻毒素降低了63.6%。  相似文献   

18.
采用"加载嵌合废水处理技术"对某炼油厂生化后的含油含盐混合废水进行深度处理中试研究,结果表明:该技术用于炼油厂废水深度处理是可行的。当PAC(聚合氯化铝)加入量为150 mg.L-1,时,CODCr由93 mg.L-1降到52 mg.L-1,满足地方外排废水新标准CODCr小于60 mg.L-1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微量元素对废水中光合细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强化光合细菌污水资源化效率,研究微量元素对废水中光合细菌(PSB)生长的影响,利用单因素设计法找出影响菌体产量的2个最显著的因素,以Box-Behnken设计法及响应面分析法确定了主要影响因素的最佳浓度.研究表明:0.66 mmol/L的Fe2+与0.16 mmol/L的Mg2+混合时,PSB菌体产量最高,可达到1 483.5 mg/L,COD去除率最高达到89.1%,成本最低达到0.033元/t.验证结果表明Fe和Mg组合在72 h时菌体产量达到1 380 mg/L,比空白提高了57%.微量元素Fe和Mg组合可促进废水中PSB的生长,可强化光合细菌污水资源化效率.  相似文献   

20.
采用层层自组装方法制备了纳米TiO2/β-CD膜光电化学传感器,研究了传感器的光电流响应信号与吸附在电极表面的有机物浓度之间的关系。以邻苯二甲酸氢钾作为检测物质,考察了纳米Ti O2/β-CD薄膜的光催化氧化行为。实验结果表明,该传感器的光电流信号与待测物浓度在4.6~138 mg.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ΔIphoto(μA)=0.004 52+0.021 4c(mg.L-1),线性相关系数为0.994 6,检测限为1.8 mg.L-1(信噪比为3)。该方法具有检测速度快,成本低,结果稳定等优点,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