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城市地下空间的特性及利用形态,阐述城市目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分析了地下空间利用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提出了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兰宇 《地下空间》2004,24(B12):616-619
本文介绍了城市地下空间的特性及利用形态,阐述城市目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分析了地下空间利用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提出了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田永英 《建筑师》2011,(5):85-88
城.本意是指围绕城邑建造的一整套防御构筑物.体现了以戈守城的军事防御功能。本文从词源学的角度对代表中国古代城市形成初期物质空间形态的“城”、“郭”、“国”.“都”、“鄙”、“邑”等字形进行解析,阐释古代城市所表达的物质实体创造的空间特征,古代城市形成的功能导向作用.以及具有强烈等级的区域观念。  相似文献   

4.
彭炜炜  董芦笛  吴白 《城市建筑》2012,(10):114-116
本文立足于中国传统建筑理论,借助汉字字形进行符号空间的探讨,从"门"、"户"的字形、字意出发,结合门户空间进行深入分析、比形、比意,基于门户不但有着形字的空间特征,还有精神象征喻意的内涵的思考,进一步对院落、村镇、城市三个层次门户空间进行分析,探讨传统门户如何形成从物质实体到精神象征的升华,最终总结出传统门户是自然精神空间与物质实体营造的合二为一,更是追求天、地、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产物。  相似文献   

5.
本文立足于中国传统建筑理论,借助汉字字形进行符号空间的探讨,从“门”、“户”的字形、字意出发,结合门户空间进行深入分析、比形、比意,基于门户不但有着形字的空间特征,还有精神象征喻意的内涵的思考,进一步对院落、村镇、城市三个层次门户空间进行分析,探讨传统门户如何形成从物质实体到精神象征的升华,最终总结出传统门户是自然精神空间与物质实体营造的合二为一,更是追求天、地、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产物。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有别于西方文化,它的历史没有跌宕起伏的剧烈变化,而是呈现着“大一统”的局面,儒教思想长期处于统治地位,孔夫子的言传,给每个中国人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西方人对自然现象的了解不及古代中国人多,因而他们最后选择了石材建造房屋,以彻底与风雪雷电隔开,建筑一直与“遮蔽”的概念密切相联。而从宗教来看,中国宗教形态的最大特征在于人本性,它是以人为出发点而形成的,而且具有一种保护人自身的作用。中国人的宗教观念除了崇天之外还有崇祖,本质上是为了纪念,为了将社会文化传给子孙后代。中国传统的建筑观并不奉神,而是用对祖先、君主、族长的崇拜和服从,来代替对神灵的信奉。中国的传统建筑本质上是切切实实地为着人居的,木建筑构造轻巧,宜于世俗生活,所以木建筑理所当然地成了传统建筑的主流。文化的长期稳定使得本建筑一直保持到近代。  相似文献   

7.
孙睿 《山西建筑》2010,36(20):12-13
阐述了楼阁建筑是中国古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和意义,通过对南京主城及周边范围的文献考证和空间定位,讨论其与城市空间的关系,以使人们对楼阁建筑有更深的了解。  相似文献   

8.
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表现性设计不断追求其空间的功能性与文化性、艺术性与和谐性统一,除了构筑物、墙体、植物、水体等有形的实体设计要素外,"光影艺术"——光环境设计这类无形的设计要素需要进行更加有效的引导与利用。城市夜间光环境设计已经悄然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为幽暗的夜空增添了璀璨的光彩。光环境设计在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中艺术表现的相关研究与实践,对于提升城市空间环境保护与绿色照明的应用具有实质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心是人类文化行为的出发点与归宿点,是人类的立足点。通过对中国古代城市空间中心的研究,归纳出聚、居、事、思、逸、礼、市七个方面的特点,由此分析出中国古代城市空间文化的深层内涵,对于我们思考城市空间的历史承传不无益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居住学的角度、结合古汉字和古文献的考证与解析.精细地研究了中国古代井田制对住居和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和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1.
解析现代城市入口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城市的发展赋予了现代城市人口新的内涵与特征,对其做出新的解析与认识显得尤为必要。现代城市入口不但具有界定标志作用的一面。而且扮演着城市与外部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过渡区的角色。现代城市入口具有与古代城市入口完全不同的功能特征、意向特征以及组成要素的关系特征等。在现代城市这个类分形结构体的自组织演进过程中,城市入口始终扮演着一系列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2.
现代"城市门户"再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沐晖  邢忠 《华中建筑》2007,25(10):44-46
城市门户是城市空间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明晰其概念和特征在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魏泽崧  汪霞 《华中建筑》2011,29(12):161-165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门”是一个举足轻重的构成元素,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该文从视觉层次、文化——社会层次对中国古代建筑门文化的审美意匠作出分析,并阐述了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对古代门之审美意匠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4.
城市空间中的“文化线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靖  张伶伶  戴晓旭 《华中建筑》2010,28(7):148-150
对遗产保护领域的文化线路概念进行解读,分析其核心理念,并借鉴于城市线性空间文化性的表达过程中。指出依托城市自然线性条件、强化独特线性要素、延展历史轴线以及在线性空间中植入文化主题等方式,将城市线性空间塑造为阅读城市的独特"文化线路"。  相似文献   

15.
以健康城市、高生活质量和优空间品质为发展目标是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导向.文章基于"城市织补"理论,在目前城市快速发展、疫情突发的背景下,分析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空间存在的双向问题及原因,在此基础之上归纳两者之间发展的关联,明确两者发展协调的重要性,研究总结如何以基础设施作为织补点,点状织补城市空间并带动二者转型优化,形成基础设施网,网状织补城市破碎空间,来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空间的互动式良性互馈,推动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营建理法体现了独特的文化脉络和人文智 慧,数象与形象的结合形成了数形空间的文化概念。其中,数 形和山川之于古代城市的营建理法体现了多尺度的空间考量。 聚焦数中的三、形中的山,从“三山空间”这一独特的山城营 建理法视角入手,分析其营建理法的历史缘起与空间内涵。从 秩序归纳与传说演绎结合的三山空间的营建缘起,到不同空间 尺度范围的营建理法体现:景观尺度下的象征图景营建、城市 尺度下的界面图景营建、环境尺度下的形势图景营建。并以典 型城市福州的“三山两塔”为实例,结合地域空间营建特征, 挖掘其历史营建内涵和特征,探寻其三山定城的形态演替和三 山两塔的图景演替,并挖掘梳理出面向三山空间的标于户外、 峙于域中、浮屠以镇空间营建理法。以史为鉴,以期为当代面 向城市更新视角下的历史图景保护与传承提供“中国营建智 慧”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再探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其他绿地”的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纯青  王浩 《中国园林》2012,28(5):51-53
阐述新颁布的《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GB/T50563-2010)》对“其他绿地”规划在定位、定质、定量3个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并从宏观规划战略、中观规划布局、微观规划内容及深度3个层次,探讨了新形势下“其他绿地”规划的编制问题,以期与其余四大类城市绿地及市域绿地的整体统筹、双向开放,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规划目标.  相似文献   

18.
杜凯  杜庄 《规划师》2003,19(7):39-42
城市“新生空间”的产生是城市与外界交换能量的结果,其出现应该使城市这个开放系统走向更为高级的发展阶段,城市由此产生新的功能、形象、文化等。互动相生是城市“新生空间”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9.
饶三春  龚瑛 《华中建筑》2008,26(2):173-175
该文运用城市空间理论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借助现代诗学理论探讨了诗词的意境,并用历史的眼光去认识了园林空间与诗词意境的融合,阐述了现代环境景观设计应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在有限的空间环境中创造无限的空间意境,逐步形成自己的空间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