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叶县绿化荒山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园区建设项目就是基于"绿水清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采取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应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和局面。希冀对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正由于人类活动的增强,原有的自然水循环已演变成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高强度的人类活动从多个方面影响和改变了自然驱动力下的水循环模式。从人类社会的视角审视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便衍生出了淡水的有限性、可再生性、有效性和可控性的问题,产生了水资源的概念。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  相似文献   

3.
生态建设,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已载入21世纪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页,成为新时代发展的主题。生态建设,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而诞生的,也是一个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提高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它是缘于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破坏所产生的不良后果而提出的,是以改造、完善和提高生态体系的最佳构成为目标,以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各业发展的协调和可持续为本质,是在自然的基础上,遵循自然规律和法则,而又高于自然的文明进步的活动作为。  相似文献   

4.
正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和谐,就是风调雨顺、山清水秀、江河安澜,就是自然与人类的生态供需处于比较平衡的状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因此,控制水旱灾害风险,减轻水旱灾害损失,  相似文献   

5.
长江生态系统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生态系统基本概念及理论,讨论河流生态系统的时空尺度及栖息地、水文过程与物质通量、水生生物及人类活动影响等特征;通过长江科学考察和已有研究成果之间的对比,分析长江生态系统中的环境特征及人类活动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长江水系由于跨越区域大,人类活动影响程度不同,存在自然、半自然及受人类影响强烈的河段;总体水量和水质可以满足人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由于栖息地和水文过程变化剧烈,珍稀和特有物种生存环境堪忧,需要特别重视流域整体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  相似文献   

6.
基于GIS和RS技术,通过1990年、2000年、2005年、2010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定量分析渭河流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驱动作用。研究表明:1990—2010年,渭河流域的土地利用类型以草地、耕地、林地为主;在自然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下,土地利用类型以草地、林地、耕地和建筑用地之间的相互转化为主;耕地、未利用地、湿地占比呈逐渐减少趋势,草地和林地占比呈增加趋势;自然条件制约土地的开发利用程度,人类活动尤其是宏观政策影响土地利用的结构与方式。  相似文献   

7.
1 文化缔构和发展过程1.1 文化的起源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广义的文化有三层含义:一是自然的文化,即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赋予它们以人的因素,是在大自然的人化过程中形成的;二是社会的文化,即人类建立社会、组织生产、创造自身活动条件的群体智能与业绩,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三是精神的文化,即人类思考世界、美化世界、完善自身心智、建构共同的心理状态与文化结构,是在人类精神文明化的过程中形成  相似文献   

8.
半个世纪以来,随着人口的剧增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过多地侵占和牺牲了其它生物赖以生存的空间环境,从而危及到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为了保护和恢复良好的流域生态环境,人类必须调整和改变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创建使人类能够与流域内其它生物共生、共存的自然共生型流域圈和都市。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形成以水、绿网络为主的生态网络,特别是对城市河流来说更要注意创建与自然共生的水域环境。  相似文献   

9.
水量分配原理与准则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水量分配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之间用水矛盾的出现而产生的。随着人类社会对水资源需求的增加.水资源短缺问题、生态环境退化问题日益加剧.促使人们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自然系统和人类系统进行反思。水资源分配是联系自然系统和人类系统的重要环节.国际社会和许多国家对水量分配非常重视,试图通过提高水资源配置效率,解决或缓解社会系统各部门用水矛盾、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矛盾。本文初步分析了水资源分配的基本原理。较理想的水量分配准则,为进一步提高对水量分配的认识.制定科学合理的水量分配方案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乌审旗引起草原退化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有气候干旱、风沙频繁以及地形、土壤和植被等原因,人为因素是在人类活动的影响超出了自然修复而导致的草原退化。  相似文献   

11.
高芹  高玲  曾晓 《水利科技与经济》2007,13(11):834-835
水资源的短缺使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受到了影响。半个世纪以来,人口爆炸性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水资源量的需求越来越大,而水资源的基本特征迫使我们应重新认识水资源开发与利用,是以"征服自然"为人类生产力的宗旨,还是以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为人类哲学的基点呢?人类用于维护生态环境的水,最好由自然界自己去安排;用于人们生产生活的水,政府应针对市场失灵的情况去安排。  相似文献   

12.
人口数量在地理上呈现出一定的分布状态,这种分布是人类改造自然、发展生产、繁衍后代的漫长历史的产物,它既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更取决于社会经济规定的作用。水,既是自然环境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又直接地影响社会经济的布局和发展,无疑对人口的数量分布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即使历史发展到了今天,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此  相似文献   

13.
人类对河流生态系统的胁迫自然与人类活动对于生态系统造成的压力,生态学中称为胁迫(stress)。人类活动对河流的胁迫原因很多,但从本质上讲主要可分为三类:一是为了使自然水流的季节性符合人类不同时间的需求,人类通过各种措施  相似文献   

14.
<正>1.桃林湖水利风景区文化要素解析桃林湖水利风景区是依托国家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桃林口水库工程景观和周边自然、人文景观建成的生态旅游区,与水共生的水文化及所属区域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构成了桃林湖水利风景区主要文化体系。1.1水/河流文化水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河流作为联系水、自然与人类的界面,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而且已经渗  相似文献   

15.
董朝霞 《长江建设》2013,(12):80-81
孔子曰:“近水则灵”,水域作为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挥生态平衡功能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蓝色空间,维系着人类社会的正常运转。城市水域是城市中自然因素最密集、自然过程最丰富的区域,也是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共同作用最强烈的地带之一。本文通过分析武汉水域空间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基于城市设计的视角,根据整体性、功能性、地域性、可操作性的原则,提出了城市水域从强调个性、发掘特色,相互呼应、形成序列,加强联系、塑造整体几个方面研究分析,对武汉城市水域空间的规划设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正>自然的状貌并不是为了取悦人类。自然中,一朵花有它自己的时钟,它知道什么时候苏醒,什么时候生长,也知道什么时候凋零。一朵花有自己的自然之道,也懂得如何与昆虫相处,人类并不在它考虑的范围之内。但人类却为自然所愉悦,并代入自己的人格。李白说:"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千百年来,画家、诗人,为花木所陶醉,在丝绢、布帛、纸张上摹写它们的  相似文献   

17.
<正>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既受赐于自然,也受制于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人类繁衍生息的物质基石,一方面,它通过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及其技术系统等介质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上层建筑;一方面直接影响民族性格,造成文化的差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水作为生命之源和自然环境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人类的起源、进化和文化创造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  相似文献   

18.
《治淮》2013,(11):1-1
人类从完全依赖自然的原始文明,到敬畏自然的农业文明,到改造自然的工业文明,再到取法自然的生态文明,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螺旋式上升和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9.
用“利水文化”主导现代水利 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文化也是由“人化”和“化人”两个方面共构的 人与其他生物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人类具有高级的脑思维能力。人类因有意识,形成喜爱与厌恶,具备智慧,能认识外部世界,适应自然并改造自然,使外部物质世界为人所需、所用。人类在改造外部世界的同时,也在认识自身和改造人类自己的精神世界,复又使人类自身的智慧得以不断增加,精神不断丰富,品质不断提升。人文学家把这两方面的成果统称为文化。  相似文献   

20.
塔里木河干流河床演变的影响因素及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玉建  侍克斌  岳春芳 《人民黄河》2005,27(9):15-16,20
通过分析塔里木河流域的自然条件、人类活动情况、干流河道演变及河床形态特点,认为影响干流河床演变的因素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水文、气候条件和地质、地貌条件;人为因素包括流域开发、平原水库及引水口及桥渡工程。自然因素与流域特征之间以及河道特征与流域特征之间均存在反馈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