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文章介绍了房屋建筑工程主体结构优化设计的意义;介绍了房屋建筑工程主体结构的质量管理措施,包括保证主体结构与细节部分的协调性,加强混凝土施工的质量管理,完善房屋建筑工程主体结构的质量检测体系.  相似文献   

2.
多投资主体项目群总控管理是国内新出现的现象。首先提出总控管理理论体系架构,再结合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片区项目群的实践,分析多投资主体总控策划和过程总控的内容,形成了完整的多投资主体项目群总控管理理论与运作框架,进一步促进了对项目群总控管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15)
对于房建项目主体建设施工阶段而言,其成败就取决于质量,甚至可以说,质量就是房建项目主体建设施工阶段的生命线,没有优良的质量,房建项目主体建设施工阶段的其他一切都如无本之源,无从谈起。本文简要地分析了当前我国房建项目主体建设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及管理现状,并从设计、施工和监理等三个方面对房建项目主体建设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及管理进行了深入地探析。  相似文献   

4.
侯风雷 《城市建筑》2014,(4):124-124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房建项目也随之增多。为保证房建项目建设质量,本文结合某工程案例,就房建项目中主体建设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以及管理进行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5.
顾明如  陈文富 《施工技术》2012,(Z1):281-284
工程项目是施工企业生产和管理的最前沿阵地,是企业经济效益的创造中心和源泉,也是施工企业最重要的管理落脚点。施工企业如何摆脱现时对项目管理的认识和管理误区,以工程项目为管理对象,以项目经理部为管理主体,坚持工程项目的"两条线"管理,从施工企业层面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事关施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施工企业关于加强项目管理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6.
装配式建筑项目设计施工过程中,涉及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造价管理以及质量管理等问题。针对装配式混凝土主体结构设计与施工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了其主体结构的构件拆分、设计技术、施工技术等,同时以施工关键技术为切入点,总结装配式建筑工程的成品质量控制措施,为同类型装配式建筑项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闵世雄 《城市建筑》2014,(15):161-162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房屋建设施工管理经验,从我国房建项目中主体建设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及管理的现状着手,对房建项目中主体建设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做了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8.
乐文荣  朱康武 《浙江建筑》2005,22(Z1):132-134
代建制是我国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的一种革新模式,然而,代建制的有效运行仍取决于项目参与主体之间的有效分工与合作.文章从政府主管部门、政府业主和市场主体三个层面,分析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代建制项目代建合同主体权益分配应遵循的八大原则,探讨了合同主体的信息优劣势、要求与期望、收益与风险。首次将WBS理论应用于合同主体权益的分配,将建设项目管理任务细分到各个阶段,提出了更为系统的权益分配方法,为我国代建制的进一步实施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刘力铭 《建造师》2010,(7):258-259
本项目研究的意义在于:基于“学生主体”理念的“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软件平台的实现,将解决教与学脱节的问题,同时在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与空间扩展的问题上,提供“全天候学习”的基础。最后,在如何解决学生自主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上,借鉴网络游戏的各种形式,让学生在教学软件平台中学习,能及时得到学习成效的反馈,能及时了解学习进度,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成就感,也逐渐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11.
高烨 《城市建筑》2014,(17):237-237
建筑工程主体结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项目质量高低。本文对建筑工程主体结构质量检测的概念进行了详细地阐述,从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与专业技术、检测标准、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等方面入手,提出了提高建筑工程主体结构质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地下空间整体开发要跨越多个地块,建设主体众多,且地下空间与地上建筑的建设主体不一致,在建设过程中产生多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界面,同时各建设主体间相对独立和自治,导致多建设主体协调困难。多建设主体之间能否有效地控制和管理界面,建立一种协调的合作关系,进而有序互动,达成项目系统的协调状态,是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结合相关开发案例,对城市核心区地下空间整体开发项目的界面划分和协调机制进行研究,探索地下空间整体开发中多建设主体情境下的界面划分及协调机制,供类似项目制定开发策略时参考,指导工程实践,提升行业效率。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6,(14):12-19
各省发布的《公路工程造价管理办法》都明确了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的三个利益主体是政府部门、项目法人和承包人(和项目法人签订合同的各种承包商,如设计、监理、施工、咨询和材料供应等单位)即三个层次,厘清三个利益主体的各种职责,剖析三个利益主体的各种利益诉求,更好地为投资控制与造价管理服务。  相似文献   

14.
《门窗》2016,(4)
如果想在房建项目主体中保证质量,需要施工管理者以及企业管理者在主体建筑施工阶段的质量的控制上投入精力。做好一项工程需要一套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来保障主体建设施工质量。鉴于此,本文是对房建项目中主体结构建设施工阶段质量控制及管理做的探论。  相似文献   

15.
王磊  舒佩 《城乡规划》2021,(5):43-49
由多个权利主体形成的多主体参与,是城市更新活动中的一种"常态".现实中,多主体城市更新项目相比于单一主体项目往往面临更多的操作难题.本文从上海城市更新实践出发,列举多主体参与城市更新的主要动因与类型,剖析操作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反映基层政府的决策困境,进而提出改进城市更新政策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现在形成了一个从政府到项目层面的各方主体共同参与、以施工承包方为主的质量控制体系。本文从建设项目层面的各方主体角度,简单归纳各方参与主体对建设项目的质量责任、质量控制等关于质量管理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灾后基础设施重建项目全生命周期涉及的相关利益主体众多,如何才能充分调动多元主体的力量,并切实满足多元主体的需求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三个方面,即多元主体协同目标的设定、组织网络构成以及运行机制设计。通过运用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及价值工程等理论,并借鉴台湾红十字会组建“川盟”参与汶川灾后重建的实践经验,最终构建起灾后基础设施重建项目多元主体协同的系统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8.
项目管理协会(PMI)有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MBOK),但是PMI和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PMA)都没有推出完整的项目评估学的知识体系,因此项目评估也应该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并藉此构成一个独立的专门学科。实际上任何项目的管理和决策都是建立在项目评估的前提和基础之上的。通过多年研究而提出了项目评估学知识体系的概念与提法。针对现有项目评估学知识体系中的问题与缺陷及其成因而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包括项目评估学知识体系的起源、应有的构成和显存缺陷的分析,进而提出了项目评估学应有的知识体系模型,特别是深入讨论了现有项目评估中存在的评估主体和评估客体混淆以及缺乏项目跟踪评估原理与方法等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问题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刘戈  刘伟 《建筑经济》2016,(3):89-93
绿色建筑快速发展,但设计标识项目与运行标识项目数量比例严重不协调。结合绿色建筑运营管理,首先分析物业管理企业和业主这两个关键主体的博弈行为,然后引入政府行为,分析在政府补贴影响下的动态演化路径,得出此时物业管理企业和业主更倾向演进为绿色运营。据此提出应制定绿色建筑运营管理的激励政策,加大支持力度,从动力上保障绿色建筑运营管理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发展,设施总体规模、服务功能和管理水平等都有了较大提高,然用精细化管理的标准来衡量,依然存在差距,通过提高对市政项目建设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认识,认为要从标准化体系建设、项目细节管理和坚持以人为本等方面入手来制定措施,并就推进项目建设精细化管理提出相应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