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地下水长期作用于灰岩裂隙往往使岩溶或破碎带更加发育,形成地下溶洞,给地下管道工程带来极大的隐患和危险。为了查明地下岩溶的发育情况,根据不同介质对电磁波的吸收(J8)存在差异,运用井间电磁波法层析技术(CT)探测地下目标地质体的结构和形状。通过在广西西气东输管道工程的应用,结果表明井间电磁波CT技术可为西气东输二线管道工程提供可靠精确的地下地质资料,经钻孔验证,效果良好。为管道工程的施工提供了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2.
电磁波层析成像(CT)技术是将一定频率电磁波作为发射源,利用接收机来获取地下地质体的物性参数的地球物理方法,在岩溶勘查中有着独特的应用。不同填充状态的空洞、破碎含泥沙溶洞及含水溶洞等,其对电磁波的吸收存在一定差异。电磁波CT技术利用电磁波在不同介质中吸收系数存在差异,造成在传播路径上其能量衰减的不均匀性,使用层析成像技术反演出介质的吸收系数分布,从而得到地下介质的精细结构和电性分布。本文通过构建溶洞模型,进行正反演计算,讨论并总结其响应特征与规律。结合某工程应用,并使用地质钻孔资料对比,对结果进行解释,验证了电磁波CT技术的实用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高密度电法和瞬变电磁法在地下岩溶探测中的综合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下水长期作用于灰岩裂隙往往使岩溶或破碎带更加发育,形成地下溶洞,给工程建筑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和危险。为了查明建筑基地岩溶分布及发育情况,根据岩溶与其周围介质的电性差异,综合运用高密度电阻率法和瞬变电磁法,探测武汉市江夏区一新建小区场地的地下地质结构。实践表明,综合物探方法的应用,其探测效果可以起到互相验证及互相补充的作用,可为建筑工程提供不同深度可靠的、精确的地下地质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
电磁波CT在碳酸盐岩缝洞勘察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岩溶、裂隙及岩石破碎发育带是碳酸盐岩地区隧道施工安全隐患,本文将高分辨率电磁波CT技术成功应用到某隧道已钻孔之间的不良地质现象的勘察,在发射孔中的不同位置上发射高频电磁波,同时在接收孔中测量各发射点发射的电磁波穿透孔间介质后的电磁波射线强度,应用迭代收敛性较好、收敛速度较快的SIRT算法,进行电磁波视吸收系数成像,并结合工程钻探取芯结果,较为准确地推断出了4个孔之间的岩溶、裂隙及岩石破碎发育带分布。  相似文献   

5.
电磁波CT技术是工程勘查中的一种常用方法,利用电磁波CT技术进行探测,其成果清晰、直观,能够清楚地反映出地下不同地质体的空间分布。安徽某地进行道路拓宽改造,部分路基下伏基岩岩溶发育,前期进行了大量的钻孔勘探。本次勘查利用已有钻孔,采用电磁波CT法对注浆前后的测区进行探测,然后对检测结果进行处理与解释,查明了注浆前测区内溶洞的大小、形状和空间分布。并根据注浆前、注浆后电磁波CT成果的对比得出,注浆后视吸收系数整体低于注浆前,注浆效果明显。结果表明,电磁波CT法在岩溶勘查和注浆检测方面应用效果良好,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物探手段。  相似文献   

6.
跨孔地震CT技术是利用地下介质弹性波速度差异,通过弹性波在地下介质中的旅行时的差异及能量的变化,选择合适的算法反演刻画地下结构和位置,该技术在工程勘察中能够有效地探测土洞和溶洞发育分布情况.论文结合跨孔地震CT技术的应用现状,简述了跨孔地震CT技术的原理,总结了跨孔地震CT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技术关键,并将跨孔地震CT技...  相似文献   

7.
为保证某岩溶区特大断面小净距隧道群安全施工,采用高密度电阻率法勘探、钻探及声波测试对该隧道群围岩进行了综合探测。高密度电阻率法勘探成果显示测线内覆盖层厚度在0~1.3 m之间,强风化层厚度在4.0~21.0 m之间,基岩表面溶沟溶槽发育,并推测了存在溶洞的位置。声波测试结果显示隧道围岩为可溶岩,岩溶微发育;隧道围岩完整性系数在0.49~0.64之间。现场已施工的37个钻孔中,有2个遇溶洞/裂隙,钻孔遇洞率5%。高密度电阻率法勘探与钻孔及声波测试所得的地下地质体信息吻合。综合物探成果很好地解释了隧道群围岩的地质情况,可以作为岩溶区特大断面小净距隧道群隧道设计、施工的初步依据。  相似文献   

8.
应用跨孔雷达层析成像技术研究深部岩层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电磁波波速和衰减层析成像技术研究了地下深部灰岩裂隙溶洞发育、破坏程度等岩层特性.介绍了钻孔地质雷达跨孔层析成像的基本原理、野外测量方法、资料处理过程等,阐述了跨孔层析成像用于岩层特性研究的理论基础.在研究实例的波速和衰减层析图像上,波速和衰减分布整体规律基本一致,但不完全相同,可以区分出裂隙和溶洞发育、地下水运移良好通道的高衰减低速区,岩层完好的低衰减高速区,也存在岩层情况较为复杂的低衰减低速区.研究结果表明:电磁波联合波速和衰减层析成像技术适用于岩层特性研究.  相似文献   

9.
综合电法勘探在五指山地区找热矿水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指山地区海拔高,地形和地质条件复杂,在该地区查找热矿水具有一定的难度.通过在该区开展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高密度电法、激电测深等综合电法勘探工作,圈定了区内构造破碎带,对其进行富水性评价,布设一个热矿水钻孔,钻探结果显示在物探所圈定的异常部位发育构造破碎带,验证了本次综合物探方法的有效性,并且钻孔水温、水量满足热矿水开发的标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某220 kV输电线路桩基施工过程中,塔腿侧壁遇溶洞导致垮孔。为准确判定该溶洞是否沿桩基底部发育,根据现场地质条件,采用高密度电法与五极纵轴测深法进行综合探测。通过剖面对比分析可以确定,侧壁所遇溶洞沿C腿底部发育,溶洞顶部埋深为9.8 m,高4.5 m,宽约2~3 m,且为独立封闭填充型溶洞。最后通过钻孔验证基本查清了桩基底部溶洞发育情况,为C腿底部溶洞处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针对长期以来在地层及构造复杂的岩溶地带寻找富水带布设生产井这个难题,采用离子选择电极法,在岩溶水的勘探井中进行示踪试验,以判断断层位置、导水性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以工程实例论述了其可行性,有关类似工程可参考,以提高岩溶水布设生产井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可溶岩分布面积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大量隧道的修建使得越来越多的隧道需穿过可溶岩地带。然而可溶岩往往伴随着岩溶洞穴、地下暗河、破碎带等复杂地质构造,这无形中给隧道的修建带来极大的困难。隧道设计,围岩分级是关键,围岩级别的确定离不开超前地质预报。有鉴于此,重点分析了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和围岩分级,同时论述了隧道选线和隧道支护等方面,旨在与各位同行交流探讨,共同推进岩溶隧道设计技术的发展,降低甚至避免岩溶对隧道修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岩溶地下河系统水流运动多受控于岩溶多重介质环境,其主干空间展布、水体贮存、水流运动、水循环等规律的变化具多因多果性。在中国南方岩溶区岩溶地下河系统物质和能量转换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形成和演化等相关条件,研究和总结了其水流运动方向的多重性、速度的多变性、地表地下方式的转化性、时空配置的多样性及水流运动演变规律;根据维数、压力、流态等不同原则,将中国南方岩溶地下河系统水流运动方式进行分类。结合中国南方岩溶地下河系统研究现状,提出今后需加强与实践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岩溶地面塌陷事件频发,已成为全国影响最大、危害性最大的地质灾害类型之一,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的运行秩序。因此,如何提高地下空间岩溶探测有效性及精确性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三维高密度电法应用于武汉某岩溶塌陷区探测,该方法是在塌陷区一次性完成布极,利用分布式串/并行采集方式,将地下空间剖分成大量的矩形棱柱,通过缩小实测电阻率与计算电阻率的差值差异,实现了模拟地下实际情况的过程。本次研究从空间角度进行数据处理解释,从而实现了岩溶探测成果的三维可视化,直观地展示了目标体的走向、空间位置及形态,大大地提升了反演解释的可靠性和精度,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5.
埕北30下古生界潜山古岩溶发育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埕岛地区的岩心、录井和测井资料,对该区下古生界各种古岩溶作用进行系统的对比,研究了各期次古岩溶的发育模式、特征、控制因素以及识别标志.将埕北30潜山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地层的古岩溶作用分为6期:第1期(加里东早期),主要为地表淡水岩溶;第2期(加里东中期—海西期),主要为暴露期表生淡水岩溶和末期的海水岩溶;第3期(印支期),主要为剥蚀区的暴露表生淡水岩溶作用和覆盖区的埋藏区淡水渗滤岩溶;第4期(燕山早期),主要有地表淡水岩溶、埋藏淡水渗滤岩溶;第5期(燕山晚期—喜山早期),主要为深埋型地下热液岩溶;第6期(喜山晚期),主要为地下热液和埋藏有机溶蚀型岩溶.  相似文献   

16.
依据水文地质调查、工程钻探、孔间电磁波CT和弹性波CT、沿线钻孔地下水位分层观测、岩石化学分析、岩石薄片鉴定等综合勘查成果资料,对武汉市轨道交通四号线一期工程CK17+386~CK17+700段的岩溶工程地质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的岩溶分布里程自桩号CK17+386至CK17+506,全长约120m...  相似文献   

17.
云南普者黑发育的岩溶地貌,为典型的中国南方热带岩溶地貌和世界罕见的岩溶山水田园风光.其岩溶地貌包括天坑、漏斗、石芽、溶沟、溶丘、峰丛、峰林、孤峰、溶蚀洼地、岩溶湖泊、暗河等,类型完整丰富,在中国南方岩溶发育地区具有典型意义.从周围的分水岭至盆地中央,岩溶地貌具有鲜明的地理分布规律,并受当地的构造运动、岩性条件和地下水分布控制.本文总结了普者黑岩溶景观的形态与分布,分析了其形成原因,指出了其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