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吴晓亮  李杰  张心旷 《山西建筑》2009,35(29):105-106
从桩基负摩阻力产生的机理入手,阐述了负摩阻力对桩基的不利影响,介绍了中性点深度的影响因素及其计算方法,负摩阻力的各种计算方法,以及考虑桩基负摩阻力的承载力验算,并进行了实例分析与计算,最后介绍了减轻负摩阻力的工程优化措施,并对其研究趋势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2.
针对深厚填土中桩基负摩阻力的问题,介绍了负摩阻力产生的机理、产生的条件、减小桩基负摩阻力影响的方法,本文通过"平潭海峡如意城项目"的设计实例,介绍了桩基负摩阻力的设计方法及步骤,供类似工程设计时参考。  相似文献   

3.
曹双其 《山西建筑》2009,35(35):89-91
根据负摩阻力产生的原因,对负摩阻力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结合《建筑桩基技术规范》提出了桩基负摩阻力计算公式,为带负摩阻力的桩基设计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桩基负摩阻力研究中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桩基负摩阻力是个复杂的问题,由于其与土力学诸多领域的理论问题都有关联,所以对桩基负摩阻力的研究必然可加深对其他相关理论问题的认识。到目前为止,与桩基负摩阻力直接相关的诸多理论问题,都还未能得出令人满意的解答。针对这一现状,选取桩基负摩阻力研究中凰待解决的3个基本理论问题(影响桩基负摩阻力的主导因素、负摩阻力的实质以及负摩阻力的动力来源)加以研究。基手现场试验资料,从中分析得出影响桩基负摩阻力的2个主导因素,并据此从理论上推导出了槛基负摩阻力的实质,即桩基负摩阻力可看作是桩周有效沉降土体的重力在土体抗剪强度的转化之下而产生的一种作用于桩身的力,最后建立一个说明桩基负摩阻力动力来源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介绍和阐述蛀侧负摩阻力产生的条件和机理,桩侧负摩阻力的计算方法,中性点的确定,防治和减少桩侧负摩阻力的方法.由于桩侧负摩阻力的影响,单桩承载力大为降低.产生负摩阻力的的土层,不宜采用端承型桩基,该结果可为回填土地基的桩基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桩基负摩阻力的产生条件、形成机理,以及影响负摩阻力的主要因素,并结合工程实例对桩基负摩阻力进行计算,以加深对规范的理解。最后简要叙述了降低或消除桩基负摩阻力作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浅析桩基负摩阻力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马宗玉 《山西建筑》2009,35(4):123-124
从桩土相对位移出发,分析了桩基负摩阻力产生的机理,根据负摩阻力产生于桩基部位的不同,对两种不同情况下负摩阻力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总结,最后针对负摩阻力的危害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负摩阻力问题广泛存在于桩基工程中,对承受竖向荷栽负摩阻力基桩开展静栽试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工程实际意义。首先分析了负摩阻力发生的条件,比较了静载测试桩与工程桩工作性状之问的差异,给出了负摩阻力对桩基承载力和沉降影响的验算。通过实例说明了带负摩阻力基桩承栽力的正确评价方法,并提出了设计与检测中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桩基负摩阻力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负摩阻力是桩基问题中常见且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以往通过试验对中性点位置、下拉荷载的大小以及负摩阻力作用下桩基的沉降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均建立在桩周土固结沉降基础之上。对管桩的负摩阻力研究也有一定进展,但对桩芯土在负摩阻力中发挥的程度以及方式仍未完全弄清。指出了今后桩基负摩阻力研究需要开展的问题以及解决负摩阻力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傅建舟  李强 《山西建筑》2011,37(34):55-57
阐述了桩基负摩擦力的产生与原理,总结了现有减少桩基负摩擦力的方法,提出了可以用锥形桩来减少欠固结软土地基中桩基的负摩阻力,并简要说明了锥形桩降低桩基负摩擦力的原理,最后建议用加密锥形群桩作为欠固结土地基基础来消除桩基负摩阻力。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桩基竖向静载压力下的模拟试验,分析了相同荷载情况下端承桩和摩擦桩的负摩阻力变化。结果表明,当进行施工降水时,端承桩和摩擦型桩之间的负摩阻力有较大差异。随着地下水位的下降,端承桩中最先出现负摩阻力,并且随着地下水位的降低负摩阻力增长越明显,但是沉降量最小;而摩擦型桩在降水后期才出现负摩阻力,并且随着水位的下降负摩阻力逐渐减小,但是桩基沉降量最大。  相似文献   

12.
结合负摩擦力产生的机理,对承受负摩擦力的管桩单桩复合地基的荷载与沉降进行简单的迭代计算,并确定了承受负摩擦力的桩基的中性点位置和桩顶沉降。  相似文献   

13.
陈志辉  陆永强  朱伟强 《土工基础》2007,21(6):47-49,59
桩基负摩擦力问题是桩基工程中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分析了负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总结了桩侧负摩擦强度和中性点位置的确定办法;对比分析了竖向受压桩和堆载作用下桩基负摩擦力的性状,并通过有限单元法建立简单模型,定量地比较了竖向受压桩桩侧极限摩阻力与堆载作用下桩侧负摩擦力的大小。  相似文献   

14.
考虑时间效应的斜桩基负摩阻力室内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斜桩基是桥梁支墩、码头等工程中常用的桩基础形式,但是针对斜桩基础负摩阻力问题的研究却相对较少。进行了黏性土层中斜单桩及斜群桩在桩周土堆载固结条件下负摩阻力性状的室内模型试验研究,测得了桩侧负摩阻力、桩端阻力以及桩周土体分层沉降随固结时间的变化情况;并进行了同等条件下竖直单桩及竖直群桩试验作为比较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斜桩和竖直桩桩侧负摩阻力引起的下拽力都存在明显的时间效应和群桩效应;在本文试验条件下,当桩–土相对位移达到2mm时,桩侧负摩阻力将达到其最大值的80%~90%左右。  相似文献   

15.
为了模拟预压工况下非连续降雨对兰州湿陷性黄土对桥梁桩基摩阻力影响,以自然渗透方式进行了现场试坑浸水试验。通过埋设钢筋计测算桩侧摩阻力,埋设水分探头测浸水深度。结果表明,浸水最大深度在10m左右,且在该深度处含水率增量很小,说明浸水主要影响区域已在10m之上。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桩侧负摩阻力始终存在,且其峰值随着荷载递增而增大。加载阶段,负摩阻力分布区间长与桩长比值约为0.24,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卸载过程中,也存在负摩阻力,区间长与桩长的比值在0.28~0.45范围内波动。试验结果表明,首次降雨对桩基受力影响较大,较长时间的间断性二次降雨影响较小。负摩阻力区间比规范规定的小,在实际桩基设计时,既要充分考虑首次降雨的影响,又可以根据负摩阻力长度和适当调整桩长。  相似文献   

16.
寇卫锋  王保兵 《山西建筑》2007,33(27):106-108
讨论了基桩负孽阻力产生的机理及主要影响因素,探讨了如何确定单位负摩阻力大小的计算方法,归纳出了减轻或消除负摩阻力的对策,以减少桩侧负摩阻力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妥善解决湿陷性黄土地区负摩阻力引起的桩基承载力下降问题,以消除桩周黄土湿陷性为出发点进行新途径和新方法的探索,采用非传统的特殊浸水方式分别对混凝土灌注桩、微型钢管砂浆复合桩进行了现场试验。结果表明:桩顶受荷时采用注水孔与试坑相结合浸水量较大,浸水段桩侧以负摩阻力为主,最大值达319.62 kPa,局部出现正摩阻力;成桩过程中采用泥浆循环浸水量较小,桩周土体在桩顶受荷前完成部分湿陷,受荷后桩侧以正摩阻力为主,局部出现负摩阻力,且数值较小,最大值为32 kPa;特殊浸水条件下桩周土体沿桩身分段湿陷,桩侧出现多个负摩阻力峰值及中性点,正、负摩阻力交错分布;桩基负摩阻力的大小受浸水方式、加载方式、浸水固结时间的综合影响,建议在桩基施工过程中采用合理的施工工艺对桩周土体预先进行微量浸水,消除部分黄土湿陷,以避免由于地下水环境改变而引发的桩基承载力下降。  相似文献   

18.
李青峰 《山西建筑》2010,36(2):158-158,176
阐述了桩侧负摩阻力产生的原因、特征以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给出负摩阻力的计算公式,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方法和防范措施,以减少桩侧负摩阻力,确保桩基的承载力。  相似文献   

19.
为使湿陷性黄土地区桩基负摩阻力问题得到实质性的解决,提出了一种在桩基施工过程中通过桩周土体浸水消除部分黄土湿陷以提高其承载能力的思想,并以此为出发点,阐述微浸水概念,设计现场试验,进而分别对不同地层条件下及不同微浸水程度后桩侧负摩阻力的分布特点、发展规律展开初步探索。研究结果表明:高压循环注浆成桩工艺既能实现桩周土体的微浸水,使其首先发生预湿陷,又能使漏浆层以下一定深度范围内土体浸水程度明显增强形成强浸水段,引发再湿陷,产生负摩阻力;土层中漏浆层的不连续分布,致使桩周土体在桩体受荷后分段湿陷,桩侧负摩阻力沿桩身呈现交错分布的形态;随着微浸水程度的逐步增加,桩侧正摩阻力逐渐受到削弱,单桩极限承载力逐渐减小,与此同时桩侧负摩阻力逐渐增大,但增幅不大、数值较小。最后,指出本次试验的不足之处,并对后续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湿陷性黄土地区桩基的负摩阻力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日雄 《山西建筑》2005,31(15):95-96
阐述了湿陷性黄土地区桩基的负摩阻力发生机理、条件及特性,从单位负摩阻力、下曳荷载的计算、桩的承载力计算等方面,对负摩阻力的计算作了介绍,并提出了减少负摩阻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