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佳琦  涂纯 《宁夏工程技术》2013,12(1):81-84,90
运用改进后的产业地理集中度指数,对陕西省1999—2009年11a间17个制造业行业的就业人数、总产值和增加值统计数据进行精密的计算,分析产业集聚特征和制造业时间变动趋势,并计算了制造业行业弹性系数.结果表明,3种不同指标的计算结果变化趋势是一致的,陕西省的制造业处于中等集聚的水平,其中纺织业的集聚水平是最高的,最低的是通用设备制造业;从1999--2009年的时间序列来看,陕西省制造业的集聚度处于下降的趋势,分散特征比较明显,下降最快的是食品加工业,增长最快的是专用设备制造业:陕西省制造业有15个行业的增长集聚弹性超过1,集聚效应较明显,但行业间的差别较大,在产业布局和转型的过程中应该将这一因素考虑进去.  相似文献   

2.
3.
产业集聚对经济活动产生的影响被称为产业集聚效应。本文从劳动生产率的视角出发,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采用1996~2008年的面板数据分别考察了我国服务行业在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两种不同集聚结构下的集聚效应,得出了不同集聚结构下产生的集聚效应不同的结论。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提高服务业集聚效应的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一般研究认为企业在空间布局上的集聚将提高生产效率,使得企业间竞争加剧,最终导致产业集中度上升.本文利用中国制造业数据,对这一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利用国外数据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我国制造业的产业集中度与其地理集中度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产业的地理集中现象在不同国家的不同产业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在我国现阶段,低廉的要素价格降低了产业发展对规模效应的要求,因此产业的空间集聚程度相对较低,制造业在各地区有可能形成独立的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5.
基于学者们有关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间产业关联性研究成果,本文对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和促进制造业产业集聚方面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并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启发下,探讨了进一步研究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支撑作用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中国制造业的规模虽然已位居世界第一,但大而不强,过于依赖劳动力、土地等低成本优势,存在增长方式粗放、结构不合理、缺乏核心技术、产业附加值低、大量落后产能亟待淘汰、综合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从产业结构看,我国一些产业集中度过低,大量产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严重制约了发展。资源能源消耗过多,环境污染严重。据世界银行测算,环境污染给中国带来3.5%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损失,企业产生的污染70%来源于制造业。  相似文献   

7.
利用区位熵来衡量建筑产业集聚程度,考虑区位因素和新经济地理因素对建筑产业的集聚影响,建立其对区位熵的回归模型,对我国建筑产业集聚程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005~2009年,产业发展水平和本地市场效应是影响建筑产业集聚程度的主要因素;经济基础与建筑产业集聚程度成负相关关系;区位因素和人力资本对集聚影响较小,运输成本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该文利用2003-2011年中国27个制造业的面板数据,对制造业能耗强度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动趋势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根据中国制造业能耗变动机制的不同将制造业分成高中低3个能耗强度组。进而发现技术水平、电力消费比例的提高对各能耗强度组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都有积极影响;增加外商投资能促进中低能耗强度组的能耗强度下降;低能耗行业规模的扩大不利于制造业能耗强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9.
利用2006~2017年中国各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将环境规制和产业集聚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实证分析环境规制对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影响是否具有区域异质性以及环境规制对各个区域不同要素制造业集聚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另外,环境规制对同一地区不同要素密集型制造业集聚的影响作用也表现出很大差异.东部地区资本密集型以及技术密集型制造业集聚程度会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的增强而有所提高,中西部地区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会促进当地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集聚.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长三角为研究案例,利用因子分析、区位熵、全局空间自相关、局部空间自相关方法对长三角区域的整体旅游业集聚水平、各城市的旅游业集聚水平及各城市与临近区域城市的集聚态势进行层层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区域整体旅游业呈现一定的集聚,但区域内部集聚程度不均衡。(2)长三角城市可以划分为四个集聚态势区,上海、苏州、宁波成为长三角旅游经济集聚增长区,南京、杭州、无锡成为长三角旅游经济集聚极化区,绍兴、常州等城市成为长三角旅游经济集聚过渡区,嘉兴、舟山等城市成为长三角旅游经济集聚低速区。  相似文献   

11.
构建了河南省产业集聚水平测度和区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在采用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的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和回归分析法对二者的互动关系进行实证检验。从结果发现,河南省产业集聚水平与区域经济竞争力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变化趋势高度一致,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产业集聚水平对河南省区域经济竞争力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河南省产业集聚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促进河南区域经济竞争力提高1.388 9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2.
产业集聚是指某行业相关的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和接近,这种空间的集聚产生的集聚效应给企业带来了竞争优势。但是这种集聚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呢?在经典的豪泰林模型基础上运用博弈论原理分析了企业的空间集聚过程,给出了产业集聚的一个博弈解释。  相似文献   

13.
基于产业价值链的创意产业集聚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产业价值链的角度对创意产业集聚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创意阶层和创意企业是创意产业集聚的重要前提,全球化销售是创意产业集聚实现其利润目标和保持其竞争优势的基本条件,消费者情感和审美体验是创意产业集聚的发展方向.因而,只有实现价值链上的产业集聚,创意产业集聚才会真正地实现.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08—2018年中国省域信息产业区位熵测度,对信息产业集聚分布进行研究,并测算中国省域经济发展效率,构建双固定效应模型对信息产业集聚与经济发展效率间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信息产业集聚水平还不够高,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2)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效率远高于中西部地区.3)信息产业集聚对中国经济发展效率存...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03—2020年我国先进制造业与现代物流业面板数据,采用耦合协调模型测度先进制造业与现代物流业的融合发展水平,运用核密度估计法、Dagum基尼系数分析其分布动态及地区差异,测度我国先进制造业与现代物流业融合发展水平,并探析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第一,中国各省份先进制造业与现代物流业的融合发展水平非均衡,呈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及东北较为落后的空间分布特征。第二,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物流业的融合发展水平均呈现上升趋势,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两业融合”发展水平呈下降态势。第三,东部、中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物流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地区内差异呈波动增长的态势,表现出两极分化,“两业融合”地区间差异贡献度对整体差异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中国东部地区2006~2013年专利数据显示出的两种技术集聚指数,结合技术集聚效应和相关产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和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对工业劳动生产率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进行了静态面板分析。结果发现:资本深化始终有着非常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专业化技术集聚效应有着不太显著的正向影响,多样化技术集聚效应有着较为显著的负面影响,第一产业有着不显著的正影响,第三产业有着显著的负面影响,建筑业有着非常显著的正作用。目前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主要靠资本推动,技术集聚效应尚未充分表现出来,产业结构只有在充分优化之后才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需求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以大批量、标准化为特征的福特制(刚性生产模式)被多样化、即时反应的柔性生产方式取代.这种生产方式内在特点必然导致柔性产业集聚体这种全新产业空间组织形式.通过分析柔性集聚模式相对于传统产业集聚模式的进步,指出以产业柔性集聚提高区域竞争力是重庆发展的最佳路径;结合重庆实际分析如何选择柔性集聚体主导产业,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产业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开发区建设,逐渐成为我国区域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和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文章梳理了产业集聚相关理论,深入地分析了我国开发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开发区产业集聚合理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方法论证了产业集聚区企业网络所产生的网络效应。理论上网络效应在产业集聚区的形成过程和企业之间的分工中表现出来,实际中表现为行业的空间集聚程度与其比较劳动生产率正相关。指出产业的空间集聚也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途径,政府应该重视对积聚区内产品质量的管理,充分利用网络正效应,推动某些市场规模小的产业加快发展,以达到出现网络效应的规模。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